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樹木遺傳多樣性對功能性狀和群落生產力的影響

2020-11-26 生物谷



大部分關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BEF)的研究表明物種多樣性能夠促進群落生產力,這是由於物種之間的功能差異帶來的物種多樣性效應的作用結果。而生物多樣性是多尺度的,除物種多樣性外,種內

遺傳

多樣性及其與物種多樣性的潛在交互作用對BEF關係的影響還知之甚少,特別是關於種內基因型之間的功能差異和對生產力的潛在作用鮮有報導。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組以全球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BEF-China)平臺為基礎,選擇具有基於母樹來源遺傳信息的樹木個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測量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個體在功能性狀的差異,及個體所在群落的生產力在種植4到9年間的變化開展了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除種間差異外,由於母樹來源不同而具有不同遺傳家族信息的個體形成的種內差異也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性狀差異。同時,功能性狀對物種多樣性和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響應差異顯著。此外,在多物種混交林中樹木個體的多種功能性狀形成的綜合差異顯著大於純林中同樣數量個體之間的差異;而多種功能性狀的綜合差異在遺傳多樣性更豐富的純林和遺傳多樣性比較單一的純林之間卻很相似。因此,該研究認為最終物種多樣性促進了群落的生產力,而不是種內的

遺傳

多樣性。

該研究成果是在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研究中首次關於種內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交互作用如何共同影響植物功能性狀進而影響群落生產力的研究。研究指出,若要釐清多尺度生物多樣性,如物種多樣性和

遺傳

多樣性對樹木生長和群落生產力的影響,則必須先確定森林群落中種內和種間功能多樣性的差異和響應機制。

此外,BEF-China樣地植物個體功能性狀系列研究的另一相關成果也表明個體功能性狀與生長的關係隨著群落多樣性和林齡的不同而變化。在物種豐富度更高的群落,功能性狀對生長的影響更明顯。該成果指出釐清功能性狀對BEF關係的影響機制,必須要將群落中個體所處的生物環境考慮在內。

以上兩項成果近期分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和Journal of Ecology(為該期的Editor’s Choice文章)上。(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植物所揭示樹木遺傳多樣性對功能性狀和群落生產力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組以全球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BEF-China)平臺為基礎,選擇具有基於母樹來源遺傳信息的樹木個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測量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個體在功能性狀的差異,及個體所在群落的生產力在種植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一般認為,草地生態系統中的氮富集會提高其生產力。但近年來的研究卻顯示氮富集引起的磷限制、多樣性降低和群落組成改變,可能會抵消氮輸入對生產力的促進效應。因此,闡明氮富集對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機製成為當前全球變化生態學領域的焦點話題。作為連接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橋梁,植物功能性狀為解析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對氮富集的響應機制提供了可能途徑。
  • 科學網—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戴琪)地球上現存30多萬種維管束植物,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生理生態學和形態學特徵,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與作物產量的關係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 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獲進展
    11月22日,國際權威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刊出了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2:44:28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生物研究所Matthias C.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因此青海省寒區恢復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周華坤研究員(國科大博士生導師)聯合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在高寒草甸進行了氮沉降和降水處理的田間模擬實驗,旨在系統揭示青藏高原植物多樣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對水分和氮添加的響應規律。
  • 版納植物園揭示沿海拔梯度的雀形目鳥類群落構建機制
    目前,結合物種、功能性狀和系統發育多樣性對鳥類群落構建機制進行的研究鮮有報導,基於系統發育或功能性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類群。對於具有明顯季節性物種組成變化的溫帶鳥類群落,不同季節間鳥類群落構建的主導生態過程是否會有變化,是值得探討的生態學議題。
  • 水生所等在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五個不同種群 DNA 甲基化、基因型和基因表達的數據進了分析。研究發現,在人群範圍內的表觀遺傳變化比 DNA 序列的變化快得多。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
  • 熱帶森林樹種性狀和生長關係研究獲進展
    功能性狀科研人員通常認為,物種的功能性狀決定群落中物種的存活率、生長率和死亡率。但全球諸多研究表明,最常用的植物形態性狀與群落物種動態的關聯並不緊密,在生活史周期較長的樹種群落更是如此。基於此,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森林生態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研究員楊潔從三方面(忽略功能性狀與群落樹種動態變化的關聯背景、忽視個體性狀變化以及缺乏更能反映樹種資源獲取和分配等的硬性狀)闡述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從綜合性狀、個體水平性狀及結合轉錄組學三方面,指出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乾旱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加劇,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了巨大影響。植物群落穩定性與植物群落的功能屬性或性狀緊密相關。群落功能多樣性實質上反映了群落內植物間的功能屬性差異,因此解析群落中物種內和物種間性狀變異能夠有效地反映群落內植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對新環境的適應,是理解群落穩定性與功能性狀格局關係的新視角,但目前相關數據和證據還比較缺乏。
  •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決定了物種對外界不良環境的抵禦能力和進化能力[12],物種遺傳多樣性的降低意味著其遺傳變異水平的降低和適應性的減弱,這將會威脅到物種的長期生存。因此,通過對物種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可以開發出具有優質功能的新品種,有效地指導育種和生產[13]。對藥用植物而言,遺傳多樣性更是影響其次生代謝產物的重要因素[14]。
  • 遺傳多樣性與動物滅絕的關係
    在自然界中,對於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物種而言,種群內的個體之間往往沒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種群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同遺傳結構的多個個體組成的。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任何一個物種都具有其獨特的基因庫和遺傳組織形式,物種的多樣性也就顯示了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另一方面,物種是構成生生物多樣性,物群落進而組成生態系統的基本單元。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於頻繁地與野生小麥的種內雜交以及與更遠緣野草的種間雜交。 作為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成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人員於2016年底率先獲得了內部共享、尚未發表的六倍體小麥參考基因組信息,對來自全世界的93個野生小麥、六倍體農家種和主栽品種開展全基因組重測序。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藍藻多樣性特徵影響生態系統功能方面取得新突破
    物種多樣性概念由多維度的特徵組成,除物種數量(豐富度)以外,還包括群落組成、系統發育進化及相互作用關係等諸多方面。目前,生態學家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如何從多維度的角度來預測生物多樣性下降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的影響,因為不同層面的多樣性特徵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能相互疊加或者相互抵消。這個問題限制了基於生物多樣性理論指導生態修復等實踐的努力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