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印記是DNA甲基化影響基因表達的重要例證

2020-12-05 娛樂圈八妹

細胞中的DNA中腦化酶又分為兩類:化的CpG位點進行甲基中國化修飾,這一過程可能涉及特異性DNA序列的識別,對發育早期甲基化位點的確定具有重要作用。維持性甲基化酶可以在甲基化的DNA模板鏈的指導下,使其互補鏈中對應位置上的CpG發生甲基化,從而在子代細胞中恢復豪代的甲基化狀態。

如果用基因打靶的方法除去主要的DNA甲基化酶,小鼠的胚胎就不能正常發有而死亡,可見DNA的甲基化對基因表達調控是重要的,不過,DNA甲基化與基因活性的關係並不是絕對的。果蠅等雙翅目昆蟲細胞中就不存在甲基化修飾,甲基化更多地表現為種進化事件, 並隨進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增強。甲基化的生物學效應依賴於各種"CpG結合蛋白,其中MeCP1和MecCP2是介導甲基化對轉錄抑制作用的主要的結合蛋白,缺乏這些蛋白時不能有效陽遇基因的活化。MeCPI僅結合帶有多個甲基的DNA模板,MeCP2卻佳夠結合單一的「CpG鹼基對,並聚集於富含"CpG的異染色質區域。除直接作用於起始複合物外,MeCP2還可與具有脫乙醯酶活性的輔阻遏物Sin3相結合.表明DNA甲基化與組蛋白脫乙酸化之間存在著某種協調機制。

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是DNA甲基化影響基因表達的重要例證。父源或母源基因不同轉錄模式的形成與甲基化狀態有關。基因組印記是一個可逆的過程,帶有親代基因組印記的子代個體,其自身產生的配子會因為重新糕飾而清除原有印記並產生新的印記。甲基化還與異染色質化之間密切相關,異染色質化能在更大範圍內調節真核基因的表達,致使連鎖在起的大量基因同時喪失轉錄活性,從而起到通傳平衡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浙大羅琛教授:解析基因組印記
    》上發表了題為「Germ cell-specific DNA methylation and genome diploidization in primitive vertebrates」的研究論文,解析了基因組DNA甲基化印記的起源和功能。
  • PNAS:出生前的環境或會影響機體的基因組印記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基因組印記是指基因表達會被限定在單一的等位基因中,即基因的替代形式,比如參與編碼眼睛顏色的基因;基因組印記的發生被認為是參與單親發生過程的一部分,其通常由甲基化所介導,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個體的出生前環境在基因組印記發生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同時他們還分析了包括甲基化作用在內的多項遺傳研究中的數據。
  • PNAS: 基因組印記與ABA信號轉導
    PNAS: 基因組印記與ABA信號轉導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是一種通過表觀遺傳修飾來調控調控基因表達的方式,子代的基因組印記來自於母本。研究顯示種子的胚乳中是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的主要表達組織,DNA去甲基化酶DME被認為在去除這些印記基因的甲基化修飾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基因研究新突破:科學家揭開DNA甲基化之謎
    這樣做是為了調節基因表達,區分本地DNA和外來DNA,或者在複製過程中標記舊的DNA鏈。甲基化是由一種叫做甲基轉移酶的酶來完成的,這種酶以特定的模式用甲基修飾DNA,在DNA上形成表觀遺傳層。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努力分辨出哪種酶負責哪種模式。
  • :杜克大學公布首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譜
    印記基因是指存在親本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的表達取決於它們是在父源染色體上還是在母源染色體上,來自父系、母系的印記基因有所不同,當精卵結合時,父母雙方印記基因均應出現,否則發育就不正常。這種基因印記是等位基因依賴雙親性別表達的不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特殊遺傳現象,基因印記異常調節可引起一些遺傳性疾病。
  • 基因組印記與人類生殖:病因,臨床特徵與PGT阻斷
    眾所周知,人類生殖問題由多種原因引起,DNA變異被認為是影響母胎健康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有研究顯示哺乳動物的繁衍也受一些基因組印記因素的影響。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又稱遺傳印記,是一種表觀遺傳(Epigenetics)現象。這類印記基因約佔基因組基因的1%,它不同於經典的孟德爾遺傳,它的表達是由染色體親本來源所決定的,且為單等位基因表達。
  • 中國農大在基因組印記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基因印記是一種特殊的表觀遺傳現象,致使部分基因表現為只在某一親本來源(父本或母本)等位基因表達。在植物中,基因印記主要發生在胚乳組織。鑑定印記基因並研究其調控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核小體是染色體的基本結構單位,其位置與基因轉錄水平密切相關。
  • DNA甲基化
    好多讀者說找不到我們公眾號了大家星標一下,下回就能正常看到推送了喲~DNA甲基化在DNA共價修飾中,最主要的就是DNA甲基化。在DNA鹼基上增加甲基基團的化學修飾稱為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DNA甲基化在除酵母以外的所有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多發生於胞嘧啶的第5位碳原子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在哺乳動物中,5mC大多發生於CpG二核苷酸中,而CpG常常在基因5′-端的調控區成簇串聯排列,構成CpG島,大小為300〜3 000 bp。
  •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近年來在玉米遺傳轉化、分子遺傳學、比較基因組以及玉米胚乳的功能基因組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研究論文發表在PNAS、Genome Research和The Plant Journal等雜誌上。   基因組印記,又稱為遺傳印記(genetic imprinting),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不遵從孟德爾定律的依靠單親傳遞某些遺傳學性狀的現象,是指在配子或合子發生期間,來自親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體在發育過程中產生專一性的加工修飾,導致後代體細胞中兩個親本來源的等位基因有不同的表達活性,具有這種現象的基因稱為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
  • 研究發現DNA去甲基化酶ROS1負調控基因印記和種子休眠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擬南芥DNA去甲基化酶ROS1負調控DOGL4基因的印記和種子休眠的新機制。基因印記是指父母本來源等位基因之間發生顯著表達差異的一種表觀遺傳現象。在植物中,基因的印記表達主要出現在胚乳中。擬南芥中含有4個DNA去甲基化酶,其中DME特異在雌配子的中心細胞中表達,它通過去甲基化作用調控了胚乳的基因組印記。然而,其它更廣泛表達的去甲基化酶是否參與了基因組印記的調控仍未知。
  • ...新的重要成果——北大團隊繪就世界首個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在基因表達調控、基因印記的維持、X染色體失活狀態的維持、以及抑制轉座子重複序列的轉座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起始於單個受精卵細胞,父母的表觀遺傳記憶信息(主要是DNA甲基化)需要在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後被擦除,只保留特定的部分傳遞給下一代的個體。此前還沒有關於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組的研究報導。
  • DNA甲基化是怎麼形成的?
    DNA 甲基化是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正常細胞功能、遺傳印記、胚胎發育以及人類腫瘤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是目前新的研究熱點之一。
  • 《基因組研究》: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
    這項研究新發現了四倍於之前識別的印記基因,並即將公布在12月3日《基因組研究》(GenomeResearch)封面上。  印記基因是指存在親本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的表達取決於它們是在父源染色體上還是在母源染色體上,來自父系、母系的印記基因有所不同,當精卵結合時,父母雙方印記基因均應出現,否則發育就不正常。
  • 水稻全基因組DNA腺嘌呤甲基化圖譜被繪製
    「在決定水稻綜合性狀的因素中,表觀遺傳修飾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鑑定全基因組表觀修飾位點和調控網絡是培育優良品種的基礎。」谷曉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近年來,谷曉峰課題組和合作者經過持續深入的研究,建立了系統的表觀遺傳技術體系和平臺,揭示了DNA 腺嘌呤甲基化重要位點和調控基因等多個創新性成果。
  • 中國人全基因組甲基化圖譜發布
    DNA甲基化是最早發現的基因表觀修飾方式之一,在維持染色體結構、X染色體失活、基因印記和腫瘤的發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概述】常見神經發育障礙症的基因印記
    基因印記的本質是來自父母等位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飾的差異。因為兩個親本等位基因的甲基化差異造成了其中一個等位基因的沉默,而另一個等位基因保持基因活性。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發現IGF2和H19是人類印記基因,繼而發現DNA甲基化是產生印記的主要原因。哺乳動物基因的印記過程包括印記去除(去甲基化)、印記形成(重新甲基化)、印記維持(甲基化維持)三個過程。
  • 北大團隊首次單細胞水平上剖析早期胚胎甲基化動態
    DNA甲基化是哺乳動物在胚胎發育階段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事件,對多個生物學過程都至關重要,如基因表達抑制、轉座子轉錄活性調節、X染色體的失活,以及基因組印記的維持等。喬傑教授團隊與湯富酬教授團隊長期合作,致力於探索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生殖細胞與胚胎的表觀遺傳學修飾與基因表達調控的分子機制,已在Cell 、Nature等雜誌發表系列文章,精確繪製了人類植入前胚胎和胎兒生殖細胞發育過程中的轉錄組、DNA甲基化組圖譜,為了解人類自身胚胎發育特徵提供了重要數據。
  • 研究發現DNA甲基化「印記」可作為癌症診療、預後的重要標誌物
    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控制基因的表達,在多個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癌症的發生和發展。近日,來自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西京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科研團隊發現,DNA甲基化至少可以為4種常見癌症提供有效的分子標記,不僅僅可以準確診斷腫瘤組織,還可以作為預後的重要指標,該研究結果《DNA methylation 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commoncancers》於《PNAS》期刊在線發表。
  •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DNA甲基化調控的模式 DNA甲基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觀修飾因子,參與異染色質的形成、轉座子的沉默、基因表達的調控以及印跡基因的發生。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DNA甲基化對種子發育和儲存物質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雖然研究發現單、雙子葉植物基因組甲基化式樣分化明顯,而且在擬南芥、水稻和玉米的種子中,胚乳基因組(相對於胚基因組)表現出廣泛的低甲基化,但是由於雙子葉模式植物擬南芥的胚乳組織只存在於種子發育早期,隨著種子發育逐漸消失,長期以來在雙子葉植物胚乳中研究基因組低甲基化的生物學意義受到限制。
  • Nature:基因組印記被Tet1抹掉
    由等位基因特異性DNA甲基化介導的基因組印記,在發生在原始生殖細胞中的全基因組重新編程過程中一定要被抹掉。在這項研究中,Yi Zhang及同事確定了「甲基胞嘧啶加雙氧酶」Tet1在活體中抹掉基因組印記中所起的一個重要作用。父方Tet1被敲除的小鼠會產生有印記缺陷及相關的生長和發育缺陷的後代,這會導致早期胚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