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景觀尺度生態學控制實驗研究獲進展

2021-01-10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李潔尉 通訊員周飛)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近日成功地歸納了景觀尺度上的生態學控制實驗類型。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景觀生態學》雜誌上。

 

景觀生態學是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個新的生態學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景觀格局與生態學過程的多尺度交互作用關係。由於景觀生態學研究往往涉及較大空間尺度,開展控制實驗存在人力、物力、設計等困難,因此多以觀測和模型模擬為主要研究手段。但隨著生態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控制實驗越來越成為機理解析的主要途徑。

 

受「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學家計劃項目」資助,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Darrel Jenerette與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申衛軍合作,綜述了景觀生態學控制實驗研究的主要類型和特點,把景觀生態學控制實驗分為4類15種類型,並對各類型舉例介紹了它們的設計思路、適合解決的科學問題和優缺點。

 

業內專家表示,該綜述能進一步影響和推動控制實驗在景觀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和發展。

 

《中國科學報》 (2012-12-05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根據不同需求建立應用分析模型更是GIS應用研究的熱點。GPS主要用於某個點的空間定位(包括緯度、經度和海拔高度)。   2 景觀分析   景觀分析即定量地描述景觀結構,建立景觀結構與功能過程間的相互關係,進而從景觀結構上的變化來推斷其功能和過程可能發生的變化,它是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 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基礎
    但從景觀生態學理論研究現狀來看,目前用理論這一術語表達   許多學者對景觀生態學基礎理論的探索已經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Risser等提出的5條原則,Forman等提出的7項規則等等。但從景觀生態學理論研究現狀來看,目前用理論這一術語表達景觀生態學的基礎理論,比用原理、定律、定理等方式更適宜些。
  •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從景觀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各層次生物多樣性之間的相互關係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等方面評述近年來景觀生態學應用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內容及研究進展,闡述了生物多樣性動態及反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地理途徑(GAP分析)、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區域和大陸尺度的生態網絡等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
  • 歐陽志雲:中國生態學研究發展40年
    72第5章 景觀生態學研究進展 801 引言 802 景觀生態學學科40年發展歷程 802.1 景觀生態學學科發展歷程 802.2 我國景觀生態學學科發展歷程 813 研究現狀與特點 833.1 我國景觀生態學研究現狀 833.2 我國景觀生態學學科建設現狀 894 國際背景
  • 生態學實驗:順應而非規訓自然
    這種生態學實驗「可重複原則」的應用策略與傳統科學是不一樣的。(6)在進行生態學實驗的過程中,要特別防止「偽復現」現象的發生。生態學實驗「偽復現」是一個「真問題」,應該在澄清「偽復現」概念內涵的基礎上,針對生態學研究的具體實踐,加深對「偽復現」意義及價值的理解,確定其應用的邊界及其策略,更好地推進生態學實驗研究。這是其一。
  • 傅伯傑獲2020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新聞—科學網
    5月18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GS-IBG)公布了2020年度獎章與榮譽會士授予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傅伯傑被授予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
  • 城市生態系統複雜性研究獲進展
    城市生態學是當前環境和生態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社會意義。城市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活動對城市和區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
  • 材料力學尺度效應研究獲重大進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研究生餘倩,在導師孫軍教授、肖林教授,和該研究中心教授馬恩、單智偉的悉心指導下,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李巨、丹麥瑞瑟國家實驗室黃曉旭博士合作,對微小尺度金屬單晶材料中的孿晶變形行為及其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了單晶體外觀尺寸對其孿晶變形行為的強烈影響,以及相應材料力學性能的顯著變化
  • 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期,該學科組與合作者在相關領域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在群落構建和多樣性維持方面,研究團隊深入分析了驅動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格局(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形成的機制,相關研究發現:1、底棲動物群落受到環境和空間因子的共同驅動,顯示生態位過程和中性過程共同作用於群落構建;2、底棲動物群落對不同生態學過程(環境過濾、質量效應和擴散限制)的響應取決於其自身的功能性狀。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高達20攝氏度的溫差,實現在納米尺度上,控制熱量分布!
    在人類這種尺度上,控制溫度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如海龜曬太陽來保暖。要冷卻剛出爐的蛋糕,只需把蛋糕放在室溫的工作檯上。然而在納米級(距離不到人類頭髮最薄寬度的百分之一)控制溫度要困難得多。納米尺度的距離是如此之小,以至於物體很容易變得熱耦合:如果一個物體升溫到一定的溫度,它的鄰居也會升溫。
  • 水生所等在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該學科組與合作者在相關領域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在群落構建和多樣性維持方面,研究團隊深入分析了驅動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格局(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形成的機制,相關研究發現:1、底棲動物群落受到環境和空間因子的共同驅動,顯示生態位過程和中性過程共同作用於群落構建;2、底棲動物群落對不同生態學過程(環境過濾、質量效應和擴散限制)的響應取決於其自身的功能性狀。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科學網—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第七屆全國景觀生態學學術研討會第一輪通知
    研究人類活動脅迫下景觀格局演變及其與區域生態安全的關係,探討實現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生態學和地理學之間的交叉學科,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楊斌)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韓克利帶領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光電子成像實驗裝置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   日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劉玉柱博士領導的雷射光譜項目組與瑞士ETH/Paul Scherrer Institute的分子光譜實驗室在超快光電子成像儀器研製的合作研究取得新進展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因此,在贛江流域及其典型區開展區域和景觀尺度上的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評估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