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基因組印記被Tet1抹掉

2021-01-16 生物谷

由等位基因特異性DNA甲基化介導的基因組印記,在發生在原始生殖細胞中的全基因組重新編程過程中一定要被抹掉。

在這項研究中,Yi Zhang及同事確定了「甲基胞嘧啶加雙氧酶」Tet1在活體中抹掉基因組印記中所起的一個重要作用。父方Tet1被敲除的小鼠會產生有印記缺陷及相關的生長和發育缺陷的後代,這會導致早期胚胎死亡。

對重新編程的原始生殖細胞中的DNA甲基化動態所做的分析表明,Tet1在重新編程過程的晚期、在第二波的DNA去甲基化中是必需的。(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ature          doi:10.1038/nature12805

Role of Tet1 in erasure of genomic imprinting

Shinpei Yamaguchi,  Li Shen,  Yuting Liu,  Damian Sendler  & Yi Zhang

Genomic imprinting is an allele-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system that is important for mammalia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1. The molecular basis of genomic imprinting is allele-specific DNA methylation1, 2. Although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de novo 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3a and Dnmt3b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omic imprinting3, how the methylation mark is erased during primordial germ cell (PGC) reprogramming remains unclear. Tet1 is one of the ten-eleven translocation family proteins, which have the capacity to oxidize 5-methylcytosine (5mC)4, 5, 6, specifically expressed in reprogramming PGCs7. Here we report that Tet1 ha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erasure of genomic imprinting. We show that despite their identical genotype, progenies derived from mating between Tet1 knockout males and wild-Peg10 and Peg3, which exhibit aberrant hypermethylation in the paternal allele of differential methylated regions (DMRs). RNA-seq reveals extensive dysregulation of imprinted genes in the next generation due to paternal loss of Tet1 function. Genome-wide DNA methylation analysis of embryonic day 13.5 PGCs and sperm of Tet1 knockout mice revealed hypermethylation of DMRs of imprinted genes in sperm,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PGCs. Analysis of the DNA methylation dynamics in reprogramming PGCs indicates that Tet1 functions to wipe out remaining methylation, including imprinted genes, at the late reprogramming stage. Furthermore, we provid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role of Tet1 in the erasure of paternal imprints in the female germ line. Thus, our study establishes a critical function of Tet1 in the erasure of genomic imprinting.

相關焦點

  • 《基因組研究》: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imprintedgenes)圖譜,並且他們表示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的人工智慧形式:dern-dayRosettastone。
  • PNAS: 基因組印記與ABA信號轉導
    PNAS: 基因組印記與ABA信號轉導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是一種通過表觀遺傳修飾來調控調控基因表達的方式,子代的基因組印記來自於母本。研究顯示種子的胚乳中是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的主要表達組織,DNA去甲基化酶DME被認為在去除這些印記基因的甲基化修飾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浙大羅琛教授:解析基因組印記
    浙大羅琛教授:解析基因組印記   生物通報導  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Epigenetics
  • PNAS:出生前的環境或會影響機體的基因組印記
    2018年1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和丹麥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出生前的環境或許會調節機體基因組印記的證據,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他們對此前多項研究中基因組數據的分析以及相關的基因組印記等信息
  • 基因組印記與人類生殖:病因,臨床特徵與PGT阻斷
    近些年有研究顯示哺乳動物的繁衍也受一些基因組印記因素的影響。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又稱遺傳印記,是一種表觀遺傳(Epigenetics)現象。這類印記基因約佔基因組基因的1%,它不同於經典的孟德爾遺傳,它的表達是由染色體親本來源所決定的,且為單等位基因表達。
  •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的研究人員獲得了玉米基因組印記
  • 基因組印記是DNA甲基化影響基因表達的重要例證
    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是DNA甲基化影響基因表達的重要例證。父源或母源基因不同轉錄模式的形成與甲基化狀態有關。基因組印記是一個可逆的過程,帶有親代基因組印記的子代個體,其自身產生的配子會因為重新糕飾而清除原有印記並產生新的印記。
  • Nature: 章魚基因組
    8月13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由諾貝爾獎得主、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教授Sydney Brenner發起的章魚(octopus)的基因組測序成果。這一基因組還可以幫助揭示章魚其他一些獨特特徵的遺傳基礎,例如它們精細的抓捕手臂,它們再生肢體的能力,有著更像人類的照相機樣的眼睛,以及它們具有3顆心臟等。頭足類動物不僅包括章魚,還包括烏賊、墨魚和鸚鵡螺,4億多年前在遠古的海洋中作為食肉動物而出現。其中最成功的是鸚鵡螺,其在泥盆紀時期稱霸海洋,是現在的常見化石。它們在6600萬年前與恐龍一起在大滅絕中絕種。
  • 《我上遺傳學》系列之十一:基因組印記
    (2)楊文志,張萃,王冠楠,李冬傑,李世傑.基因組印記中的長非編碼RNA.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6,43(5):461-471.(3)陳秀莉,馬利兵.哺乳動物基因組印記的研究進展.生物技術通報,2015, 31(1): 46-50.(4) Cassodu F.C., Charalambous M.
  • Nature:挪威雲杉的基因組
    「雲杉基因組項目」聯合課題組在本期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種裸子植物的基因組草稿,即一種挪威雲杉(Picea abies)的基因組草稿。該基因組來自最初於1959年在瑞典中部的東J?mtland獲得的一棵樹,大小為20千兆鹼基對,比模型植物「擬南芥」的基因組大100倍,但二者所含基因數量差不多。這個基因組之所以大,是由於可轉位元素的積累。
  • :杜克大學公布首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譜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imprintedgenes)圖譜,並且他們表示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的人工智慧形式:modern-dayRosettastone。這項研究新發現了四倍於之前識別的印記基因,並即將公布在12月3日Genome Research封面上。
  • 中國農大在基因組印記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Genome Research在線發表中國農大賴錦盛教授課題組題為「Parent-of-origin-dependent nucleosome organization correlates with genomic imprinting in maize」研究論文,在玉米基因印記表觀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 Nature:重磅!揭示出一種新的沉默印記基因機制
    Zhang說,這種沉默或印記機制長期以來就是基因調節研究的關注重點。自從25多年前首次在哺乳動物中報導印記基因以來,科學家們僅知道一種讓這些基因保持沉默的一種細胞機制:利用甲基基團「修飾」DNA。如今,Zhang和同事們發現了細胞能夠沉默一些印記基因的一種新的方法:給組蛋白添加甲基基團。他們在小鼠中鑑定出76種基因潛在地屬於這類發育基因。
  • Nature:第三個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完成
    「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聯合項目組」是為繪製一個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以描述DNA序列變化的共同模式而成立的。現在,該機構已繪製出了其第三個單體型圖。第一個單體型圖(HapMap1)是2005年發表的,含有超過100萬個SNP(單核苷酸多態性)基因型,是由來自4個不同地域的人群的269個個體產生的。
  • ...基因組數據研究登《Nature》封面!進一步揭示基因組多樣性演化...
    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 Nature:基因組複製起點的激發
    專題:Nature報導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基因組每個細胞周期經歷一輪複製。複製的很多起點從未被激發,但它們是隨時準備被激發的——如果基因組的一部分有不能被複製的危險時,比如說如果一個複製叉(replication fork)的進展停滯時。
  • Nature:鑑定出宮頸癌的新的基因組特徵
    2017年1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癌症基因組圖譜研究網絡(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TCGA)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宮頸癌的新的基因組特徵和分子特徵。這將有助於對這種疾病進行分型,並且可能有助開發出最適合每名宮頸癌病人的靶向療法。
  • 基因印記與罕見病的「糾葛」 Science長文
    基因印記基因印記是指受精卵形成過程中,來源於父親或者來源於母親的等位基因被修飾後,該印記導致下一代僅僅表達父源或者母源等位基因。多年研究表明,正常的基因印記發生錯誤,會導致多種疾病,這其中包括Silver-Russell和貝威二氏症候群及其他幾種罕見病。基因印記的起源可追溯至1.5億年前。
  • Science長文丨基因印記與罕見病的「糾葛」
    許多科學家相信,印記反映了母親和父親基因在遺傳給下一代時的競爭。傳統的孟德爾遺傳學認為來源於父系及母系的等位基因有同等表達,而基因印記卻意味著兩個親本來源的等位基因表達方式有異。人類基因組中約有100多個印記基因,它們的產生多於甲基化有關。這類基因表達與否取決於它們是在父源染色體上還是母源染色體上。有些印記基因只從母源染色體上表達,而有些則只在父源染色體上表達。
  • Neuron: 細胞對遺傳印記的反應不同
    但這並非對所有基因都是正確的:大約有150個基因受到「基因組印記」的影響,這意味著它們要麼僅在繼承自母親時才起作用,要麼僅在繼承自父親時才活躍。這些「印跡」基因中的大多數對我們的發展都很重要。由希本邁耶(Hippenmeyer)領導的神經科學家發現,在某些細胞類型中,在某些細胞類型中皮層中的印記基因也表達更強,即活性更高。為了研究這種變化的基因活性的影響,研究人員利用了Hippenmeyer建立的MADM技術。 Susanne Laukoter解釋說:「這項技術使我們能夠對細胞進行顏色編碼,並同時提高或降低基因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