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個小麥數量性狀位點被定位—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劉樹兵(右二)帶領研究生做實驗        山東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期刊《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與分子設計育種團隊研究成果。他們定位到395個控制小麥12個重要農藝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揭示了控制小麥農藝性狀的遺傳基礎,為小麥重要基因的大規模克隆、功能鑑定、精準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論文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劉樹兵介紹,由於小麥基因組龐大(16G),且為多倍體,其基因組學研究難度較大,限制了小麥中數量性狀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機理研究。

該團隊對我國黃淮麥區、北方冬麥區、西南麥區和長江中下遊麥區等小麥主產區取樣的768份優良小麥品種(系)進行簡化基因組測序分析,獲得了327609個覆蓋全基因組的高質量的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並鑑定出174919個連鎖不平衡區段,確定了小麥中連鎖不平衡衰減距離平均為4.4 Mb。

通過在多個環境下對小麥12個重要農藝性狀進行表型的鑑定與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共定位到395個數量性狀位點,包括控制株高、抽穗期等7個已克隆的小麥基因位點。其中,有273個數量性狀位點被定位在小於1.0 Mb區間內,包含的注釋基因數量不足10個,為候選基因的大規模克隆與功能鑑定奠定了重要基礎。

研究人員對3個提高穗部結實性、增加粒長和千粒重、增加穗長和穗粒數的位點進行了驗證,鑑定到8個候選基因。另外,還根據水稻基因組信息鑑定到33個控制水稻農藝性狀基因的同源基因,為同源基因功能的驗證奠定了基礎。

劉樹兵介紹,通過對數量性狀位點的有利等位基因在群體中的分布進行分析發現,抽穗期、株高、單株穗數、千粒重、粒長和籽粒長寬比等性狀位點中,有利等位基因頻率要明顯高於穗長、小穗數、穗粒數、小穗著生密度、結實性和粒寬等性狀位點的有利等位基因頻率。定位到的數量性狀位點具有較好的累加效應,而且這些數量性狀位點對目標性狀的表型具有較高的預測能力。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良種工程等的支持,該成果對在小麥中大規模進行優異基因的發掘、克隆,通過基因組學與分子設計育種選育小麥新品種奠定了重要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與應用價值。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07.00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然而,小麥的研究和遺傳育種改良嚴重落後於水稻、玉米等其它主糧作物。」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 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另一方面,小麥的基因組包含三套高度相似的亞基因組,來自於三種原本獨立的麥類植物,這些複雜性嚴重製約了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
  • 梁慧珍等定位24個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狀基因—新聞—科學網
    河南省農科院梁慧珍等定位24個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狀基因   本報訊 日前,在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和河南省科技創新傑出人才計劃資助下,河南省農科院研究員梁慧珍等人定位了24個大豆根系相關性狀的QTL(數量性狀座位)位點。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另一方面,小麥的基因組包含3套高度相似的亞基因組,來自於3種原本獨立的麥類植物,這些複雜性嚴重製約了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
  • 一作解讀|普通小麥半顯性表皮蠟質突變體w5的表型分析和精細定位
    在304個F2分離群體中,有蠟個體:中間型個體:無蠟個體的比例為87:149:68,經卡方檢驗符合1:2:1的分離比例(χ2=2.49, P> 0.05)。這些結果表明,整株無蠟突變體w5的蠟質缺失性狀受半顯性單基因控制。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二倍體簇毛麥是小麥野生近緣屬種,攜帶許多優異基因,是小麥遺傳改良重要的三級基因資源庫。南京農業大學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長期致力於利用二倍體簇毛麥基因組發掘小麥優質、高產、抗病和耐逆基因。綜合利用分子細胞學技術,選育出了一批小麥—簇毛麥V基因組滲入系材料,並從中發掘出了多個小麥優質、高產和抗病基因。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李曉春、王學鋒 記者張行勇)7月1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於頻繁地與野生小麥的種內雜交以及與更遠緣野草的種間雜交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由於這些特徵能夠反映植物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並且影響植物個體與生態系統的功能,因此被定義為植物功能性狀。然而,如何基於植物功能性狀預測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變化,長期以來是生態學的基本問題之一。 為此,夏建陽團隊系統分析了全球210個生態學實驗中 515個植物物種的葉片功能性狀觀測數據,發現物種間成對性狀對增溫、乾旱、CO2富集和氮素添加的響應方向存在較大差異,並且大部分不遵循葉片經濟型譜的指示方向。然而,物種之間的葉片功能性狀權衡關係在環境變化下維持較高的穩健性。
  • 科學家研發出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新工具—新聞—科學網
    不同梨種的石細胞性狀。圖為染色後的切片。      南京農大供圖 石細胞是梨果實的特有性狀。 課題組利用Pearprocess軟體分析了395份梨品種資源,揭示了不同梨品種間石細胞數量、大小、面積、密度的變化範圍。他們發現,所測定的梨樣品中,砂梨的石細胞含量最高,白梨次之,西洋梨最低。 此外,通過比較石細胞性狀的表型數據與口感相關性分析,他們還發現,石細胞密度是影響梨果實質地的最重要因素。
  • 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其六倍體複雜性所限,卻在雜交育種上停滯不前。多年來,世界育種家們都在尋求突破,但這條路走得異常困難。 近日,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正達集團)資深研究員呂建課題組在《自然—生物技術》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他們開發出了作物上首個具商業化潛力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 雜交小麥育種因此有望駛上快車道。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 Sci | SLAF-遺傳圖譜定位小麥抗條銹病QTLs
    該文章主要利用小麥RIL群體繪製了一張高密度SLAF-遺傳圖譜,定位到3個抗條銹病QTLs,並且QTL的聚合互作可增強小麥抗條銹病能力,在後續小麥的遺傳育種改良中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CH55和CH42的螢光原位雜交(FISH)與核型分析   A與C:CH55;B與D:CH42表型調查與分析發現,RIL子代病害程度出現超親分離現象並呈連續性分布,表明抗條銹病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並且廣義遺傳力H2達到0.88,暗示表型數據可用於QTL定位。
  • 利用QTL定位對小麥株系C615的赤黴病抗性進行遺傳分析
    對小麥株系C615的赤黴病抗性進行遺傳分析,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由於目前缺乏足夠的抗性資源,導致赤黴病基因與小麥育種研究出現瓶頸。不攜帶Fhb1基因的合成小麥株系C615是育種中FHB抗性的有效來源。本文將C615與易感品種揚麥13雜交產生了198個重組近交系(RIL)群體,並使用點接種和噴霧接種技術來評估該種群的FHB應答。
  • 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小麥安全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然而,小麥的研究和遺傳育種改良嚴重落後於水稻、玉米等其它主糧作物。」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 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
  • 一作解讀|BSE-Seq助力小麥基因克隆
    首先,基於中國春基因組序列信息(IWGSC RefSeq v1.0)設計了新的外顯子捕獲探針,同時提出了一種能夠在基因定位和SNP分析中有效降低背景噪音算法—varBScore,利用該策略成功克隆了一個調控小麥葉色的基因TaYGL1,並通過基因編輯手段對目標基因進行了驗證[3]。
  • 多國合作編纂「小麥字典」:六倍體小麥基因測序完成—新聞—科學網
    8月17日,《科學》在線發布了一項歷時13年的研究:完整版六倍體小麥「中國春」的基因組圖譜。這一成果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牽頭,署名作者來自20餘個國家的70多家機構。 這本「字典」能幹嗎?小麥倒不倒伏、耐不耐旱、種子是大還是小、營養價值高不高,可都和它有關。
  • 不同遺傳背景下麵包小麥旗葉形態的 QTL定位與驗證
    Lan, Yuming Wei, Youliang Zheng & Jian Ma來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122-020-03695-w摘要:      小麥旗葉形態是影響小麥株型和產量潛力的決定性性狀
  • 調控玉米性狀 可變剪接「火」起來
    調控玉米性狀 可變剪接「火」起來  視覺中國  最近,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田豐教授團隊與楊小紅教授團隊合作研究,以368份玉米自交系未成熟籽粒為實驗材料,定位玉米種全基因組水平QTL(數量性狀位點),全面解析了其可變剪接的調控機制,並為研究表型變異提供了重要線索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