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學習|利用兩個基因組已知的親本構建群體定位大麥控制粒重的關鍵QTL位點並預測候選基因

2021-01-14 小麥遺傳與育種
粒重和單位面積穗粒數是影響大麥產量的主要因素。粒重主要受遺傳因素影響,同時也是廣義遺傳率較高、性狀遺傳較穩定的產量構成因子。在高產栽培條件下,由於單位面積穗粒數受到限制,粒重成為影響產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了解粒重的遺傳基礎對於進一步提高大麥產量尤為重要。然而,大麥基因組比水稻、玉米更加複雜,粒重基因的精細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進展相對緩慢,現階段國內外研究主要圍繞籽粒基因的初定位及其遺傳效應展開,並已在大麥7條染色體上鑑定到多個QTL位點,但是均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因此,解析大麥粒重的遺傳機制,是提高大麥產量的一個有效策略。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和澳大利亞CSIRO Agriculture Flagship在The Crop Journal上發表了題為「Identification of loci and candidate genes controlling kernel weight in barley based on a population for which whole genome assemblies are available for both parents」的論文。該論文以小粒重野生大麥AWCS276為共同親本,分別和大粒重栽培大麥Morex和Baudin構建了兩個重組自交系(MA和BA)(圖1),並對MA群體進行了genotyping by sequence (GBS)測序構建高密度遺傳連鎖圖譜,在多環境和多群體對百粒重位點進行了挖掘和鑑定。

圖1 大粒重栽培大麥(Morex和Baudin)和小粒重野生大麥AWCS276籽粒圖


結果

1.百粒重QTL檢測

在BA群體裡一共鑑定到5個QTL控制百粒重,分布在2H、3H、3H、6H和7H,可解釋的表型變異在10.5 (KW-BA-2H)和30.3% (KW-BA-3H.2) 之間。其中只有KW-BA-6H能在連續3年所有環境下鑑定到,LOD值在3.8和5.8之間。同樣在MA群體裡鑑定到5個QTL,分布在2H、3H、6H、7H和7H,其中兩個QTL(KW-MA-2H和KW-MA-6H)能在所有4個環境下鑑定到。最後在兩個群體多個環境下鑑定得到3個主效QTL位點,分別位於2HL、6HL和7HL上(圖2)。

圖2 MA群體中控制粒重的QTL分布圖


2.百粒重主效QTL位點KW-6HNILs創製

在3個主效位點中,位於6HL上的位點KW-6H 能在兩個群體的所有環境下檢測到,因此針對該位點構建了近等基因系(NILs)。將篩選得到的9對NILs種到田間和溫室,表型調查發現,其中7對NILs的粒重存在顯著差異,而其他農藝性狀均沒有顯著差異。

3.百粒重主效QTL位點候選基因預測

研究者利用已公布的MA群體兩個親本(Morex和AWCS276)參考基因組和水稻粒重相關同源基因序列,對主效QTL位點進行候選基因預測。KW-2H和KW-6H位點分別預測到3個和1個候選基因,通過親本序列比對發現,4個候選基因均存在基因序列的SNP或者Indel差異(圖3)。以上結果為後續精細定位和克隆大麥粒重QTL奠定了基礎,同時證明利用已知基因組序列親本構建的遺傳群體進行目標性狀的遺傳定位,有利於對候選基因的預測挖掘。


圖3 KW-2H 和 KW-6H的候選基因的基因結構和在親本(Morex和AWCS276)之間的序列差異


討論

本研究中兩個重組自交系的共同親本AWCS276是中東野生大麥,沒有經過人為選擇,馴化程度較低,含有栽培大麥沒有的優異基因,可為遺傳變異和作物改良提供豐富的種質資源,已經廣泛的被用於大麥遺傳育種。而另外兩個親本Morex和Baudin是高產栽培品種,他們與AWCS276均有較遠的血緣關係,且百粒重具有較大的差異,所以由野生大麥AWCS276和栽培大麥品種Morex、Baudin構建的遺傳群體具有豐富的遺傳基礎,有利於野生大麥和栽培大麥間百粒重的QTL定位。同時栽培大麥Morex和野生大麥AWCS276已先後於2017年和2020年公布了參考基因組數據。兩個親本材料的基因組數據也為後續主效QTL位點的候選基因的挖掘提供了序列基礎。本研究利用兩個重組自交系群體鑑定到10個控制百粒重的QTL,這些位點在前人研究中均有報導,說明這些QTL在不同的遺傳背景和環境下較穩定。同時通過比對這些QTL位點的物理位置發現它們均位於染色體的長臂上。眾所周知,不同的群體裡的重組率可能有所不同,但依然不能解釋本研究發現的所有來自野生大麥的主效位點都位於染色體長臂且大部分都靠近端粒是否只是巧合。

本文鑑定到主效QTL位點HKW-6H 能在兩個群體的所有環境下檢測到,因此針對該位點用HIF法構建了近等基因系。在MA群體篩選得到的9對NILs,其中7對NILs的百粒重存在顯著差異,而其他性狀均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對水稻粒重基因的研究發現,許多農藝性狀都與粒重相互作用,如籽粒長寬、分櫱、旗葉生長。而HKW-6H的NILs之間只有百粒重有顯著差異,表明在單個基因型中控制粒重的位點很小,而針對較小的位點的鑑定和深入挖掘要比繼續檢測新的位點更有利於大麥育種工作。

HIF方法構建NILs最初是利用側翼標記去篩選雜合植株。如果兩個側翼標記都與它們的目標位點緊密相連,這種方法的成功率較高。然而,當使用來自QTL定位的側翼標記與目標位點距離較遠時,連鎖阻力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一對NILs之間的最小差異會是兩個側翼標記之間的染色體片段,所以當用QTL初定位結果的側翼標記構建NILs時,如果側翼標記與目標基因座沒有緊密連鎖,NILs之間差異片段可能會很大。為了獲得一對NILs之間差異的染色體片段較小的NILs,可以只使用一個與目標位點緊密連鎖的標記去構建NILs。然而,一個標記和它的目標基因座之間也可能發生重組,因此使用單個標記獲得的一些NILs可能是錯誤的,它們不會在目標位點分離。這可能是在本研究中構建的9對NILs中有兩對在粒重上沒有差異的原因,這也與前人研究中獲得的結果相似。


周紅、羅偉、高尚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劉春吉和劉亞西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77179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7YFD0100900、2016YFD0101004),四川省科技廳青年基金項目(2016JQ0040),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項目(2015DFA306002015-GH03-00008-HZ)的資助。


來源:The Crop Journal,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註明來處。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或修改。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cj.2020.07.010

相關焦點

  • 一作解讀|小麥粒重QTL定位取得進展
    粒重作為小麥產量三要素之一,其主效基因的精細定位是小麥高產分子育種的重要基礎。本實驗室前期利用90K晶片,在豆麥/石4185構建的RIL群體中,鑑定到11個粒重QTL位點,其中QTKW.caas-4BS橫跨Rht-B1位點,在全部6個環境中均穩定存在,解釋12.1–45.6%的表型變異,但是與株高關係不大。
  • 遺傳圖譜構建及QTL定位的基礎知識點
    基因定位最有效且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構建遺傳連鎖圖譜進行基因定位,該方法對於數量性狀和質量性狀的基因定位都適用。
  • 常用作圖群體類型一點通
    前言基因定位在動植物研究中非常重要,遺傳學領域的院士團隊很多都定位了重要作物的重要農藝性狀,例如克隆水稻分櫱基因 MOC1 的李家洋院士團隊,克隆了水稻粒重基因 GW2 的林鴻宣院士團隊……(原諒我只記住這兩個了),還有數以千計的碩博論文
  • 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構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聊一聊 QTL 定位的原理
    了解了群體的核酸多樣性後,我們接下來就開始要著手進行功能基因的定位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我們可以自由選用各類實驗設計前,我們需要了解各種方法的基本原理。讓我們先從連鎖分析開始。既然群體中產生了多樣性,我們就期望將與性狀相關的基因定位出來。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科技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在育種中使用的越來越廣泛。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據介紹,這一成果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劉志勇團隊與李洪傑團隊合作連續克隆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分別選取農大015×復壯30的RIL群體中60個純合抗病和60個純合感病的RIL家系構建了抗病混池和感病混池進行轉錄組測序,利用BSR-seq分析出的抗、感池間SNP/InDel開發分子標記,在3,705個F2:3家系作圖群體上進行精細作圖,將抗白粉病基因Pm5e定位在分子標記WGGC13073和WGGC201之間0.17 cM遺傳區間;再利用Pm5e兩側分子標記WGGC6892和WGGC11541
  • 案例分享 | 遺傳群體之雜種優勢
    研究發現雜種優勢與基因網絡系統、基因表達調控、基因組甲基化、組蛋白乙酷化去乙酷化、非編碼RNA相關。遺傳層面目前解析雜種優勢遺傳機理的主要有顯性假說,超顯性假說和上位性假說。顯性假說早在1910年被提出,它認為雜種中顯性基因型組合抵消了來自隱性親本不利基因的影響,使得出現雜種優勢。
  • TAG|小麥小穗數主效QTL位點的鑑定和功能研究而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所鄭有良教授研究團隊利用小麥55K SNP晶片和SSR標記,對『20828』與國審小麥川農16雜交創製的含有199個株系的重組自交系群體進行基因分型(Liu et al. 2018),同時在三年八個生態點對該群體中小穗數的表型進行了鑑定(圖1)。
  • 【CGM88期在線沙龍預告】從歷史演化角度分析水稻雜種優勢構建的遺傳機制
    目前通過基因組分析雖已定位到大量雜交水稻雜種優勢QTLs,然而,育種家如何利用水稻種質培育雜交水稻,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目前商用兩系雜交稻親本構建的包含2000個組合的雜交群體,結合目前已重測序的4200餘份水稻農家種/常規稻品種基因組信息,進行雜種優勢位點鑑定和溯源分析。
  • 如何利用遺傳圖譜研究雜種優勢?
    一百多年來,遺傳和育種學家們不遺餘力的研究雜種優勢的形成機理,並嘗試構建各種遺傳模型用於解釋雜種優勢現象。基於單個遺傳位點不考慮上位性理論,並結合隱性產生不利影響的假定,產生了兩個重要的雜種優勢機理假說,包括顯性假說和超顯性假說。
  • 玩轉基因組瀏覽器之利用IGV查找motif結合位點
    motif在基因組上結合位點的查找是生信分析中的一項基本技能,在轉錄因子的chip_seq, m6A_seq等落雨都有廣泛應用,之前也寫了很多的文章來介紹motif本文以最近非常火熱的RNA甲基化測序m6A_seq為例,來展示下IGV的motif結合位點查找功能, 眾所周知,m6A修飾位點的motif序列為RRACH, 通過peak calling我們可以識別到包含
  • 《基因組研究》: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imprintedgenes)圖譜,並且他們表示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的人工智慧形式:dern-dayRosettastone。
  • 利用高通量表型推斷基因型進行基因組選擇
    近日,預印本網站上biorxiv.org上發表重要結果,可利用高通量表型推斷基因型,從而進行基因組選擇。然而,它沒有利用現有的基因型和表型數據,在實踐中部署表型選擇需要開發額外的訓練群體,既有選擇目標,又有相同的高通量表型測量集。另一種方法是利用高通量表型來推斷非基因型個體的基因型,從而使之能夠對這些個體進行基因組選擇。這種方法有兩個優點。首先,利用現有的基因組訓練群體,推斷的基因型可以整合到現有的基因組選擇框架中。
  • 人類基因組的Phasing原理是什麼?
    Phasing,或者說Genotype Phasing,它的中文名有很多:基因定相、基因分型、單倍體分型、單倍體構建等在不同的語境下都有人說過。但不管如何,所謂Phasing就是要把一個二倍體(甚至是多倍體)基因組上的等位基因(或者雜合位點),按照其親本正確地定位到父親或者母親的染色體上,最終使得所有來自同一個親本的等位基因都能夠排列在同一條染色體裡面。
  • Sci | SLAF-遺傳圖譜定位小麥抗條銹病QTLs
    該文章主要利用小麥RIL群體繪製了一張高密度SLAF-遺傳圖譜,定位到3個抗條銹病QTLs,並且QTL的聚合互作可增強小麥抗條銹病能力,在後續小麥的遺傳育種改良中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圖1.圖2. QTLs加性效應分析    親本表型差異與基因組序列變異,是群體構建與性狀連鎖/關聯分析的基礎,是獲得準確QTL/基因定位結果的源頭活水。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產量。
  • 一個位於1BL染色體上的小麥分櫱數新主效位點的鑑定和驗證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所鄭有良教授研究團隊前期利用小麥55K SNP晶片和SSR標記對20828與SY95-71雜交創製的含有128個株系的重組自交系群體(2SY群體)進行基因分型,構建了2SY群體的遺傳連鎖圖譜,圖譜總長度4273.03 cM,平均標記密度為1.69cM/marker(圖1)。
  • ...第57期:科學家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 瑞士團隊利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瑞士團隊利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近日,瑞士一個科研團隊在已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礎上,通過反向遺傳學手段在酵母菌中快速構建出了活的新冠病毒。該技術能高效合成新冠病毒,尤其在新暴發病毒尚未被成功分離出之前,可以幫助科學家儘快向衛生部門和實驗室提供傳染性病毒毒株,且該替代方案更為高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