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1-01-16 中國生物技術網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漢江上遊地處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位於北亞熱帶至暖溫帶的過渡區域,屬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區域。該地區亦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其生態安全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密切關注。自2010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無脊椎動物分類與多樣性學科組一直致力於探索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的群落構建及多樣性維持機制,同時關注人類活動對該類群多樣性格局的影響和改變。近期,該學科組與合作者在相關領域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在群落構建和多樣性維持方面,研究團隊深入分析了驅動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格局(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形成的機制,相關研究發現:1、底棲動物群落受到環境和空間因子的共同驅動,顯示生態位過程和中性過程共同作用於群落構建;2、底棲動物群落對不同生態學過程(環境過濾、質量效應和擴散限制)的響應取決於其自身的功能性狀。環境過濾和擴散限制對弱擴散者影響較大,而質量效應主要作用於底棲動物中的強擴散者;3、底棲動物的擴散路徑亦影響著群落的構建過程。直線距離對群落變化的解釋度優於河網距離和景觀距離,說明成蟲階段的飛行是流域內底棲動物的最主要擴散模式(圖1);4、底棲動物的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beta多樣性受到不同生態學過程的驅動。物種和系統發育beta受到擴散限制和歷史過程的強烈制約,而功能beta多樣性主要受局域環境的影響(圖2)。

在環境生物評價等應用生態學領域,團隊比較了底棲動物的物種、性狀和多樣性指數(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在甄別人類幹擾程度中的適用性。研究發現:1、物種和性狀都可以很好地指示流域內的人類幹擾水平,但性狀可以對人類幹擾下群落結構的變化做出更為合理的解釋;2、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對物種組成影響更大,而局域環境對性狀的影響更大,表明物種和性狀受到不同環境因素的驅動。在生物監測中,應當將群落的物種組成和性狀組成相結合,從而綜合評價不同尺度上環境變化對生物群落的影響;3、流域內的人類幹擾造成了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指數的下降。相比於物種和功能,系統發育多樣性指數對人類幹擾所引起的環境變化更為敏感,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幹擾對群落多樣性的影響(圖3)。

圖1 底棲動物群落相異性與環境、直線、景觀和水網距離的關係

圖2 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beta多樣性對局域、流域、區域環境因子和空間因子的響應

圖3 不同維度多樣性指數對人類幹擾、自然因素、空間過程和種庫限制的響應

來源: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水生所等在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
  • 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人類活動導致的氮沉降上升威脅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
  • 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獲進展
    11月22日,國際權威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刊出了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 長期施肥下土壤固氮菌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在宏觀生態學理論中,群落的構建機制是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核心研究內容。生態位理論和中性理論常被用來解釋群落的構建過程。生態位理論強調的是確定性過程的作用,即環境過濾和種間相互作用對群落的影響;中性理論強調的是隨機性過程的作用,即隨機擾動、隨機擴散以及隨機的出生、死亡對群落的影響。
  •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與作物產量的關係
    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 城市環境所水庫浮遊有殼蟲群落長期動態過程與機制研究獲進展
    然而,以往的長時間系列有殼蟲生態研究主要集中在沉積物環境,目前仍然缺乏長時間尺度上水體浮遊有殼蟲群落變化過程和機制的研究。探究真核微生物群落構建的基本生態過程已成為微生物生態學的一個核心主題,但目前尚未形成共識,仍然存在爭論。例如,基於生態位過程的經典理論中,確定性因素(包括當地環境條件、物種間相互作用)控制著局域群落的組成和動態。
  • 鳥類回歸種群繁衍,漢江流域生態趨好
    珍鳥活躍漢江環境改善今年11月16日,記者在安康市漢濱區見到作者林俊禮。林俊禮介紹,他們的拍鳥、護鳥、愛鳥團隊共有5人,3年跑遍了陝西省漢江全流域,拍攝了76800張各類漢江流域水鳥照片,記錄了陝西省漢江區域9目22科共123種水鳥的生活狀態。
  • 漢江流域的這個地方,「古人類遺址富集現象世界罕見,堪稱人類進化...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稱,同時在學堂梁子遺址為核心的漢江流域,還發現有梅鋪猿人遺址、白龍洞遺址和黃龍洞遺址等古人類遺址,以及眾多的舊石器化石點,這種富集現象,全國僅有、世界罕見,表明漢江流域以鄖陽為核心的區域是古人類起源、演化和發展研究的重要區域,堪稱罕見的人類進化廊道。因諸多原因,「鄖縣人」的保護、發掘和研究,特別是在合理利用方面,還相對滯後。
  • 湖北省政府召開漢江流域水華形勢分析會
    3月4日,湖北省政府召開漢江流域水華分析會。副省長趙斌要求相關部門和漢江沿岸政府高度重視漢江水華現象,認真分析水華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加強預防減災,做好應急預案工作。  會上,有關部門負責人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近年來漢江流域水華發生、變化的趨勢及其成因。
  • 昆蟲多樣性監測和互作研究獲進展
    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植物多樣性喪失對高營養級產生的一系列生態學效應以及其互作。但是,學界關於植物多樣性喪失導致與之相關的營養級之間關係的內在機制研究有限。此外,對到底何種植物多樣性指標能夠更直接影響這些關係的機制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
  • 新疆生地所在乾旱區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重金屬抗性基因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文娟分別以博斯騰湖和艾比湖為研究對象,系統地研究了乾旱區湖泊水、沉積物、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生物膜中重要的功能基因(重金屬抗性基因)的豐度和分布、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結構與金屬含量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變形菌門是湖泊環境不同載體中主要的微生物群落。
  • 小水電建設後底棲藻類群落變化
    近日,最新一期《北美底棲生物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Benthological Society)發表了中科院水生所碩士研究生吳乃成(現為德國基爾大學博士研究生)等人題為
  • 如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我國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海洋物種數居全球前三位。我國具有豐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在濱海溼地、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的海洋生境中,有數百上千種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海草、紅樹植物、珊瑚等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 研究揭示樹木遺傳多樣性對功能性狀和群落生產力的影響
    大部分關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BEF)的研究表明物種多樣性能夠促進群落生產力,這是由於物種之間的功能差異帶來的物種多樣性效應的作用結果。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組以全球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BEF-China)平臺為基礎,選擇具有基於母樹來源遺傳信息的樹木個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測量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個體在功能性狀的差異,及個體所在群落的生產力在種植4到9年間的變化開展了相關研究。
  • 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物種(Species)作為生命最基本的單元,是生物多樣性最基本的單位及組成部分。正確認識物種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等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但同時,物種也是複雜且具有爭議的。在過去一個世紀,針對物種概念(Species concept)的研究層出不窮。雖然學界已提出了超過30個以上不同的物種概念,但生物學家至今在物種概念上仍有分歧。
  • 沙地土壤結皮微生物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多年來,不同領域學者在生物土壤結皮的時空分布、生物組分、內部結構、生態功能和人為監管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餘珺在博士後研究期間,利用MicroResp plates技術研究了以色列西內蓋夫沙漠(western Negev Desert)5種不同類型生物土壤結皮的微生物活性和代謝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