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兵(右二)帶領研究生做實驗 山東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期刊《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與分子設計育種團隊研究成果。他們定位到395個控制小麥12個重要農藝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揭示了控制小麥農藝性狀的遺傳基礎,為小麥重要基因的大規模克隆、功能鑑定、精準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論文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劉樹兵介紹,由於小麥基因組龐大(16G),且為多倍體,其基因組學研究難度較大,限制了小麥中數量性狀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機理研究。
該團隊對我國黃淮麥區、北方冬麥區、西南麥區和長江中下遊麥區等小麥主產區取樣的768份優良小麥品種(系)進行簡化基因組測序分析,獲得了327609個覆蓋全基因組的高質量的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並鑑定出174919個連鎖不平衡區段,確定了小麥中連鎖不平衡衰減距離平均為4.4 Mb。
通過在多個環境下對小麥12個重要農藝性狀進行表型的鑑定與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共定位到395個數量性狀位點,包括控制株高、抽穗期等7個已克隆的小麥基因位點。其中,有273個數量性狀位點被定位在小於1.0 Mb區間內,包含的注釋基因數量不足10個,為候選基因的大規模克隆與功能鑑定奠定了重要基礎。
研究人員對3個提高穗部結實性、增加粒長和千粒重、增加穗長和穗粒數的位點進行了驗證,鑑定到8個候選基因。另外,還根據水稻基因組信息鑑定到33個控制水稻農藝性狀基因的同源基因,為同源基因功能的驗證奠定了基礎。
劉樹兵介紹,通過對數量性狀位點的有利等位基因在群體中的分布進行分析發現,抽穗期、株高、單株穗數、千粒重、粒長和籽粒長寬比等性狀位點中,有利等位基因頻率要明顯高於穗長、小穗數、穗粒數、小穗著生密度、結實性和粒寬等性狀位點的有利等位基因頻率。定位到的數量性狀位點具有較好的累加效應,而且這些數量性狀位點對目標性狀的表型具有較高的預測能力。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良種工程等的支持,該成果對在小麥中大規模進行優異基因的發掘、克隆,通過基因組學與分子設計育種選育小麥新品種奠定了重要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與應用價值。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07.00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