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2020-12-05 農博網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的研究人員獲得了玉米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研究的最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11月23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賴錦盛教授,其早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之後曾在美國Rutgers大學Waksman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2006年被聘為中國農業大學特聘教授。近年來在玉米遺傳轉化、分子遺傳學、比較基因組以及玉米胚乳的功能基因組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研究論文發表在PNAS、Genome Research和The Plant Journal等雜誌上。

  基因組印記,又稱為遺傳印記(genetic imprinting),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不遵從孟德爾定律的依靠單親傳遞某些遺傳學性狀的現象,是指在配子或合子發生期間,來自親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體在發育過程中產生專一性的加工修飾,導致後代體細胞中兩個親本來源的等位基因有不同的表達活性,具有這種現象的基因稱為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目前主要在大量高等生物,如顯花植物和胎盤類哺乳動物中發現了基因組印記現象。儘管早在40年前,科學家們就在玉米中發現了印記基因的存在,直到現在對於玉米印記基因的功能及其印記方式仍知之甚少。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將玉米自交系Mo17與B73進行了正反交雜交,對獲得的玉米雜交種胚乳中的印記基因及印記表達情況進行了分析。鑑別出了179個印記基因,約佔玉米中蛋白質編碼基因的1.6%。其中68個特定基因顯示母本等位基因優勢表達,111個基因顯示父本等位基因優勢表達。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38條印記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這些印記非編碼RNAs都是來自蛋白編碼基因內含子或是基因間區域的正義或反義轉錄產物。這些印記基因大多成簇分布在基因組上。通過對雜交種胚乳中印記位點進行等位基因特異甲基化模式分析,鑑別出了21個差異性甲基化區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s),分別對應調控印記基因和印記非編碼RNA。分析結果顯示所有來自母本的DMRs均顯示低甲基化,來自父本的DMRs則顯示超甲基化。

  新研究表明在玉米胚乳中存在極其廣泛且複雜的基因組印記調控機制,這一機制有可能在維持玉米胚乳的基因劑量平衡中發揮潛在的作用。

    (文章來源:生物通)

[農博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農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查看更多相關新聞

推薦圖片

聯盟廣告

相關焦點

  • 中國農大在基因組印記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Genome Research在線發表中國農大賴錦盛教授課題組題為「Parent-of-origin-dependent nucleosome organization correlates with genomic imprinting in maize」研究論文,在玉米基因印記表觀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 PNAS | 華中農業大學玉米糰隊和美國加州大學合作解析玉米簇生花序形成的遺傳基礎
    PNAS-FAS1.pdf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線發表了我校玉米糰隊張祖新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PNAS:出生前的環境或會影響機體的基因組印記
    2018年1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和丹麥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出生前的環境或許會調節機體基因組印記的證據,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他們對此前多項研究中基因組數據的分析以及相關的基因組印記等信息
  • 華中農業大學代明球課題組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
    玉米的總產量和平均單產均居世界首位,而過量施肥、不合理灌溉及環境惡化等多種因素導致耕地土壤鹽鹼化日益嚴重,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定位耐鹽主效基因並培育耐鹽品種的需求十分迫切。該研究對玉米關聯群體自交系進行了苗期鹽脅迫下存活率與高通量SNP數據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解析了玉米耐鹽遺傳機制、定位到一系列耐鹽候選基因,為玉米耐鹽遺傳改良提供了遺傳材料和標記資源。鹽脅迫對植物的危害主要有滲透脅迫和離子脅迫。
  • 2020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有力助推保障「食物安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20日訊 20日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南京舉辦。論壇上發布了《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以下簡稱《進展》)。《進展》中共發布10項能夠充分代表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涵蓋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替加環素新型耐藥基因、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解析、土傳病真菌和農業氮素管理等研究領域,將有力促進相關應用技術研究,進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生物安全、「舌尖上」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 浙大羅琛教授:解析基因組印記
    浙大羅琛教授:解析基因組印記   生物通報導  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Epigenetics
  • The Plant Cell |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Transcriptional
  • 華中農業大學聯合西南林業大學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劉秀群、趙凱歌研究組和金雙俠研究組,聯合西南林業大學陳龍清研究組;對蠟梅花香合成代謝網絡中相關關鍵基因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系統解析了蠟梅花芽分化到開花的發育過程;為被子植物演化、蠟梅花香生物合成及開花提供了新見解。
  • Nature Genetics | 華南農業大學王海洋團隊解析現代玉米「育種...
    -28 04:25:54 來源: BioArt植物 舉報   2020年4月27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盤點2020中國農業科研「亮點」—新聞—科學網
    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全面繁榮,農民生活顯著改善。這其中,農業科技的貢獻居功至偉。 這一年,雖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但農業科學家並未停下研究的步伐。他們用卓越的研究和執著的精神為農業、農村、農民帶去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此,本報梳理和盤點這一年中國農業科學家發表的部分重要論文成果,以饗讀者。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破解優質蛋白玉米育成之謎《自然—通訊》1月7日主要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文琴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巫永睿團隊進展亮點:深入解析了優質蛋白玉米選育的基因組結構變異基礎,全面挖掘了潛在的硬質胚乳修飾因子。發現了一些與多個胚乳修飾因子遺傳位點緊密相連的候選基因,這些基因具有結構變異和表達水平改變等遺傳特徵。
  • PNAS: 基因組印記與ABA信號轉導
    PNAS: 基因組印記與ABA信號轉導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是一種通過表觀遺傳修飾來調控調控基因表達的方式,子代的基因組印記來自於母本。研究顯示種子的胚乳中是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的主要表達組織,DNA去甲基化酶DME被認為在去除這些印記基因的甲基化修飾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農科院蜜蜂所解析中華蜜蜂基因組和轉錄組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解析了中國本土保護蜂種—中華蜜蜂的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揭示了中華蜜蜂的抗蟎機制。 據悉,中華蜜蜂主要分布在亞洲,是目前我國飼養最多,具有顯著經濟價值的兩個蜂種之一,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
  • 聚焦農業,關注前沿--首屆「功能蛋白質組學前沿技術與農業產業發展...
    本次會議主要討論功能蛋白質組學在農業方面的最新進展和突破,探討農業功能蛋白質組學研究現狀、應用前景和發展路徑,促進蛋白質組學這一最新技術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蓋院士表示,當前中國的生物科學發展日新月異,在新技術和大數據的推動下,在基因組學成果的基礎上,功能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新領域也在蓬勃發展。然而,目前的技術發展仍然存在瓶頸,即儀器、試劑、抗體等科研必備的物質基礎還不夠完善,高新技術尚未在國際上確立領先地位。蓋鈞鎰院士殷切地指出,希望科研單位能夠和新技術企業共同努力,不斷創新,使我國農業產業和蛋白質組學進入世界領先水平。
  • :杜克大學公布首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譜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imprintedgenes)圖譜,並且他們表示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的人工智慧形式:modern-dayRosettastone。這項研究新發現了四倍於之前識別的印記基因,並即將公布在12月3日Genome Research封面上。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科技含量最高的最美園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歐淑清)今年9月,在會展中心舉行的2018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和生物/生命健康產業博覽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201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落戶大鵬新區,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家專門從事農業基因組學研究的國家級研究所,主要從事農業基因組學、農業動植物分子育種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推動生命科學前沿學科與農業、食品與健康、生態與環境等三大領域的交叉融合,促進前沿科技在農業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前身,這裡只是一個製衣廠,現在的辦公場所以前都是廢棄廠房。」
  • 《基因組研究》: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imprintedgenes)圖譜,並且他們表示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的人工智慧形式:dern-dayRosettastone。
  • 遺傳發育所在CRISPR-Cas9玉米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CRISPR-Cas9玉米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4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植物CRISPR 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新進展
    植物基因功能的解析和農作物的遺傳改造需要進行各種遺傳操作 (Genetic modification)。在過去的 20 年中,物理化學誘變、T-DNA 插入突變和基於 RNAi、artificial microRNA 的靶向基因抑制技術被廣泛地用於擬南芥、水稻等模式生物的基因功能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