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遺傳背景下麵包小麥旗葉形態的 QTL定位與驗證

2021-01-14 小麥知行社

作者

Yang Tu, Hang Liu, Jiajun Liu, Huaping Tang, Yang Mu, Mei Deng, Qiantao Jiang, Yaxi Liu, Guoyue Chen, Jirui Wang, Pengfei Qi, Zhien Pu, Guangdeng Chen, Yuanying Peng, Yunfeng Jiang, Qiang Xu, Houyang Kang, Xiujin Lan, Yuming Wei, Youliang Zheng & Jian Ma

來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122-020-03695-w

摘要

      小麥旗葉形態是影響小麥株型和產量潛力的決定性性狀。以55k SNP為基礎構建了重組自交系(RIL)群體,在11個環境中對旗葉長(FLL)、寬度(FLW)、面積(FLA)、角度(FLANG)、張開角(FLOA)和彎曲角(FLBA)進行了QTL定位。在11個環境中檢測到8個主要QTL,解釋的表型變異率為5.73-54.38%。利用新開發的等位基因特異性PCR(KASP)標記在6個具有不同遺傳背景的雙親群體中成功地驗證了這些QTL。在這8個主要QTL中,鑑定出兩個共有區間。FLL和FLW相關QTL均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對比分析表明QFll.sau-SY-2B和QFla.sau-SY-2B可能是新的基因座。觀察並討論了旗葉與產量相關性狀間的顯著關係,幾個與葉片發育相關的基因,包括玉米ZmRAVL1(一種參與葉角調節的B3域轉錄因子)的正位基因,在 「中國春」、卷葉松和山羊草的參考基因組中含有這些主要QTL。

關鍵詞:小麥;旗葉形態;QTL;產量;遺傳背景

深度閱讀

      1. 利用旗葉和產量相關性狀的BLUP數據集來評價它們之間的關係。FLL與FLW、FLA、FLOA、FLBA呈顯著正相關(p<0.01);FLA與FLW、FLOA、FLBA呈顯著正相關(p<0.01)。此外,FLW與SNS、GW和TGW、FLA與TGW、FLOA與TGW、FLBA與GL、FLBA與TGW呈顯著正相關(p<0.05)。FLANG與GW、FLOA與SNS、FLBA與SNS呈顯著負相關(p<0.05)

相關焦點

  • 遺傳圖譜構建及QTL定位的基礎知識點
    基因定位最有效且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構建遺傳連鎖圖譜進行基因定位,該方法對於數量性狀和質量性狀的基因定位都適用。
  • 利用QTL定位對小麥株系C615的赤黴病抗性進行遺傳分析
    對小麥株系C615的赤黴病抗性進行遺傳分析,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赤黴病(FHB)是一種破壞性小麥病害,在世界範圍內普遍發生,宿主的抗性是防治赤黴病的有效經濟手段。由於目前缺乏足夠的抗性資源,導致赤黴病基因與小麥育種研究出現瓶頸。不攜帶Fhb1基因的合成小麥株系C615是育種中FHB抗性的有效來源。本文將C615與易感品種揚麥13雜交產生了198個重組近交系(RIL)群體,並使用點接種和噴霧接種技術來評估該種群的FHB應答。
  • 普通小麥一個新矮稈基因的遺傳分析和QTL定位
    圖 5 在農大5181/JE0124 F2群體(A)和JE0124/農大 5181 F2群體(B)中檢測到的QTL位點  綜上所述,該研究鑑定了一個對GA敏感的矮稈小麥突變體JE0124,並在2D染色體長臂上定位了一個0.85cM間隔的矮稈主效QTL,這個新發現的矮稈基因豐富了矮稈小麥育種的遺傳資源,矮稈突變體JE0124為農業實踐抗倒伏育種提供了重要依據。
  • TAG|小麥小穗數主效QTL位點的鑑定和功能研究而
    小麥的小穗數通過調控每穗粒數進而影響小麥產量。冬小麥品系『20828』具有高抗條鏽(Ma et al. 2019)和多小穗特性(圖1)。四川農業大學小麥所鄭有良教授研究團隊利用小麥55K SNP晶片和SSR標記,對『20828』與國審小麥川農16雜交創製的含有199個株系的重組自交系群體進行基因分型(Liu et al. 2018),同時在三年八個生態點對該群體中小穗數的表型進行了鑑定(圖1)。
  • 一個位於1BL染色體上的小麥分櫱數新主效位點的鑑定和驗證
    除此之外,據我所知,小麥科研方面的公眾號還有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劉志勇老師課題組的公眾號「小麥基因組與遺傳育種」以及河北農大王逍冬老師主辦的「小麥時代WheatTimes」。也歡迎大家一併關注。如果其他小麥課題組也有公眾號,歡迎大家推薦給我們。我們收集後再推薦給大家。
  • Sci | SLAF-遺傳圖譜定位小麥抗條銹病QTLs
    該文章主要利用小麥RIL群體繪製了一張高密度SLAF-遺傳圖譜,定位到3個抗條銹病QTLs,並且QTL的聚合互作可增強小麥抗條銹病能力,在後續小麥的遺傳育種改良中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利用HighMap軟體構建出一張小麥SLAF遺傳圖譜,共21個連鎖群,總長為 2828.51 cM,平均圖距為0.42 cM,其中,最長與最短染色體分別為7B與6D。
  • 395個小麥數量性狀位點被定位—新聞—科學網
    劉樹兵(右二)帶領研究生做實驗        山東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期刊《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與分子設計育種團隊研究成果。他們定位到395個控制小麥12個重要農藝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揭示了控制小麥農藝性狀的遺傳基礎,為小麥重要基因的大規模克隆、功能鑑定、精準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論文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劉樹兵介紹,由於小麥基因組龐大(16G),且為多倍體,其基因組學研究難度較大,限制了小麥中數量性狀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機理研究。
  • 一作解讀|小麥粒重QTL定位取得進展
    小麥是世界35%以上人口的主糧,保證小麥產量穩步提高非常重要,高產也一直是小麥最重要的育種目標。粒重作為小麥產量三要素之一,其主效基因的精細定位是小麥高產分子育種的重要基礎。為進一步解析QTKW.caas-4BS遺傳調控機制,通過基因組挖掘和Wheat660K晶片,利用RIL群體在該區間內加密了8個標記,將QTKW.caas-4BS定位至1.5 cM遺傳區間內。利用IWGSC RefSeq v1.0進行基因組挖掘時發現豆麥缺失約483 kb,包括三個注釋基因ZnF、EamA和Rht-B1(圖1)。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來源於百度圖片)儘管最近幾年完成的四倍體小麥和六倍體小麥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序列可供利用 【1,3】 ,但是從這些組裝結果中並不能完全獲取種內的基因組變異信息用於作物改良,從多個不同品種中獲取比較基因組學信息對於普通小麥 (bread wheat) 的研究和育種十分必要。
  • 一作解讀|普通小麥半顯性表皮蠟質突變體w5的表型分析和精細定位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水資源短缺、農業病蟲害的發生程度都呈加劇趨勢,嚴重威脅著我國的農業生產及糧食安全。植物表皮蠟質覆蓋在植物最外層,是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第一道防線。因此,研究表皮蠟質相關基因對培育耐逆性小麥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 聊一聊 QTL 定位的原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功能基因定位的方法主要包括QTL定位(包含GWAS)和群體遺傳(選擇壓力分析)。這裡的QTL定位是廣義上的QTL定位,包括經典的連鎖分析和關聯分析。在這裡,我們先介紹一下連鎖定位的方法原理。連鎖分析,之所以被稱為「連鎖分析」,其本質還是利用功能基因與分子標記間的連鎖與重組,實現對功能基因位置的定位。
  • 知識學習|利用兩個基因組已知的親本構建群體定位大麥控制粒重的關鍵QTL位點並預測候選基因
    然而,大麥基因組比水稻、玉米更加複雜,粒重基因的精細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進展相對緩慢,現階段國內外研究主要圍繞籽粒基因的初定位及其遺傳效應展開,並已在大麥7條染色體上鑑定到多個QTL位點,但是均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因此,解析大麥粒重的遺傳機制,是提高大麥產量的一個有效策略。
  • 一作解讀|BSE-Seq助力小麥基因克隆
    首先,基於中國春基因組序列信息(IWGSC RefSeq v1.0)設計了新的外顯子捕獲探針,同時提出了一種能夠在基因定位和SNP分析中有效降低背景噪音算法—varBScore,利用該策略成功克隆了一個調控小麥葉色的基因TaYGL1,並通過基因編輯手段對目標基因進行了驗證[3]。
  • 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中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就開始了小麥赤黴病的相關研究,但是小麥種質資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黴病基因非常稀少,因此抗赤黴病育種工作難以取得關鍵性突破。 孔令讓教授團隊長期從事小麥抗赤黴病遺傳及品種改良研究工作,經過20餘年的不懈攻堅,終於找到了解決赤黴病世界性難題的「金鑰匙」。
  • 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構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劉志勇團隊與李洪傑團隊合作連續克隆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就在這期間我們國家小麥抗病遺傳研究上連續出現幾個重要進展!令人振奮!今天,我們推送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劉志勇課題組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洪傑課題組等單位合作克隆的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Pm5e和Pm41。具體內容如下,敬請賞析。1.研究背景小麥白粉病是廣泛流行的真菌性病害,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 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發表「泛素化修飾調控植物低磷脅迫響應」的...
    泛素化修飾是一種重要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精確調控蛋白質的穩定性、亞細胞定位、活性和與其它蛋白的相互作用在多種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功能。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泛素化修飾在植物低磷脅迫響應中發揮著核心調控作用。
  • [重磅] Nature|一作解讀|10+小麥基因組項目:揭示全球小麥當代育種材料豐富的變異
    麵包小麥提供給人類的能量大約佔人類消耗能量的20%。為了驗證Hi-C對scaffold銜接的準確性,我們還通過長讀長測序(Oxford Nanopore)對其中一個RQA(CDC Landmark)的scaffold組裝質量進行了驗證。我們發現RQA基因空間的完整度以及組裝的連續性都很高(BUSCO>97%, scaffold N50>10Mb)。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來源 | 遺傳發育所編輯 | 王一,BioArt植物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謝旗研究組和西班牙Pedro L.Rodriguez實驗室前期的研究工作分別發現,參與內膜運輸途徑的ESCRTs(Endosome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s)複合體組分VPS23A和FYVE1/FREE1,通過識別ABA受體PYL4,能夠介導ABA受體進入內膜運輸途徑,從而進入液泡中進行降解,最終影響ABA受體的定位和蛋白穩定性(Belda-Palazon et al., 2016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據介紹,這一成果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