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藍藻多樣性特徵影響生態系統功能方面取得新突破

2021-02-25 中國海洋湖沼學會

生物多樣性如何決定生態系統功能水平是生態學領域長期以來的核心議題之一。物種多樣性概念由多維度的特徵組成,除物種數量(豐富度)以外,還包括群落組成、系統發育進化及相互作用關係等諸多方面。目前,生態學家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如何從多維度的角度來預測生物多樣性下降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的影響,因為不同層面的多樣性特徵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能相互疊加或者相互抵消。這個問題限制了基於生物多樣性理論指導生態修復等實踐的努力與成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利用我國西北乾旱地區生物結皮(biocrusts)中以陸生藍藻為主的光合自養功能群為研究對象,揭示了乾旱土壤生態系統中藍藻多維度多樣性特徵與生態系統多功能水平的潛在關聯。研究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生態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 Molecular Ecology (doi: 10.1111/mec.15424)。 通過對生物結皮中光合細菌豐富種(abundant species)與稀有種(rare species)的區分識別,水生所研究團隊利用高通量擴增子測序數據對各類群物種豐富度、均勻度和系統發育差異性進行了量化,通過網絡分析測量物種相互作用關係的拓撲結構特徵,提出了新的綜合指數來衡量群落中物種相互作用強度。同時,通過生物結皮中潛在初級生產力、土壤微生物數量、氮磷含量、植物有效養分濃度、土壤碳儲量及潛在持水能力等七個關鍵特徵變量來評估土壤多功能性水平。研究人員發現,在以往相關研究中關注度較高的物種豐富度並不足以解釋生物結皮中藍藻對土壤生態系統多維功能的貢獻。雖然種間促進關係及群落組成特徵能更好的預期生態系統的多功能性,但這些多樣性特徵常常被人們忽視了。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物種功能重要性係數與其在共現網絡中的拓撲特徵指數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性,並分析了物種互作拓撲結構潛在的功能信號,預測了種間相互作用如何促進生態系統功能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光合自養各亞類群對生物結皮功能性的影響是通過不同機制實現的,豐富種趨向於影響生態系統的恢復力(resilience),而稀有種則側重維持穩定性(stability)。該研究對乾旱生境中的建群種如何驅動生態系統功能提供了綜合視野,為運用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理論服務生態修復的決策過程給出了建議。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877419)和青年基金項目(31400368)的資助,同時也得到了中科院水生所分析測試中心及中科院超算中心武漢分部的技術協助。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等單位科研人員參與了部分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為該論文第一完成單位,李華副研究員為本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李仁輝研究員為共同通訊聯繫人。 

 

  圖1.研究地點分布、土壤功能特徵及光合自養各亞類群識別 

  圖2. 藍藻多樣性特徵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生物固氮作用為陸地及水生態系統提供了大量的氮源。目前,關於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然而,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吳慶龍團隊通過對撫仙湖表層和真光層固氮微生物空間分布特徵進行研究,揭示了撫仙湖固氮微生物的空間分布的高異質性及影響因素。相關成果最近發表在生物領域國際期刊Microbial Ecology上。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生物群落動態方面取得...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楊軍團隊)採用高通量DNA測序技術和生態統計方法,比較分析藍藻水華期和水華後優勢和稀有真核浮遊生物亞群落組成的時空分布特徵、探討影響群落組成變化的控制因子,並結合網絡分析揭示優勢和稀有真核生物間的互作關係與機制。研究表明,藍藻水華事件顯著地改變了稀有種亞群落的組成和多樣性,但並未顯著影響優勢種的多樣性。
  • 水生所在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研究中獲進展
    由於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量巨大、調水工程沿線水體交換頻繁、受到流域內多重人類活動(如城鎮化、工業、農業、採礦業等)影響較大,調水沿線水體及受水地區的水生態系統健康與水質安全備受關注。目前,尚缺乏有關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的研究。
  • 藍藻水華有助於水生生態系統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樣性
    編譯:賴照洲 魏韜(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實驗人員從太湖北部藍藻水華的主要地點梅良灣採集樣品和現場數據,從水生微生物中提取DNA以進行高通量測序,並且使用實時定量PCR(qPCR)、HT-qPCR分析ARG等技術,做實驗室共培養實驗以驗證藍細菌與ARG抵抗基因組之間的關係。
  • 水產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但在現有的養殖環境下,一些生態環境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圍繞圍網養殖、網箱養殖、池塘養殖、外來物種入侵等4&nbsp個方面闡述了水產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對我國水產養殖將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幾點看法。
  •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11/4 9:56:00
  • 山西汾河源頭生物物種與生態系統多樣性研究取得成效
    央廣網太原12月29日消息(記者李楠)記者從山西省科技部門了解到,針對汾河源頭的現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與山西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聯繫開展了「汾河源頭生物物種與生態系統多樣性研究」,首次對汾河源頭區域的物種與生態多樣性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
  • 水生所在魚類腸道微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魚類腸道是一個與外界具有明顯隔離的半開放系統,經由口和肛門與周圍環境交流並構建具有特定群落結構的微生態系統。該系統具有類似於被水體隔離島嶼的物理和生態特徵,因此關於魚類腸道「島嶼」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增進對微生態系統的認識,也將為揭示宏觀生態系統相關群落生態學原理提供依據。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 中德有毒水華藍藻生物學研討會在水生所舉行
    9月13日至15日,中德有毒水華藍藻生物學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舉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朱作言院士蒞臨會議並致詞,中德科學基金研究交流中心德方主任Koenigs博士在會上介紹了德意志研究聯合會與中國的合作項目。德國淡水生態和內陸漁業研究所所長Steinberg教授等6位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 全國政協委員閔慶文: 推進白洋澱流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生態系統...
    白洋澱位於華北平原中部、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中遊,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淺湖型溼地生態系統。由143個澱泊、3700多條溝壕組成的白洋澱,包括水域、蘆葦沼澤、臺田以及湖濱帶等獨特自然景觀,具有調蓄區域水資源、淨化水質、調節局地氣候、攔蓄洪水、保護物種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具有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的木材以及健康舒適的生存環境,而且在維持全球氣候穩定、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贛江流域是我國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森林類型複雜多樣,受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脅迫日益劇烈。因此,在贛江流域及其典型區開展區域和景觀尺度上的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評估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然而,關於藍藻打撈的基礎理論研究較少。史小麗博士長期紮根太湖,對於太湖藍藻水華的監測預警和防治開展了大量而深入的基礎理論研究。近期,喜聞史小麗博士在藍藻打撈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這裡請史小麗博士主筆此文,談談如何實現從粗放式打撈V1.0向精準化打撈V2.0的轉變。
  • 科學網—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比想像更緊密
    ,研究了不同空間尺度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 雲南西北部複雜的地質、氣候歷史和多樣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富有特色的生物多樣性,該地區也是氣候變化最為敏感和脆弱的地區之一。玉龍雪山沿海拔梯度存在多種氣候類型,植物種類繁多,呈現出較為完整的山地植物垂直帶譜,是滇西北植物多樣性的縮影,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為研究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提供了天然的場所。
  • 水生所等在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
    然而,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的背景下,水庫藍藻水華暴發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監測藍藻和浮遊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研究藻菌的相互作用及控制浮遊生物群落演替的關鍵因子,將有助於水庫水質優化管理、預防和控制有害藍藻水華發生。
  • 喀斯特草地生態系統固氮菌對外源氮輸入方式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員團隊在喀斯特峰叢窪地草地生態系統不同氮輸入方式對固氮菌影響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固氮菌作為生物固氮過程的執行者,對土壤氮素供給和土壤生態功能維持具有重要作用。
  • 水生所在杭州西湖生態基底改良和沉水植物修復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蘇東坡對西湖的描述,也是國人對西湖的印象,但隨著氣候環境變化,城市的擴張,西湖的生態危機愈加顯著。近年來,杭州市政府通過綜合保護等工程,開展引水、疏浚、截汙等措施,西湖水體質量有了一定提高,同時較多新的科學問題和實際需求也不斷提出,進一步改善西湖水環境質量,修復水生態系統,提高湖泊生態服務功能十分重要。
  • 瀋陽生態所在氮沉降對氮磷循環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極大地改變了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氮沉降和活性氮的增加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大量的研究關注了氮素可利用性的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組成的影響,而對氮素可利用性變化影響下的氮、磷兩種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耦合作用關注甚少,更少有研究關注氮沉降對兩種元素在植物體內周轉的影響。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