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戴琪)地球上現存30多萬種維管束植物,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生理生態學和形態學特徵,這些特徵被定義為植物功能性狀。華東師範大學夏建陽團隊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以及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夏建陽團隊系統分析了全球210個生態學實驗中515個植物物種的葉片功能性狀觀測數據,發現物種間成對性狀對增溫、乾旱、二氧化碳富集和氮素添加的響應方向存在較大差異,但葉片功能性狀權衡關係在環境變化下維持較高的穩健性。該團隊還結合衛星遙感反演產品、渦度通量數據和原位觀測數據,評估了15個國際主流碳循環模型對東亞季風區生態系統生產力模擬的不確定性來源。研究發現比葉面積和葉面積指數等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表徵差異,是當前模擬差異的重要來源。
「準確刻畫植物葉片功能性狀之間的權衡關係,有助於改進全球碳循環模型對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的模擬。」夏建陽表示,研究也指出植物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在物種之內和群落水平等層面存在不同格局與機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839-9
《中國科學報》 (2020-06-18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