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等在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10 中國生物技術網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漢江上遊地處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位於北亞熱帶至暖溫帶的過渡區域,屬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區域。該地區亦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其生態安全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密切關注。自2010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無脊椎動物分類與多樣性學科組一直致力於探索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的群落構建及多樣性維持機制,同時關注人類活動對該類群多樣性格局的影響和改變。近期,該學科組與合作者在相關領域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在群落構建和多樣性維持方面,研究團隊深入分析了驅動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格局(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形成的機制,相關研究發現:1、底棲動物群落受到環境和空間因子的共同驅動,顯示生態位過程和中性過程共同作用於群落構建;2、底棲動物群落對不同生態學過程(環境過濾、質量效應和擴散限制)的響應取決於其自身的功能性狀。環境過濾和擴散限制對弱擴散者影響較大,而質量效應主要作用於底棲動物中的強擴散者;3、底棲動物的擴散路徑亦影響著群落的構建過程。直線距離對群落變化的解釋度優於河網距離和景觀距離,說明成蟲階段的飛行是流域內底棲動物的最主要擴散模式(圖1);4、底棲動物的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beta多樣性受到不同生態學過程的驅動。物種和系統發育beta受到擴散限制和歷史過程的強烈制約,而功能beta多樣性主要受局域環境的影響(圖2)。

在環境生物評價等應用生態學領域,團隊比較了底棲動物的物種、性狀和多樣性指數(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在甄別人類幹擾程度中的適用性。研究發現:1、物種和性狀都可以很好地指示流域內的人類幹擾水平,但性狀可以對人類幹擾下群落結構的變化做出更為合理的解釋;2、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對物種組成影響更大,而局域環境對性狀的影響更大,表明物種和性狀受到不同環境因素的驅動。在生物監測中,應當將群落的物種組成和性狀組成相結合,從而綜合評價不同尺度上環境變化對生物群落的影響;3、流域內的人類幹擾造成了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指數的下降。相比於物種和功能,系統發育多樣性指數對人類幹擾所引起的環境變化更為敏感,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幹擾對群落多樣性的影響(圖3)。

以上系列研究論文發表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Ecological Indicators等期刊上。該系列研究獲得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科學技術部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生態環保部多樣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

圖1 底棲動物群落相異性與環境、直線、景觀和水網距離的關係

圖2 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beta多樣性對局域、流域、區域環境因子和空間因子的響應

圖3 不同維度多樣性指數對人類幹擾、自然因素、空間過程和種庫限制的響應

相關焦點

  • 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
  • 城市環境所水庫浮遊有殼蟲群落長期動態過程與機制研究獲進展
    有殼蟲(又稱有殼變形蟲、有殼肉足蟲)是一類單細胞原生生物,其細胞被殼體所包裹,可通過殼口伸出偽足進行攝食和運動。它們個體微小、分布廣泛、多樣性高,從熱帶到極地地區在淡水、半鹹水和土壤中均有發現,在水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能量流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全球範圍內,已經被描述的有殼蟲形態種約有2000個。
  • 三部門制訂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遏制物種衰退
    【附】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遺物種多等特點,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中佔據重要地位。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律體系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機制,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
  • 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挑戰
    東方網12月14日消息:不僅是三峽庫區魚類生態平衡遭受破壞,放眼整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也正面臨嚴峻挑戰。曾幾何時,長江淡水生態系統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水生生物多樣性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和科學價值,長江經濟水產品一直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支柱,漁業產量佔全國的60%以上。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人類活動導致的氮沉降上升威脅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
  • 水生所在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研究中獲進展
    由於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量巨大、調水工程沿線水體交換頻繁、受到流域內多重人類活動(如城鎮化、工業、農業、採礦業等)影響較大,調水沿線水體及受水地區的水生態系統健康與水質安全備受關注。目前,尚缺乏有關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的研究。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小水電建設後底棲藻類群落變化
    近日,最新一期《北美底棲生物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Benthological Society)發表了中科院水生所碩士研究生吳乃成(現為德國基爾大學博士研究生)等人題為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藍藻多樣性特徵影響生態系統功能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利用我國西北乾旱地區生物結皮(biocrusts)中以陸生藍藻為主的光合自養功能群為研究對象,揭示了乾旱土壤生態系統中藍藻多維度多樣性特徵與生態系統多功能水平的潛在關聯。研究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生態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 Molecular Ecology (doi: 10.1111/mec.15424)。
  • 水生生物多樣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國淡水魚類物種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小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我國淡水魚類物種保護現狀不容樂觀,人類行為對生態的破壞讓原本多樣性良好的流域頻出瀕危物種。總體而言,長江瀕危物種數量有增多的趨勢,水生生物多樣性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各江段水生動物群落結構也逐步趨於簡單化。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  來源:環境工程  作者:洪亞軍 馮承蓮 徐祖信等  2019/12/18 9:01:22  我要投稿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水生生物如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對重金屬有一定的積累和濃縮作用[4],但當重金屬的濃度和毒性超過水生生物所能承受的能力時,就會對它們的相關指標甚至生命活動等方面產生嚴重的毒性效應,同時會造成遺傳突變或變異,進而產生物種多樣性及生存方面的改變;由於重金屬可以通過食物鏈最終傳遞給人等高級生物,對人體健康也產生嚴重威脅,如重金屬進入人體後不易被排出,並不斷積累,一旦超過人體的生理負荷時,就會引起生理結構病變
  • 湖北省政府召開漢江流域水華形勢分析會
    3月4日,湖北省政府召開漢江流域水華分析會。副省長趙斌要求相關部門和漢江沿岸政府高度重視漢江水華現象,認真分析水華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加強預防減災,做好應急預案工作。  會上,有關部門負責人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近年來漢江流域水華發生、變化的趨勢及其成因。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24 星期四
    3、長春應化所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4、深圳先進院等在低劑量光聲成像研究中取得進展5、蘇州納米所在高性能鋰金屬電池研究中取得進展6、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7、新疆天文臺在基於Kepler數據的A型星耀發研究中獲進展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微信公號「中科院之聲」 2019-09-27 14:40
  • 鳥類回歸種群繁衍,漢江流域生態趨好
    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退休幹部林俊禮日前出版了科普專著《陝西漢江水鳥圖志》,書中千姿百態的水鳥喚起了秦巴人對兒時山野中布穀聲聲、漢江畔白鶴成行的美好記憶。水鳥作為最公正的「環境評價師」見證了「陝西省漢江流域生態環境趨好」。
  • 水生所在杭州西湖生態基底改良和沉水植物修復研究中取得進展
    杭州西湖是我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湖泊類文化遺產,也是我國城市景觀湖泊的典型代表,位於太湖流域杭嘉湖片區東部,為封閉式城中淺水湖泊。十餘年來,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吳振斌研究員課題組為主的西湖科研團隊在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水專項、中科院、杭州市等的支持下,針對西湖特殊底質不利於沉水植物恢復的技術難題,原創性地將多種改性材料製備成環保型複合基底改良劑和沉水植物的種植載體,研發出針對不同底質生境的生態基基底改良技術和沉水植物恢復技術。
  • 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獲進展
    11月22日,國際權威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刊出了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