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ome Res.:杜克大學公布首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譜

2021-01-16 生物谷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imprintedgenes)圖譜,並且他們表示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的人工智慧形式:modern-dayRosettastone。這項研究新發現了四倍於之前識別的印記基因,並即將公布在12月3日Genome Research封面上。

    印記基因是指存在親本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的表達取決於它們是在父源染色體上還是在母源染色體上,來自父系、母系的印記基因有所不同,當精卵結合時,父母雙方印記基因均應出現,否則發育就不正常。這種基因印記是等位基因依賴雙親性別表達的不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特殊遺傳現象,基因印記異常調節可引起一些遺傳性疾病。

    在傳統的遺傳學中,子女會繼承一個基因的兩個拷貝,一個來自於父本,一個來自於母本,這兩個拷貝的活性形式會影響子女的發育。但是當印記基因出現——這兩個拷貝中一個會被來自母本或父本的分子調控關閉,這也就意味著子女只會繼承基因的一個拷貝的信息,這樣的子女易受到環境壓力的影響:如果一個功能拷貝受到損傷或遺失,那麼就沒有頂替的後備了。

    杜克大學放射腫瘤學及病理學系的遺傳學家Randy Jirtle博士表示,「基因印記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這部分是由於它們並不遵循傳統的遺傳規律」,「我們希望這一新發現的roadmap能幫助我們和其他研究人員發現更多有關這些基因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的信息。」

    在文章的其他作者AlexanderHartemink,PhilippeLuedi的合作下,Jirtle他們將兩類基因——一類是已知的印記基因,一類不是——的序列數據輸入到計算機中,利用程序幫助發現其中的差別,通過這一機器分析的方法獲得了一個運算法則:能像最原始的Rosettastone解碼看上去費解的數據,在這裡指的是指向印記基因的特異性DNA序列。

    Hartemink表示,「我們不能完全肯定的說我們識別了所有印記基因,但是我們認為這是其中的大部分。」

    Jirtle研究印記已經多年了,他表示印記事件是一個表觀遺傳事件,這也就是說不需要改變DNA的序列就可以改變基因的功能,「印記基因容易受到環境的攻擊——甚至是我們的飲食和呼吸。而且重要的是,表觀遺傳變化是可以遺傳,我想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預計印記基因佔人類基因組的1%,並且至今只發現了一部分,利用這一研究中的新「Rosettastone」方法,Jirtel和Hartemink發現了156個新的印記基因,其中兩個特殊基因定位在8號染色體上,這在之前是沒有發現過的,其中一個基因:KCNK9,在大腦中十分活躍,已知是引起癌症,和雙相障礙(bipolardisorder),癲癇的原因之一,而第二個基因:DLGAP2是一個可能的膀胱癌腫瘤抑制因子。

原始出處:

Cover Just as the discovery of the Rosetta Stone by Napoleon’s troops in 1799 led to the deciphering of Egyptian hieroglyphics, computational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have recently been used to decipher the imprint status of a gene from nearby genomic sequence features. These techniques permit the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genes that have a high probability of being imprinted. These candidate imprinted genes are in turn linked to complex human conditions where parent-of-origin inheritance is involved. (Cover design by James V. Jirtle, Webwiz Design, www.webwizdesign.com. Phototgraph of the Rosetta Stone used with permission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November 30, 2007, 10.1101/gr.6584707
Genome Res. 17:1723-1730, 2007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human imprinted genes

Philippe P. Luedi1, Fred S. Dietrich2,3, Jennifer R. Weidman4, Jason M. Bosko5, Randy L. Jirtle4,6, and Alexander J. Hartemink1,5,6

1 Center for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Duke University, Durham, North Carolina 27708, USA; 2 Institute for Genome Sciences & Policy, Duke University, Durham, North Carolina 27708, USA; 3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Genetics and Microbiology,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Durham, North Carolina 27710, USA; 4 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Durham, North Carolina 27710, USA; 5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Duke University, Durham, North Carolina 27708, USA

Imprinted genes are essential in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imprinting dysregulation contributes to human disease. We report two new human imprinted genes: KCNK9 is predominantly expressed in the brain, is a known oncogene, and may be involved in bipolar disorder and epilepsy, while DLGAP2 is a candidate bladder cancer tumor suppressor. Both genes lie on chromosome 8, not previously suspected to contain imprinted genes. We identified these genes, along with 154 others, based on the predictions of multiple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s using DNA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as features.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DNA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recombination hot spots, are sufficient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imprinting status of individual genes in the human genome.

6 Corresponding authors.

E-mail amink@cs.duke.edu ; fax (919) 660-6519.

E-mail jirtle@radonc.duke.edu ; fax (919) 684-5584.

 

 附:

 遺傳印記技術不僅是一種生物學技術,而且是在涉及血緣分析和刑偵分析的民事領域也同樣被採用的分析技術,因而是牽涉到社會演化問題的一個關鍵領域。從生物學研究的角度看,由於人們對基因組織的發展,使我們對DNA多態性的解釋越來越完善,並使我們從中確認了每個生物具有的這種極端的獨特性。

 基因組印記是指來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在通過精子和卵子傳遞給子代時發生了修飾,使帶有親代印記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表達特性,這種修飾常為DNA甲基化修飾,也包括組蛋白乙醯化、甲基化等修飾。在生殖細胞形成早期,來自父方和母方的印記將全部被消除,父方等位基因在精母細胞形成精子時產生新的甲基化模式,但在受精時這種甲基化模式還將發生改變;母方等位基因甲基化模式在卵子發生時形成,因此在受精前來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甲基化模式。目前發現的印記基因大約80%成簇,這些成簇的基因被位於同一條鏈上的順式作用位點所調控,該位點被稱做印記中心(imprintingcenter,IC)。印記基因的存在反映了性別的競爭,從目前發現的印記基因來看,父方對胚胎的貢獻是加速其發育,而母方則是限制胚胎發育速度,親代通過印記基因來影響其下一代,使它們具有性別行為特異性以保證本方基因在遺傳中的優勢。

 印記基因的異常表達引發伴有複雜突變和表型缺陷的多種人類疾病。研究發現許多印記基因對胚胎和胎兒出生後的生長發育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對行為和大腦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響,印記基因的異常同樣可誘發癌症。

相關報導:

Science:查癌先看基因印記丟失

基因阻遏平衡論與返老還童

傑美基因Genmed技術服務項目

試管受精可能會造成胚胎基因錯誤

日本將研究基因異常與男性不育的關聯

Cell:施揚小組解析疾病相關基因

 

相關焦點

  • 《基因組研究》: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imprintedgenes)圖譜,並且他們表示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的人工智慧形式:dern-dayRosettastone。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 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的「非官方」延續
    基因組研究先鋒傑夫·伯克、喬治·丘奇等25人當天藉助美國《科學》雜誌宣布,現在是時候構建「基因組規模工程的技術及其倫理框架」了。這些研究人員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紐約大學等知名學術機構。針對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可能帶來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他們特別強調有必要讓公眾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
  • 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
    一張單細胞水平的人類細胞圖譜浙江大學供圖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 |崔雪芹近日,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在浙江大學繪製成功。3月26日,該校醫學院教授郭國驥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這項工作概括來說就是人體細胞數位化。」
  • 河南農大孫治強團隊公布絲瓜高質量基因組圖譜
    孫治強教授團隊聯合中國農大等單位發布了絲瓜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在絲瓜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Roem. genome」的研究論文,對這一成果進行了詳細報導。這是全球首個栽培絲瓜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基因組序列。絲瓜(Luffa cylindrica(L.)Roem.;2n=26)是原產於印度的一種葫蘆科植物,廣泛栽分布於世界溫帶及熱帶地區,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是華中、華南等地的大眾蔬菜。
  • 科技日曆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科技日曆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Connor Feng • 2020-02-12 11:42:39
  • 科學家今天聯合公布「正式版」人類基因圖譜
    中新網北京2月12日消息:被譽為繼人類登陸月球之後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人類基因圖譜」終於繪製完成,科學家今天將正式在華盛頓、倫敦、巴黎、柏林及東京等地同時公布有關資料,並在網際網路免費供人查閱。  科學家去年六月已完成人類基因圖譜草圖,並知道了九成以上鹼基對的位置信息,精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 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將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
    業內人士認為,此前的人類單細胞研究多是從某類組織或有特定標誌物的細胞入手,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的問世,意味著研究對象的進一步具體化和完整化。林銳評價,首個人類細胞圖譜的繪製不但完成了大量基礎性工作,也有不少細節上的亮點。
  • 中國人全基因組甲基化圖譜發布
    DNA甲基化是最早發現的基因表觀修飾方式之一,在維持染色體結構、X染色體失活、基因印記和腫瘤的發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啟基因組研究時代
    在基因組測序研究方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我國參與了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楊煥明、汪建、於軍、劉斯奇等於1997年等組建了我國人類基因組中心,並於1999年6月26日正式提出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承擔了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對人類3號染色體上約3000萬個鹼基對測序。2000年6月26日,美、英、德、日、法、中六國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已經繪製完成。2001年8月26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完成圖"提前兩年高質量地繪製完成。
  • 香港中文大學率先成功破解鼻咽癌全基因組圖譜
    香港中文大學率先成功破解鼻咽癌全基因組圖譜 2017-03-0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魏巍     資料圖片,香港中文大學赴北大開放日招攬生源
  • 浙大羅琛教授:解析基因組印記
    浙大羅琛教授:解析基因組印記   生物通報導  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Epigenetics
  • 後基因組時代十年志
    2000年,國際人類基因組織和塞萊拉公司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繪製完成,這張並不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也稱為"人類基因組草圖"。而2003年測序更為精確,覆蓋率更高, "人類基因組完整圖譜"正式公布。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圓滿結束。[2]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至今為止第一次全面、系統的研究和解讀人類自身的遺傳信息。
  •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泛基因組學
    薩爾茲伯格是一位橫跨計算機領域和生物學領域的專家,名氣很大,他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生物學中心的主任,同時在計算機系和醫學院任職,專門從事基因測序和基因組學應用研究,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參與者之一,最近還主持了非洲裔美國人的基因組學項目等。開發過很多有名的生物信息算法,大家使用過的生信軟體如:bowtie、TopHat、cufflinks等都出自於他的實驗室,今天要談的泛基因組學也是他的研究內容之一。
  • 科學家繪製出歐洲玉米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歐洲玉米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9 22:42:0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Klaus F. X.
  • 首發┃河南農大孫治強團隊公布絲瓜高質量基因組圖譜
    近日,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孫治強教授團隊聯合中國農大等單位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布了絲瓜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在絲瓜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Roem. genome」,文中對這一成果進行了詳細報導,這是全球首次發布栽培絲瓜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基因組序列。絲瓜(Luffa cylindrica(L.)Roem.;2n=26)是原產於印度的一種葫蘆科植物,廣泛栽分布於世界溫帶及熱帶地區,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是華中、華南等地的大眾蔬菜。
  • 人類第一個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
    原標題:人類第一個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   2000年6月26日,英國首相布萊爾與美國總統柯林頓通過衛星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圖譜已經繪製完成,與此同時,中、法、日等國科學家也宣布了這一消息,最後的基因圖將於2003年向世人公布。   基因只佔人類DNA的很小一部分,但卻代表著人類基因組的主要生物學功能。
  • 《我上遺傳學》系列之十一:基因組印記
    (1)賀竹梅.現代遺傳學教程-從基因到表型的剖析(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楊文志,張萃,王冠楠,李冬傑,李世傑.基因組印記中的長非編碼RNA.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6,43(5):461-471.(3)陳秀莉,馬利兵.哺乳動物基因組印記的研究進展.生物技術通報,2015, 31(1): 46-50.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 我科學家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該項研究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的分子機制。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副研究員陳益存、博士趙耘霄、助理研究員高暝,比利時根特大學博士李臻後,華南農業大學博士王潔雨,清華大學博士劉可為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研究員汪陽東,臺灣成功大學教授蔡文杰、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劉仲健、根特大學教授Yves為共同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