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netics | 華南農業大學王海洋團隊解析現代玉米「育種...

2021-01-12 網易

2020-04-28 04:25:54 來源: BioArt植物

舉報

  2020年4月27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亞熱帶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海洋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Nature Genetics發表了題為Genome-wide selection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during modern maize breeding的論文。該研究系統解析了國內外現代玉米選育過程中的「育種選擇指紋」,闡明了跨越不同育種年代、中美兩國玉米育種的遺傳改良規律。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作物,被廣泛用作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材料。在過去的80多年裡,作為玉米種植和生產大國,中國和美國的玉米產量都提升了近8倍。研究表明,品種耐密性和種植密度的提高是該過程中玉米單產提升的關鍵因素。然而過去幾十年的玉米耐密遺傳改良過程中,基因組層面的變化和選擇規律尚未見系統解析,限制了突破性耐密植玉米新品種的培育。同時,耐密高產還必須具有理想的株型,但目前對調控耐密理想株型關鍵基因的挖掘工作還不系統和深入,極大地制約了耐密理想株型玉米新品種培育的效率。

  為了解析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耐密性提高的遺傳基礎和選擇規律,挖掘耐密理想株型關鍵調控基因,王海洋團隊從種質資源庫和中外育種學家手中搜集了350份中國和美國玉米育種材料。其中,美國材料分早期公共自交系和Ex-PVP自交系兩個時期,中國材料分1960s-1970s、1980s-1990s、2000s-2010s三個時期。這些育種材料曾培育出代表性的大面積推廣的品種,在現代育種歷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該團隊在海南、吉林、河北等4個環境收集了350種育種材料的表型數據。分析發現,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中美兩國的玉米育種材料都經歷了向著更低的穗位、更少的雄穗分枝數、更緊湊的葉夾角及更早的開花期方向發展的趨同選擇,表明這4個性狀的改良對玉米耐密性提高的重要性。

  

  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玉米自交系都向著更緊湊的葉夾角 (LAU和LAL)、更少的雄穗分枝數 (TBN)、更低的穗位 (EH和EP) 等方向選擇

  進一步通過對350份育種材料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結合所收集的表型數據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GWAS),挖掘到了233個與15個農藝性狀有顯著關聯的GWAS位點。其中,與上述4個關鍵性狀有關的有利等位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中美育種材料中出現的頻率同時顯著上升,這印證了觀察到的這4類表型在中美育種過程中受到協同選擇的現象,也說明了這些位點的重要性。

  通過進一步分析,研究團隊獲得了1888個在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受選擇的基因組區域,涉及到5,356個功能基因,其中2,009個基因含有非同義突變,並且其等位基因頻率在育種過程中發生顯著改變,表明它們可能是現代育種選擇的直接靶標。比較發現,與玉米馴化、早期改良及熱帶到溫帶擴張的過程有很大的不同,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主要選擇了生物及非生物脅迫抗性、植物激素代謝及信號、光信號及開花期調控通路相關的基因,預示了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的選擇規律。研究團隊進一步篩選了一批調控玉米株型和生育期的關鍵候選基因,並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手段,證明了兩個在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受到選擇的基因ZmPIF3.3和TSH4,分別在調控玉米株高(穗位高)和雄穗分枝數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的全基因組選擇分析

  綜上所述,該研究系統挖掘了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的「育種選擇指紋」,並克隆了一批調控玉米耐密性和株型的關鍵候選基因,為玉米耐密理想株型的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基因資源;該研究還表明,綜合利用高通量表型組學和基因組學手段,是解析作物遺傳改良規律的有效方法,為水稻、小麥等作物遺傳育種規律的解析和優良基因挖掘提供了重要借鑑。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王寶寶研究員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海洋教授和北京大學何航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0-0616-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中新網深圳6月4日電(記者 鄭小紅)由冷泉港實驗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康奈爾大學、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等全球17所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兩項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4日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遺傳學》上同期發表。
  •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與華南農業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12月10日,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與華南農業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圍繞貴州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合作項目等方面籤署了合作協議,就未來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金忠秀 攝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副校長鄧詣群;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楊昌鵬,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徐成高等出席籤約儀式。
  • 華南農業大學跟嫦五奔月的水稻種子發芽了 專家:無價之寶
    大洋網訊 12月17日,歷經22天21時29分的飛行後,一批共重40克的「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隨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著陸,這標誌著我國水稻航天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的搭載,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12月28日,華南農業大學舉行媒體見面會,記者見到了這批經過太空之旅才回到廣州不久的水稻種子,它們中有的已經發芽!
  • 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逝世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於8月12日在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逝世,享年90歲。盧永根, 1930年12月生,廣東花都人。1953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歷任華南農學院助教、講師,華南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逝世 享年...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逝世 享年90歲 2019-08-12 19:19:55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苑 | 字號:A+ | A-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於8月12日在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逝世,享年90歲。
  • Nature Genetics:GWAS分析與玉米性狀相關的遺傳變異
    近日由來自康奈爾大學、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USDA-ARS)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第一次在玉米基因組中鑑定了與玉米性狀相關的遺傳變異。兩篇研究論文均在線發表在2011年1月9日的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第一篇研究論文主要是由康奈爾大學和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的研究人員領導完成。
  • 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_華南熱帶農業大學2019-研究生...
    中國農業出版社 《作物栽培學總論》黃鑽 , 沈秀英 . 中國農業出版社 《農學概論》楊文鈺 . 中國農業出版社 090102 ☆作物遺傳育種   1.作物育種學 1. 基因工程原理 2. 應用微生物 同 804 《作物育種學總論》潘家駒 . 農業出版社 .2003 同 804 《微生物生物技術》陳守文 , 喻子牛等譯 .
  • 北京科技大學萬向元教授團隊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成功研發出植物通用型顯性不育育種技術
    ;2011年後,根據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需求,開始聚焦玉米分子遺傳與設計育種研究,繼續加強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致力於開發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通用型雜種優勢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近期,我校生物與農業研究中心、化生學院、融創院及北京中智生物農業國際研究院萬向元教授團隊與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歷時10年,在玉米核雄性不育基因ZmMs7的分子調控研究及植物通用顯性雄性不育系統的建立與應用評估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盤點2020中國農業科研「亮點」—新聞—科學網
    破解優質蛋白玉米育成之謎 《自然—通訊》1月7日 主要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文琴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巫永睿團隊 進展亮點:深入解析了優質蛋白玉米選育的基因組結構變異基礎,全面挖掘了潛在的硬質胚乳修飾因子。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破解優質蛋白玉米育成之謎《自然—通訊》1月7日主要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文琴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巫永睿團隊進展亮點:深入解析了優質蛋白玉米選育的基因組結構變異基礎,全面挖掘了潛在的硬質胚乳修飾因子。發現了一些與多個胚乳修飾因子遺傳位點緊密相連的候選基因,這些基因具有結構變異和表達水平改變等遺傳特徵。
  • 玉米育種三基礎
    理論、方向和技術路線這涉及到理論和技術路線兩項基礎。育種目標確定以後,需通過相應的技術路線才能落實到種質改良,所以二者緊密聯繫在一起。方向確定了,若技術路線不匹配,仍達不到目的。經過十幾年努力,多數育種者陸續接受現代育種理念,調整育種方向。除少數專家教授繼續堅持落後的育種方向,或者說些摸凌兩可、語焉不詳的話,大多數人不可能再走回頭路。
  • 山東大學譚保才團隊揭示線粒體PPR78蛋白在玉米mRNA穩定性及種子...
    原標題:山東大學譚保才團隊揭示線粒體PPR78蛋白在玉米mRNA穩定性及種子發育中的作用 近日,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細胞工程與種質創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譚保才研究組揭示線粒體靶向的三角狀五肽重複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找到攻克...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孔令讓教授及其團隊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並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首次明確並驗證了該基因在小麥抗病育種中不僅具有穩定的赤黴病抗性,且具有廣譜的解毒功能。 北京時間4月10日凌晨2點,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的研究人員獲得了玉米基因組印記
  • 華中農業大學代明球課題組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
    玉米的總產量和平均單產均居世界首位,而過量施肥、不合理灌溉及環境惡化等多種因素導致耕地土壤鹽鹼化日益嚴重,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定位耐鹽主效基因並培育耐鹽品種的需求十分迫切。該研究對玉米關聯群體自交系進行了苗期鹽脅迫下存活率與高通量SNP數據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解析了玉米耐鹽遺傳機制、定位到一系列耐鹽候選基因,為玉米耐鹽遺傳改良提供了遺傳材料和標記資源。鹽脅迫對植物的危害主要有滲透脅迫和離子脅迫。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Nature
  •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內質網信號肽酶Mn6在玉米籽粒發育過程中...
    責編 | 奕梵  玉米籽粒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與生理過程密切相關,研究玉米籽粒發育的分子機制有助於指導分子育種。內質網I型信號肽酶是一種重要的、保守的酶,其在蛋白質的成熟過程中通過切割前蛋白質的信號肽區域而促使其成為成熟的分泌型蛋白,從而發揮關鍵作用。
  • 如何種出優質玉米?聽聽參加第四屆全國玉米生物學學術研討會的專家...
    本次會議由中國作物學會玉米專業委員會主辦,河南農業大學和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玉米改良(鄭州)分中心等承辦。3天時間裡,與會人員將圍繞「玉米複雜農藝性狀解析與遺傳改良」「玉米生物/非生物脅迫、激素生物學」「玉米組學、發育生物學、細胞學和表觀遺傳學」「玉米分子/遺傳育種理論、資源、新方法與新技術」四大主題進行學術交流。
  • 2020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有力助推保障「食物安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20日訊 20日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南京舉辦。論壇上發布了《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以下簡稱《進展》)。該研究由中國農業大學田豐團隊主導,首次從玉米野生種大芻草中克隆了控制玉米緊湊株型、密植增產的關鍵基因,建立了玉米緊湊株型的分子調控網絡。該研究為玉米理想株型分子育種、培育耐密高產品種提供了基因資源和理論基礎。  2.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雜交稻自留種。
  • 【農綜動態】以才為楫闊江天——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以高層次...
    目前已引進瓜類育種技術專家張興平博士、生物技術專家章旺根博士、小麥育種專家陳時盛博士等科學家領銜的5個高層次人才團隊,已經引進農業科研人員近30名,其中入職博士近10名,強大的人才隊伍為我市農業的創新和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和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