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研究》: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

2020-12-05 搜狐網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imprintedgenes)圖譜,並且他們表示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的人工智慧形式:dern-dayRosettastone。

這項研究新發現了四倍於之前識別的印記基因,並即將公布在12月3日《基因組研究》(GenomeResearch)封面上。

  印記基因是指存在親本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的表達取決於它們是在父源染色體上還是在母源染色體上,來自父系、母系的印記基因有所不同,當精卵結合時,父母雙方印記基因均應出現,否則發育就不正常。這種基因印記是等位基因依賴雙親性別表達的不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特殊遺傳現象,基因印記異常調節可引起一些遺傳性疾病。

  在傳統的遺傳學中,子女會繼承一個基因的兩個拷貝,一個來自於父本,一個來自於母本,這兩個拷貝的活性形式會影響子女的發育。但是當印記基因出現——這兩個拷貝中一個會被來自母本或父本的分子調控關閉,這也就意味著子女只會繼承基因的一個拷貝的信息,這樣的子女易受到環境壓力的影響:如果一個功能拷貝受到損傷或遺失,那麼就沒有頂替的後備了。

  杜克大學放射腫瘤學及病理學系的遺傳學家RandyJirtle博士表示,「基因印記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這部分是由於它們並不遵循傳統的遺傳規律」,「我們希望這一新發現的roadmap能幫助我們和其他研究人員發現更多有關這些基因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的信息。」

  在文章的其他作者AlexanderHartemink,PhilippeLuedi的合作下,Jirtle他們將兩類基因——一類是已知的印記基因,一類不是——的序列數據輸入到計算機中,利用程序幫助發現其中的差別,通過這一機器分析的方法獲得了一個運算法則:能像最原始的Rosettastone解碼看上去費解的數據,在這裡指的是指向印記基因的特異性DNA序列。

  Hartemink表示,「我們不能完全肯定的說我們識別了所有印記基因,但是我們認為這是其中的大部分。」

  Jirtle研究印記已經多年了,他表示印記事件是一個表觀遺傳事件,這也就是說不需要改變DNA的序列就可以改變基因的功能,「印記基因容易受到環境的攻擊——甚至是我們的飲食和呼吸。而且重要的是,表觀遺傳變化是可以遺傳,我想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預計印記基因佔人類基因組的1%,並且至今只發現了一部分,利用這一研究中的新「Rosettastone」方法,Jirtel和Hartemink發現了156個新的印記基因,其中兩個特殊基因定位在8號染色體上,這在之前是沒有發現過的,其中一個基因KCNK9,在大腦中十分活躍,已知是引起癌症,和雙相障礙(bipolardisorder),癲癇的原因之一,而第二個基因DLGAP2是一個可能的膀胱癌腫瘤抑制因子。

相關焦點

  • :杜克大學公布首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譜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imprintedgenes)圖譜,並且他們表示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的人工智慧形式:modern-dayRosettastone。這項研究新發現了四倍於之前識別的印記基因,並即將公布在12月3日Genome Research封面上。
  • 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啟基因組研究時代
    在基因組測序研究方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我國參與了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楊煥明、汪建、於軍、劉斯奇等於1997年等組建了我國人類基因組中心,並於1999年6月26日正式提出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承擔了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對人類3號染色體上約3000萬個鹼基對測序。2000年6月26日,美、英、德、日、法、中六國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已經繪製完成。2001年8月26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完成圖"提前兩年高質量地繪製完成。
  • 基因組印記與人類生殖:病因,臨床特徵與PGT阻斷
    眾所周知,人類生殖問題由多種原因引起,DNA變異被認為是影響母胎健康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有研究顯示哺乳動物的繁衍也受一些基因組印記因素的影響。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又稱遺傳印記,是一種表觀遺傳(Epigenetics)現象。這類印記基因約佔基因組基因的1%,它不同於經典的孟德爾遺傳,它的表達是由染色體親本來源所決定的,且為單等位基因表達。
  • 浙大羅琛教授:解析基因組印記
    浙大羅琛教授:解析基因組印記   生物通報導  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Epigenetics
  • PNAS: 基因組印記與ABA信號轉導
    PNAS: 基因組印記與ABA信號轉導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是一種通過表觀遺傳修飾來調控調控基因表達的方式,子代的基因組印記來自於母本。研究顯示種子的胚乳中是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的主要表達組織,DNA去甲基化酶DME被認為在去除這些印記基因的甲基化修飾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人類基因組研究轉移戰場
    據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記者李斌)人類基因組序列「全書」提前繪製完成後,人類基因組研究將向何處去?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中國協調人楊煥明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人類基因組研究的「主戰場」已經轉移至「單體型圖」,以尋找不同人群之間的基因差異,繪製出一張更為全面的人類基因組遺傳整合圖。「為什麼每個人對疾病的易感性不同?
  • 基因組印記是DNA甲基化影響基因表達的重要例證
    如果用基因打靶的方法除去主要的DNA甲基化酶,小鼠的胚胎就不能正常發有而死亡,可見DNA的甲基化對基因表達調控是重要的,不過,DNA甲基化與基因活性的關係並不是絕對的。果蠅等雙翅目昆蟲細胞中就不存在甲基化修飾,甲基化更多地表現為種進化事件, 並隨進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增強。
  • PNAS:出生前的環境或會影響機體的基因組印記
    2018年1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和丹麥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出生前的環境或許會調節機體基因組印記的證據,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他們對此前多項研究中基因組數據的分析以及相關的基因組印記等信息
  •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泛基因組學
    我們熟知的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 測序得到的基因組序列其實只是人類這個物種少量個體的基因組序列,我們將它稱之為「人類基因組參考序列」,它由若干個高加索人的基因組序列合併而成。我們知道基因組學的研究都需要圍繞 「參考基因組」 來開展,因此它的作用和意義非凡。
  •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的研究人員獲得了玉米基因組印記
  • Nature:基因組印記被Tet1抹掉
    由等位基因特異性DNA甲基化介導的基因組印記,在發生在原始生殖細胞中的全基因組重新編程過程中一定要被抹掉。在這項研究中,Yi Zhang及同事確定了「甲基胞嘧啶加雙氧酶」Tet1在活體中抹掉基因組印記中所起的一個重要作用。父方Tet1被敲除的小鼠會產生有印記缺陷及相關的生長和發育缺陷的後代,這會導致早期胚胎死亡。
  • 探索人類基因組「荒漠」中的秘密[圖]
    ENCODE是「DNA組成元素百科全書」的縮寫,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HGP)之後的又一大型國際合作項目。來自英國、美國、西班牙、新加坡和日本32個研究機構的442名科學家歷時5年,耗資1.5億美元,獲得了迄今最詳細的人類基因組分析數據,這也是「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國際科學界在基因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
  • 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再發布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新願景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他們在基因組前言研究領域改善人類健康的戰略願景,這一願景描述了未來十年人類基因組學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重點和研究機遇,這標誌著這一研究領域或有望進入一個新的研究時代。
  • 人類如何保持基因組穩定?
    人類最早和其他物種同起源於單細胞生物。隨著進化,人類逐漸表現出獨特的性狀,與其他生物的遺傳差別越來越大,並維持自己獨有的特徵。這種獨特特徵的傳遞正是依賴於生殖細胞基因組的穩定。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測序技術不管從價格上還是從人力成本上迅速下降,讓科學家能夠做更多事,尤其是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為人類了解生命起源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轉錄組,基因組,表觀組利用這個技術能揭示細胞命運決定的很多分子機制。
  • 中國農大在基因組印記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Genome Research在線發表中國農大賴錦盛教授課題組題為「Parent-of-origin-dependent nucleosome organization correlates with genomic imprinting in maize」研究論文,在玉米基因印記表觀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 《我上遺傳學》系列之十一:基因組印記
    (1)賀竹梅.現代遺傳學教程-從基因到表型的剖析(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楊文志,張萃,王冠楠,李冬傑,李世傑.基因組印記中的長非編碼RNA.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6,43(5):461-471.(3)陳秀莉,馬利兵.哺乳動物基因組印記的研究進展.生物技術通報,2015, 31(1): 46-50.
  • 人類基因組最後完成圖目前已繪製過半
    中新網北京9月1日消息: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核心人物、國際權威專家蘭德博士9月1日在向新華社記者透露,整個人類基因組的最後完成圖目前已繪製過半。  蘭德博士表示,從今年2月至今的短短半年時間裡,整個人類基因組達到「完成圖」標準的序列已從原來的25%上升到了一半,另外還有40%的序列已接近完成圖。
  • 從基因組草圖到精準醫療 人類基因組計劃在路上
    中國於1998~1999年兩年間先後在上海成立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北方研究中心,並於1999年7月在國際人類基因組註冊,積極參加到這項研究計劃中承擔其中1%的任務,即人類3號染色體短臂上約3000萬個鹼基對的測序任務。中國因此也成為參加這項研究計劃唯一的發展中國家。
  • 人類基因組的基因進化
    在11月13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的網站上公示了美國健康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的華人學者劉秀芬(Xiu-Fen  Liu)等人有關人類基因組中POTE-actin基因表達和進化的研究論文。         研究組之前曾描述了一種靈長類特異性基因家族POTE,這種基因在許多中癌症中表達,但正常器官中的量很有限。
  • 基因組學研究的未來之星——泛基因組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全基因組測序進程及物種的群體進化、遺傳多樣性、性狀定位等研究。但單一或者少數參考基因組中可能會缺少部分基因,不能完全覆蓋物種的全部遺傳信息,限制了基因組學研究的深入開展。泛基因組的提出,有效解決了該問題,成為了基因組學研究的新方向。01 什麼是泛基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