40 年前,在以馬世駿院士為代表的老一代中國生態學家共同努力下,中國生態學學會在春城昆明宣告成立。40 年來,一代又一代生態學工作者懷著對生態事業無比熱愛的精神,以及對保護生態環境、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崇高使命感,無私奉獻,成就了中國生態學學會的不斷發展壯大,中國生態學學會已發展成為擁有27 個專業委員會、10000 多名會員的學術團體,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生態學學會之一。
我國生態學者一直具有科學報國、造福人民的情懷,老一代生態學家在認識生態國情、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推動生態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全國植被調查與區劃、中華飛蝗綜合治理、自然保護區布局與建設、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研究等一系列標誌性成果。
1979 年中國生態學學會成立,適逢我國改革開放,就此打開了我國生態學與國際生態學交流合作的大門,我國生態學開始走出國門、融入國際生態學主流。同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加劇,為中國生態學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生態學學會的40 年,是我國生態學快速發展的40 年,是我國生態學全面融入全球生態學發展的40 年,我國生態學不僅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生態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還為生態學學科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在走上世界生態學發展舞臺的中央。
積極參與全球生態學研究的前沿課題是我國生態學近40 年,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新亮點。我國生態學家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生態系統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等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為推動國際上生態學發展的重要力量。
生態系統生態學一直是我國生態學家關注的重點領域。通過長期定位觀測與廣泛地研究,系統地揭示了我國森林、草地、溼地、荒漠、農田、城市等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格局、結構、功能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在國際上,首先開展系統的國家尺度生態系統調查評估,明確了新世紀以來,我國生態系統格局、質量、服務、問題的變化趨勢,為國家與區域生態保護、生態恢復與生態系統管理提供了科學基礎。
服務國家生態保護、生態恢復,增強國家與區域生態安全一直是我國生態學的突出特點。面向我國黃土高原、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地區、西南山地、西北乾旱與半乾旱區等生態脆弱地區,揭示了這些脆弱地區的生態系統退化機制、開發了生態恢復關鍵技術、建立了生態恢復重建的基礎技術體系和模式。為我國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以及三北防護林工程、三江源生態建設工程、喀斯特地區生態治理等區域生態恢復與建設工程的實施提供了科技支撐,為我國生態狀況總體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服務國家生態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生態學的使命。我國生態學家率先提出了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理論;率先提出生態工程原理並推動其在工農業中的應用與實踐;以生態系統服務為基礎,確定生態保護目標與關鍵區,創新生態保護政策;首先提出開展生態省、生態城市與生態縣建設,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形成與實施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也為全球將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全面應用於政策制定提供了典範。
過去40 年,也是我國生態學研究人才和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的時期。生態學成為大學與科研機構最普及的學科方向之一,建立了覆蓋幾乎所有生態學專業的教學科研隊伍,成長起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生態學家。建設了一個涵蓋中國主要區域和主要生態系統類型,集生態監測、科學研究與科技示範為一體的生態系統長期觀測研究網絡,為研究各類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奠定了重要基礎,顯著提升了我國生態學科技創新和綜合研究能力,為我國生態學走上世界前列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望未來,生態學研究任重而道遠。自然界還有許多生態規律需要我們去認識,生物適應環境變化的機制還有待我們去揭示,生物進化與地球上豐富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機制還需要我們去研究。生態學家仍需不忘初心,繼續擁抱自然,深入原始森林、草地、溼地、荒漠、海洋,揭示自然奧秘。同時,全球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得到社會前所未有的重視,以研究生物(包括人)與環境相互作用關係的生態學將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態學是將人類認識自然的成果應用於經濟政治決策的橋梁,這也是生態學家責無旁貸的使命。中國進入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給我國生態學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務和重大機遇,迫切需要我們將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以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生態科技創新的使命,圍繞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機制、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安全保障、生態產品與服務價值實現等新課題,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增強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理念,為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新的貢獻。
為了系統回顧40 年來我國生態學研究的發展歷程,總結我國生態學工作者取得的豐碩成果,中國生態學學會組織編寫了《中國生態學學科40 年發展回顧》,全書共包括41 章,根據生態學研究對象的生物組織層次、生物分類類群、生境類型、應用領域、研究方法、生態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等不同分類角度,從發展歷程、研究現狀、發展趨勢等方面回顧和展望了生態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發展。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理論生態學研究進展 1
1 引言 1
1.1 理論與模型 1
1.2 理論生態學:從過程出發 2
2 理論生態學的發展歷程 3
2.1 理論生態學的形成時期(1859~1960年) 3
2.2 進化生態學派與系統生態學派 4
2.3 理論生態學的重要專著 5
3 研究現狀:當代理論生態學的若干重要議題 5
3.1 合作行為的進化機制 6
3.2 種群動態與進化動態的整合 6
3.3 食物網結構與動態 7
3.4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 7
3.5 空間的重要性 8
3.6 解析生態系統複雜性 8
4 發展趨勢 9
參考文獻 11
第2章 種群生態學研究進展 17
1 引言 17
2 中國種群生態學發展歷程(1978~2018年) 17
2.1 初步階段(1978年前) 17
2.2 起步階段(1978~1999年) 18
2.3 21世紀初發展階段(2000~2010年) 20
2.4 近期發展階段(2011~2018年) 22
3 中國種群生態學研究現狀 23
3.1 種群生態學新進展 23
3.2 學術建制、人才培養、基礎研究平臺建設 30
4 國際背景 30
4.1 國際發展現狀、動態和趨勢的分析 30
4.2 我國與國際水平的比較 30
4.3 我國的戰略需求與研究方向 31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31
5.1 向跨組織層次和較長時序發展 31
5.2 新方法和新理論 31
5.3 應對全球和區域生態環境問題 31
5.4 發展微生物種群生態學 31
參考文獻 32
第3章 群落生態學研究進展 42
1 引言 42
2 群落生態學40年的發展歷程 42
2.1 群落生態學是國際生態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 42
2.2 國內研究回顧 43
3 群落生態學研究現狀 46
3.1 群落構建機制 46
3.2 物種共存理論 47
3.3 生物多樣性與群落生產力和穩定性 49
4 發展趨勢及展望 50
4.1 群落生態學研究的聯網監測實驗平臺 50
4.2 將不同營養級生物類群的作用納入到群落生態學研究的體系中 51
4.3 多學科視野和大數據背景下的群落生態學研究 51
4.4 群落調查與觀測方法的創新 52
4.5 群落生態學新理論的歸納與創新 52
參考文獻 52
第4章 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進展 60
1 引言 60
2 學科40年發展歷程 60
2.1 生態學的形成與理論發展 60
2.2 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發展的新階段 62
3 研究現狀 63
3.1 群落結構與生態系統功能 63
3.2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及耦合關係 64
3.3 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動態變化及空間格局 66
3.4 生態系統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 68
4 國際發展趨勢及展望 70
4.1 國際發展趨勢與研究熱點 70
4.2 我國的研究現狀與未來重點發展領域 71
參考文獻 72
第5章 景觀生態學研究進展 80
1 引言 80
2 景觀生態學學科40年發展歷程 80
2.1 景觀生態學學科發展歷程 80
2.2 我國景觀生態學學科發展歷程 81
3 研究現狀與特點 83
3.1 我國景觀生態學研究現狀 83
3.2 我國景觀生態學學科建設現狀 89
4 國際背景 91
4.1 景觀生態學學科發展現狀、動態與趨勢 91
4.2 我國與國際水平的比較和研究方向 91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93
5.1 景觀生態學學科發展目標與趨勢預測 93
5.2 我國未來的研究方向建議 94
參考文獻 94
第6章 區域生態學研究進展 97
1 引言 97
2 區域生態學40年發展歷程 97
2.1 萌芽時期(1984年以前) 98
2.2 形成與初創時期(1985~2003年) 98
2.3 發展與成熟時期(2004~2012年) 98
2.4 快速發展時期(2013年至今) 99
3 研究現狀與取得的重要進展 100
3.1 區域生態研究現狀與熱點 100
3.2 區域生態學研究的重要進展 102
4 國內外研究比較 105
4.1 國際區域生態學發展 105
4.2 國內外研究比較 106
5 未來發展趨勢及展望 107
5.1 進一步完善學科體系,突出重點研究領域 107
5.2 進一步加強基礎支撐、促進區域生態綜合研究 107
5.3 面向國家發展戰略和重大需求的區域生態學研究 108
5.4 未來的研究熱點領域和方向 108
參考文獻 109
第7章 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進展 113
1 引言 113
2 學科40年發展歷程 113
2.1 全球變化研究 113
2.2 全球變化生態學的發展階段 114
3 研究現狀 115
3.1 全球變化對植被分布的影響 115
3.2 全球變化對植被物候的影響 116
3.3 全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118
3.4 碳循環與全球變化對碳循環的影響研究 120
4 國際趨勢 122
4.1 碳水耦合過程 122
4.2 地上地下關係 123
4.3 微生物結構與功能 123
4.4 土壤碳動態 124
4.5 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技術趨勢 124
5 發展趨勢與展望 126
5.1 我國全球變化生態學的發展目標和前景 126
5.2 全球變化生態學在我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和研究方向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27
第8章 動物生態學研究進展 137
1 引言 137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7
2.1 動物分子生態學 137
2.2 動物生理生態學 139
2.3 動物行為生態學 140
2.4 動物種群與群落生態學 141
2.5 動物保護生物學 143
3 動物生態學發展趨勢及展望 144
3.1 動物分子生態學 144
3.2 動物生理生態學 144
3.3 行為生態學 144
3.4 動物種群與群落生態學 145
3.5 動物保護生物學 146
參考文獻 147
第9章 昆蟲生態學研究進展 154
1 引言 154
1.1 1949年之前的萌芽階段 155
1.2 1949~1979年的成長階段 155
1.3 1980年後的發展階段 155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56
2.1 昆蟲生理生態學 156
2.2 昆蟲種群的空間與數量生態學 157
2.3 昆蟲群落生態學研究 158
2.4 昆蟲行為生態學 158
2.5 昆蟲分子生態學 159
2.6 昆蟲化學生態學 159
2.8 昆蟲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 160
2.9 昆蟲對人類活動的響應 163
2.10 害蟲生態調控 163
3 昆蟲生態學展望 164
參考文獻 165
第10章 植物生態學研究進展 173
1 引言 173
2 中國植物生態學40年發展歷程 173
2.1 經典植被研究工作(1978~2010年) 173
2.2 植物生態學數量分析研究(1980~1995年) 174
2.3 生物多樣性(1985年至今) 174
2.4 全球變化研究(1990年至今) 175
2.5 植物光合生理與生理生態(1985~2010年) 175
2.6 恢復生態學研究(1990~2015年) 176
2.7 種群與入侵生態學研究(2000年至今) 176
3 植物生態學研究現狀 177
3.1 植物對極端氣候的生理生態響應 177
3.2 入侵物種種群生態學 177
3.3 群落生態學 178
3.4 陸地生態系統生態學 178
3.5 生物多樣性 178
3.6 全球變化生態學 179
3.7 恢復生態學 179
4 中國植物生態學研究在國際舞臺的地位 180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180
5.1 植物個體生態學與生理生態學 181
5.2 植物種群生態學 181
5.3 群落生態學 182
5.4 全球變化生態學 182
5.5 生物多樣性 182
5.6 應用植物生態學 183
參考文獻 183
第11章 微生物生態學研究進展 188
1 引言 188
2 學科發展簡史及近40年曆程 188
3 中國微生物生態學研究現狀與取得的重要進展 191
3.1 微生物生態學中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 191
3.2 自然環境微生物生態 194
3.3 人和動物宿主共生微生物生態 197
3.4 工程系統的微生物生態 200
4 微生物生態學國內外發展態勢和展望 203
4.1 微生物生態學國內外發展態勢 203
4.2 微生物生態學未來發展趨勢及展望 204
參考文獻 205
第12章 森林生態學研究進展 214
1 引言 214
2 學科發展歷程 215
3 前沿領域現狀與趨勢 216
3.1 全球氣候變化及森林的響應與適應 216
3.2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協同/權衡與多目標經營 218
3.3 森林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與生態系統功能研究 219
3.4 森林生態與水文過程的耦合與多尺度效應研究 220
3.5 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 222
4 展望 223
4.1 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 223
4.2 重點領域及優先發展方向 223
4.3 強化學科、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 225
參考文獻 225
第13章 草地生態學研究進展 228
1 引言 228
2 學科40年發展歷程 229
2.1 草地生態學的歷史淵源 229
2.2 學科研究發展脈絡 229
3 研究現狀 232
3.1 基礎理論研究進展 232
3.2 研究方法和平臺建設 239
3.3 相關政策組織保障 239
3.4 人才培養與學科布局 240
4 國際背景 241
4.1 國際草地生態學學科發展的規律和特點 241
4.2 研究趨勢 242
4.3 比較、判斷與借鑑 242
5 學科發展總結和前景 243
5.1 總結 243
5.2 展望 244
參考文獻 245
第14章 溼地生態學研究進展 251
1 引言 251
2 我國溼地生態學發展現狀 251
2.1 我國溼地生態學研究主要進展 251
2.2 溼地生態學研究的應用領域 257
3 國內外溼地生態學研究發展狀況 259
3.1 國際溼地學科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259
3.2 我國溼地生態研究存在的問題 260
4 我國溼地生態學發展建議 260
4.1 設置國際和國內溼地研究計劃,促進溼地科學發展 260
4.2 構建國際交流平臺,促進溼地生態領域國內外合作 261
4.3 服務國家和地方需求,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展學科理論 261
參考文獻 261
第15章 湖泊生態學研究進展 265
1 引言 265
2 湖泊生態學發展歷程 265
2.1 以湖泊資源開發利用為目標的湖泊綜合調查研究階段 266
2.2 以湖泊生態系統穩定與保護為目標的應用生態學研究階段 267
3 湖泊生態學研究進展 267
3.1 創立和發展湖泊生態過程與格局變化研究新方法和新技術 267
3.2 湖泊生態環境變化及其生態系統響應基礎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269
3.3 人才培養與學術建制 273
4 湖泊生態學研究發展趨勢 274
4.1 湖泊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 274
4.2 大力推進多學科融合的湖泊生態學理論研究 275
4.3 湖泊生態數值模擬研究 276
4.4 湖泊生態系統的綜合恢復與調控 276
參考文獻 277
第16章 流域生態學研究進展 281
1 引言 281
2 學科發展歷程 281
3 研究現狀 283
4 國際背景 285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289
參考文獻 290
附錄 國內外流域生態系統研究文獻主要雜誌構成狀況 293
第17章 海洋生態學研究進展 295
1 引言 295
2 海洋生態學科40年發展歷程 295
2.1 海洋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 295
2.2 基於生態系統的近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機理 296
2.3 海洋生態災害與生態安全 297
2.4 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297
2.5 海洋生態修復 298
2.6 海洋生態文明和國際合作 299
3 研究現狀 299
3.1 海洋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 299
3.2 基於生態系統的近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機理 300
3.3 海洋生態災害與生態安全 301
3.4 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302
3.5 海洋生態修復 303
3.6 海洋生態文明和國際合作 304
4 國際背景 305
4.1 海洋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 305
4.2 基於生態系統的近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機理 305
4.3 海洋生態災害與生態安全 305
4.4 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306
4.5 海洋生態修復 306
4.6 海洋生態文明和國際合作 307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308
5.1 海洋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 308
5.2 基於生態系統的近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機理 308
5.3 海洋生態災害與生態安全 309
5.4 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309
5.5 海洋生態修復 309
5.6 海洋生態文明和國際合作 310
參考文獻 310
第18章 農業生態學研究進展 314
1 引言 314
2 農業生態學在中國的40年發展歷程 314
2.1 學科體系的構建 314
2.2 科學研究的發展 315
2.3 生態農業的發展 317
3 農業生態學的國際發展現狀 319
3.1 農業生態學的研究進展 319
3.2 國際社會高度重視發展生態農業 320
3.3 農業生態在拉美與歐洲發展的不同特點 321
3.4 農業生態學的教學 322
4 農業生態學發展趨勢與展望 322
4.1 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利用 322
4.2 農業循環體系的構建 323
4.3 農業景觀布局研究 324
4.4 農業生態轉型的社會動力研究 325
參考文獻 325
第19章 城市生態學研究進展 328
1 引言 328
2 城市生態學簡史與研究範式變遷 328
3 城市生態學研究進展 329
3.1 城市景觀格局研究進展 329
3.2 城市生態系統構成、過程、功能與服務研究進展 330
4 城市生態學研究的挑戰與展望 342
參考文獻 343
第20章 土壤生態學研究進展 360
1 引言 360
2 學科40年發展歷程 360
2.1 土壤生態學初創階段 361
2.2 土壤生態學的全面發展階段(1991~2005年) 361
2.3 土壤生態學深化與創新階段 361
3 研究現狀 362
3.1 基礎理論創新 362
3.2 土壤生物網絡與生態服務功能 363
3.3 土壤生物與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363
3.4 全球變化的土壤生態效應研究 364
3.5 重要技術與工程突破 365
3.6 相關政策法規的形成 366
3.7 人才培養與公眾教育 367
4 國際背景 368
4.1 代表性領域透視 368
4.2 比較、判斷與借鑑 368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369
5.1 趨勢 370
5.2 展望 371
參考文獻 371
第21章 採礦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修復——汙染生態學熱點領域研究進展 376
1 引言 376
2 生態恢復的措施與生態修復及研究進展 377
2.1 採礦廢棄地生態恢復的措施與生態修復 377
2.2 採礦廢棄地生態恢復/修復的研究進展 378
3 採礦廢棄地生態恢復/修復的發展趨勢 382
參考文獻 382
第22章 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 386
1 生物多樣性研究熱點 386
2 生物多樣性研究回顧 387
3 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 389
3.1 基本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 389
3.2 生物多樣性信息平臺快速發展 390
3.3 紅色名錄編研走在世界前列 390
3.4 熱點地區和保護空缺評估為保護行動提供指導 391
3.5 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初具規模 392
3.6 森林群落物種共存機制研究取得明顯進展 393
3.7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的實驗研究 395
4 結語 396
參考文獻 397
第23章 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進展 401
1 引言 401
2 學科發展歷程 401
3 研究現狀 403
3.1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 403
3.2 生態系統服務權衡與協同 404
3.3 生態系統服務流和供需研究 405
3.4 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與模型 406
3.5 土地利用與生態系統服務 407
3.6 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服務 408
3.7 生態系統服務管理 410
4 國際發展趨勢及展望 411
4.1 國際發展趨勢 411
4.2 國內發展狀況 412
4.3 未來重點發展領域 415
參考文獻 416
第24章 可持續生態學研究進展 424
1 可持續生態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 424
2 宏觀尺度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427
2.1 全國尺度的生態文明建設 427
2.2 實施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428
2.3 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構建 428
2.4 區域生態風險與生態補償機制 429
2.5 全球氣候變化的生態適應 430
3 生態城市與可持續發展 430
3.1 城市生態系統承載力評估 431
3.2 生態城市設計與規劃 431
3.3 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建設 432
4 生態產業與可持續發展 433
4.1 生態工業 433
4.2 生態農業 434
5 可持續生態學研究展望 434
參考文獻 436
第25章 恢復生態學研究進展 440
1 引言 440
2 中國生態恢復實踐與恢復生態學發展歷程 440
3 恢復生態學研究現狀 442
3.1 恢復生態學的理論 442
3.2 恢復生態學當前研究熱點 444
4 恢復生態學國際發展趨勢 446
4.1 建立生態恢復的標準 446
4.2 明確生態恢復的方向 447
4.3 鼓勵生態恢復的理論創新 447
4.4 開展生態恢復的綜合性研究 448
5 中國恢復生態學發展的挑戰及展望 449
5.1 挑戰 449
5.2 中國生態恢復科學家尤其應該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 450
參考文獻 451
第26章 防護林生態與管理研究進展 457
1 引言 457
2 學科40年發展歷程 457
3 研究現狀 459
3.1 研究進展 459
3.2 學術建制、人才培養、基礎研究平臺 464
4 國際背景 464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466
參考文獻 467
第27章 生物入侵研究進展 470
1 引言 470
2 入侵生物學學科40年發展歷程 471
2.1 國際生物入侵研究的發展歷程 471
2.2 我國生物入侵研究的發展歷程及未來需求 471
3 我國的研究現狀與成就 473
3.1 基礎研究或基礎理論研究-入侵擴張機制 473
3.2 防控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481
3.3 生物入侵管理制度的日趨完善 486
3.4 生物入侵的國際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 487
4 入侵生物學學科發展趨勢及展望 487
4.1 我國入侵生物的發生及防控需求 487
4.2 我國生物入侵研究的未來展望 489
4.3 國際生物入侵研究發展趨勢 489
參考文獻 490
第28章 產業生態學研究進展 495
1 引言 495
2 國際背景 495
3 學科40年發展歷程 496
4 研究現狀 498
4.1 社會經濟代謝 498
4.2 城市代謝及其生態化 499
4.3 生命周期評價與環境足跡 500
4.4 產業共生與生態工業發展 502
4.5 可持續消費 503
4.6 我國產業生態學研究概況 503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504
5.1 研究本體上要關注根本性和戰略性的核心問題 504
5.2 研究方法上要開發更多的系統性方法 504
5.3 學科建構上要加速理論體系搭建和與其他新興學科的融合 504
5.4 加強中國使命感,接受生態文明轉型的歷史挑戰 504
參考文獻 505
第29章 生態工程研究進展 509
1 引言 509
2 學科40年發展歷程 509
2.1 總體發展 509
2.2 分支發展 510
3 研究現狀 512
3.1 生態產業概述 512
3.2 生態產業應用 513
3.3 重大生態工程評價 513
3.4 鄉村生態工程 515
3.5 河湖濱岸帶生態工程 519
3.6 海岸帶生態工程 520
3.7 林業生態工程 520
3.8 溼地生態工程 522
4 國際背景 523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524
參考文獻 525
第30章 旅遊生態學研究進展 533
1 前言 533
2 我國旅遊生態學發展歷程 533
3 國內旅遊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534
3.1 旅遊生態學基本理論研究 534
3.2 旅遊與生態環境的互動關係研究 535
3.3 旅遊生態系統的管理研究 537
3.4 可持續旅遊形式研究 538
4 旅遊生態學研究的國際態勢 539
4.1 研究範圍更加廣闊 539
4.2 研究方法更加多樣化和智能化 539
4.3 研究內容更關注旅遊影響的機理 539
5 國內旅遊生態學研究展望 540
5.1 旅遊影響的演化規律研究 540
5.2 本土性旅遊生態管理研究 540
5.3 旅遊活動對野生動物影響的研究 540
5.4 自然保護地環境教育研究 541
5.5 旅遊社會-生態系統恢復力研究 541
5.6 熱點旅遊活動的環境影響研究 541
參考文獻 541
第31章 民族生態學研究進展 547
1 引言 547
2 學科40年發展歷程 548
3 研究現狀 549
3.1 傳統生態知識研究 550
3.2 彈韌性理論 553
3.3 社會生態系統可持續性分析框架 554
3.4 學術建制 555
3.5 人才培養 556
3.6 基礎研究平臺 557
4 國際背景 557
4.1 民族生態學國際指向 557
4.2 民族生態學在中國 558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559
5.1 學科發展目標 559
5.2 學科發展趨勢 560
參考文獻 561
第32章 生態文化研究進展 566
1 引言 566
2 國際生態文化研究起源與我國發展歷程 567
2.1 國際生態文化研究起源 567
2.2 我國生態文化研究發展歷程 568
3 我國生態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 570
3.1 民族生態文化研究 570
3.2 區域生態文化研究 573
3.3 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生態文化研究 574
4 未來發展展望 576
4.1 生態文化將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576
4.2 我國生態文化將在國際交流間不斷豐富,不斷走向世界 577
4.3 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生態文化發掘與保護將得到快速發展 577
4.4 多學科交叉將是生態文化未來深化研究的重要趨勢 577
參考文獻 577
第33章 分子生態與生態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582
1 引言 582
2 學科40年發展歷程 583
3 研究現狀和重要發現 584
3.1 表型可塑性的生態基因組學 584
3.2 行為反應的生態基因組學 586
3.3 環境適應的生態基因組學 587
4 國際背景 592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593
參考文獻 594
第34章 化學生態學研究進展 600
1 引言 600
2 學科40年發展歷程 600
3 研究現狀 602
3.1 化學信息及其感受機理研究 602
3.2 昆蟲信息素研究 603
3.3 植物與昆蟲的關係 604
3.4 植物誘導抗性 606
3.5 三級營養關係 607
3.6 植物化感作用 607
3.7 海洋化學生態學 608
3.8 本學科在學術建制、人才培養、基礎研究平臺等方面的進展 609
4 國際背景 610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610
參考文獻 611
第35章 穩定同位素生態學研究進展 615
1 引言 615
2 中國穩定同位素生態學研究進展 616
2.1 生態學和地球化學過程同位素分餾機制研究 616
2.2 穩定同位素探測技術與分子生態學研究 618
2.3 植物碳代謝、土壤碳轉化及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 618
2.4 植物氮素利用與生態系統氮循環過程研究 619
2.5 植物水分來源與利用效率及生態系統水通量拆分研究 620
2.6 動物食物來源與食物網結構及動物遷徙研究 621
2.7 全球變化的生態學效應研究 622
3 穩定同位素生態學研究發展趨勢和未來研究方向 623
3.1 研究入侵物種足跡和生物多樣性變化 624
3.2 追蹤養分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 624
3.3 量化水文生態中水源的變化 624
3.4 評估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長期效應 624
3.5 量化土地利用和覆蓋變化對生態過程的影響 624
3.6 評價全球變化影響下的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 625
3.7 確定傳染病的地理起源及傳播媒介的移動 625
4 中國穩定同位素生態學未來研究的策略建議 625
參考文獻 626
第36章 生態遙感研究進展 632
1 引言 632
2 生態遙感40年發展歷程 632
3 研究現狀 634
3.1 土地覆被 634
3.2 生態參數 635
3.3 生態評估 636
3.4 學科建設 637
4 國際背景 638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639
參考文獻 640
第37章 長期生態研究進展 642
1 引言 642
2 學科40年發展歷程 642
2.1 我國長期生態研究的發展歷程 642
2.2 中國長期生態研究的主要手段和發展過程 643
3 研究現狀 646
3.1 長期生態研究的青年人才隊伍正在穩步壯大 646
3.2 揭示了中國典型生態系統生產力長期動態及形成機制 646
3.3 探討了長期模擬氮沉降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647
3.4 基於森林大樣地長期觀測數據,探討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的關係 648
3.5 基於長期觀測數據,闡明了亞熱帶成熟森林的固碳過程與機制 649
3.6 基於長期聯網通量觀測數據,發現亞熱帶森林是可比擬北美森林的重要碳匯 649
4 國際背景 650
5 發展趨勢及展望 652
5.1 結合多種觀測途徑的長期數據,聯網式揭示生態系統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 652
5.2 利用積累的長期聯網觀測數據,驗證和發展具有自主產權的生態模型 652
5.3 發展適合生態系統聯網觀測的新概念體系和新技術,拓展長期生態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653
5.4 開展跨類型、跨區域的聯網研究或綜合性集成研究 653
參考文獻 653
第38章 黃土高原生態學研究進展 657
1 引言 657
2 黃土高原40年生態學研究主要進展 657
2.1 區域氣候及土地利用變化 657
2.2 土壤水分與養分研究 658
2.3 植被生態研究 661
2.4 群落及生物多樣性研究 662
2.5 水文生態研究 663
2.6 生態系統服務研究 665
2.7 區域生態修復、治理及其可持續性 666
3 研究展望 667
3.1 生態水文和水文生態的研究仍然是基礎性科學問題 667
3.2 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功能與服務的級聯關係和優化調控 668
3.3 區域複合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 668
參考文獻 668
第39章 喀斯特生態研究進展 671
1 引言 671
2 國內外喀斯特生態研究概況 671
3 喀斯特區特殊性及其生態脆弱性 672
4 喀斯特生態研究特點 673
5 喀斯特生態研究主要進展 674
5.1 喀斯特生態系統退化機制及人為幹擾成因 674
5.2 喀斯特生態系統關鍵生源要素循環過程 674
5.3 巖溶風化成土及土壤養分過程 675
編輯:徐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