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萬向元教授團隊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成功研發出植物通用型顯性不育育種技術

2020-09-12 全國產經平臺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北京科技大學萬向元教授團隊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

成功研發出植物通用型顯性不育育種技術

該研究成果於9月9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U.S.A.)上我校為第一完成單位萬向元教授和袁隆平院士同為通訊作者

我校安學麗教授、馬彪教授

董振營副教授和湖南農業大學

副校長段美娟教授 為共同第一作者

該成果已於今年8月正式已經授權1項國家發明專利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並作出重要指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當前,在新冠疫情和國際特殊的背景下,糧食安全對穩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極其重要,更是國內「大循環」的底線。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命脈。種業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在糧食增產的各項要素中處於核心地位。

雜種優勢利用技術是種業重大關鍵核心技術。該技術能夠大幅提高作物單產、改良作物品質、提高作物抗逆性、增加作物適應性。我國在袁隆平院士率先開創的水稻雄性不育與雜種優勢利用的基礎上,通過數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在水稻雜種優勢利用及強優勢雜交種創製方面搶佔了國際制高點,有效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但截至目前,雜種優勢利用的核心環節——雄性不育育種技術,在玉米等作物上仍然受到很大限制,迫切需要技術突破。

圖1.萬向元教授與袁隆平院士團隊近10年的科研合作

萬向元教授早在2009年開始與袁隆平院士合作(圖1),聯合承擔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超級雜交稻分子育種研究」;2011年後,根據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需求,開始聚焦玉米分子遺傳與設計育種研究,繼續加強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致力於開發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通用型雜種優勢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近期,我校生物與農業研究中心、化生學院、融創院及北京中智生物農業國際研究院萬向元教授團隊與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歷時10年,在玉米核雄性不育基因ZmMs7的分子調控研究及植物通用顯性雄性不育系統的建立與應用評估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雙方以萬向元團隊發表在國際TOP1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8.2)上封面文章報導的ZmMs7基因為基礎,進一步解析了該基因調控花葯和花粉發育的分子機制,發現ZmMs7為具有轉錄激活功能的PHD轉錄因子,可以與玉米NF-YA/B/C三個亞基互作形成多蛋白複合體,直接激活目標基因,在絨氈層發育和花粉外壁形成中起關鍵作用(圖2)。

圖2.ZmMs7-NF-YA/YB/YC蛋白複合體直接激活靶基因表達

據此,通過玉米花葯特異啟動子p5126在玉米花葯中提早3-5天表達ZmMs7基因,可顯著改變負責花葯和花粉發育的基因表達網絡,從而導致完全顯性不育,進一步利用p5126-ZmMs7基因元件,成功構建了一個在玉米、水稻和擬南芥中通用型的顯性不育(DMS)技術體系(圖3)。通用型雄性不育系統的建立對植物的雜交制種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至今還沒有克隆雄性不育及其恢復基因的植物更有應用價值。該研究成果於9月9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上,我校為第一完成單位,萬向元教授和袁隆平院士同為通訊作者,我校安學麗教授、馬彪教授、董振營副教授和湖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段美娟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此外,該成果已於今年8月正式已經授權1項國家發明專利(利用p5126-ZmMs7M構建體創製玉米顯性核雄性不育系及其育種制種應用方法,ZL201811450364 .4)。

圖3.通用型顯性不育系統創製的玉米、水稻和擬南芥雄性不育系表型

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國家「萬人計劃」人才項目和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等聯合資助。

原文連結:

Xueli An, Meijuan Duan, Ruogu Liu, Dingyang Yuan, Quancan Hou, Suowei Wu, Danfeng Zhang, Dongcheng Liu, Dong Yu, Yuwen Zhang, Ke Xie, Taotao Zhu, Ziwen Li, Simiao Zhang, Youhui Tian, Chang Liu, Jinping Li, Longping Yuan*, and Xiangyuan Wan*.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ZmMs7 Required for Maize Male Fert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a Dominant Male-sterility System in Multiple Species. Proc Natl Acad Sci, 2020, September 9, 2020,

https://doi.org/10.1073/pnas.2010255117

01

點評專家1: 錢前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水稻種質資源創新、功能基因組和分子育種研究。

向上滑動閱覽

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品種的培育和應用生產,對解決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起到巨大貢獻。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我國科學家,在上世紀70和90年代先後成功研發了三系和兩系雜交稻,1981年「秈型雜交水稻」獲得我國第一個發明獎特等獎,2013年「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目前兩者的年均推廣面積約1.6億畝和8000萬畝,社會和經濟效益巨大[1]。然而三系法受恢保關係制約,選育優良組合難度較大,兩系法受光溫等不可控環境因素的影響容易造成繁制種波動。近年,隨著生物技術發展,袁隆平院士和鄧興旺院士分別開啟了水稻遺傳工程不育[2]和智能不育[3]為代表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研究,有望克服三系和兩系雜交稻的缺點。

目前,玉米雜交種在生產上已基本實現全覆蓋,玉米也曾經利用三系法和兩系法制種,但因存在各種問題而未能大面積推廣。當前雜交玉米制種中母本去雄主要依靠人工、機械和化學藥劑,但存在成本高、植株容易受到損傷、汙染環境等問題,因此需建立新的玉米雄性不育體系,例如:美國杜邦先鋒公司和北京科技大學萬向元團隊先後成功研發了玉米SPT技術[4]和多控不育(MCS)技術[5],原理上與水稻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基本一致,統稱為作物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該類技術在應用中需要獲得隱性核不育系及其育性恢復基因,限制了其在難以克隆育性恢復基因作物中的應用。

近日,萬向元團隊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利用玉米花葯特異表達啟動子p5126和育性恢復基因ZmMs7組成的p5126-ZmMs7-mCherry遺傳轉化元件,成功建立了一套在玉米、水稻和擬南芥中都適用的顯性核雄性不育(DMS)系統,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PNAS上。該研究亮點:1)從ZmMs7分子調控機理的基礎研究,到DMS系統和ms7不育系的田間應用測試,實現了基礎與應用研究的有機結合;2)試驗設計系統完整,整合了細胞學、分子生物學、轉錄組學、脂質組學、生物技術、基因編輯、蛋白生化、常規與MAS育種技術、多環境多性狀測試比較等研究策略,數據信息量大,文章內容詳實;3)創新性強:深入解析了ZmMs7基因調控機理,並基於ZmMs7功能保守性,構建並利用同一個遺傳轉化載體,創製不同植物的顯性核雄性不育技術體系,對更多作物的不育系快速創製和雜種優勢利用有借鑑作用。

參考文獻:

[1] 袁隆平,雜交水稻發展的戰略,雜交水稻,2018, 33(5):1-2。

[2] Song et al., A novel strategy for creating a new system of third-generation hybrid rice technology using a cytoplasmic sterility gene and a genic male-sterile gene. Plant Biotechnol. J. (2020) doi: 10.1111/pbi.13457.

[3] Chang et al., Construction of a male sterility system for hybrid rice breeding and seed production using a nuclear male sterility gen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6, 113, 14145–14150.

[4] Albertsen et al., Nucleotide Sequences Mediating Male Fertility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WO2007002267 2006.

[5] Zhang et al., Construction of a multicontrol sterility system for a maize male-sterile line and hybrid seed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ZmMs7 gene encoding a PHD-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 Plant Biotechnol. J. 2018, 16, 459–471.

點評專家:

02

點評專家2: 嚴建兵教授

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長期從事玉米功能基因組、種質資源創新和分子育種研究。

向上滑動閱覽

玉米是雜種優勢利用最成功的作物之一,基本實現雜交種全覆蓋,其總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位於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首。目前,玉米雜交制種主要通過人工或機械對母本去雄,其次基於細胞質不育的三系法在雜交制種中也有少量應用。然而,人工去雄成本高,機械去雄會損傷植株頂部葉片而導致制種產量降低;玉米三系法制種由於不育系是細胞質遺傳,存在種質資源利用範圍狹窄、育性不穩定、易受專化型病原小種侵染等問題。因此,利用生物技術手段繁殖和保持玉米隱性核雄性不育系的研究獲得進展,例如:美國杜邦先鋒公司開發的玉米SPT技術[1]和萬向元團隊創製的玉米多控不育(MCS)技術[2]。該類技術的一大優勢是通過轉基因技術途徑,最終生產的核不育系和雜交種不含有轉基因成分,因而在許多國家已解除對此類玉米品種的轉基因管控。但是該類技術應用的前提是要有遺傳穩定的隱性核雄性不育系和育性恢復基因,因此,在許多沒有克隆育性恢復基因的作物中無法得到應用。

近日,萬向元教授團隊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研究了PHD類轉錄因子ZmMs7調控玉米雄性發育的分子機理,進一步利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玉米花葯特異啟動子p5126和ZmMs7基因相結合,創製了一種在玉米、水稻和擬南芥中都有效的顯性核雄性不育技術體系,並系統地試驗評估了該技術和ms7不育基因在玉米上的應用潛力和價值。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PNAS》上。該技術的突出優勢是利用了玉米ZmMs7及其同源基因(如水稻OsPTC1[3]和擬南芥AtMs[4])在不同植物中的功能保守性,通過花葯特異啟動子p5126促其提前表達3-5天,從而導致玉米、水稻和擬南芥花葯和花粉發育調控網絡紊亂,最終表現為顯性核雄性不育的表型。同時,通過與種子顏色篩選標記基因(mCherry)串聯共轉化,以實現種子色選分離,即紅色螢光種子為轉基因不育系種子,正常顏色種子為可育保持系種子。

該技術可以打破植物物種界限,利用同一個遺傳轉化載體p5126-ZmMs7-mCherry在不同作物(尤其是缺乏天然不育系和沒有克隆育性恢復基因的作物)中創製顯性核不育系,技術操作簡單,不依賴於背景基因型,幾乎任何自交系都可以改造為顯性核不育系。另外,利用顯性核不育系配製的雜交種,一半轉基因不育(紅色螢光),一半非轉基因可育(正常種子顏色),可滿足不同國家對轉基因作物種植的監管要求,靈活機動地用於生產種植。

參考文獻:

[1] Wu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recessive genetic male sterility system for hybrid seed production in maize and other cross-pollinating crops. Plant Biotechnol J, 2016. 14(3): p. 1046-54.

[2] Zhang et al., Construction of a multicontrol sterility system for a maize male-sterile line and hybrid seed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ZmMs7 gene encoding a PHD-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 Plant Biotechnol J, 2018. 16(2): p. 459-471.

[3] Li et al., PERSISTENT TAPETAL CELL1 encodes a PHD-finger protein that is required for tapetal cell death and pollen development in rice. Plant Physiol, 2011. 156(2): p. 615-30.

[4] Wilson et al., The Arabidopsis MS1 gene is a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of male gametogenesis, with homology to the PHD-finger family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Plant J, 2001. 28 (1): p. 27-39.

點評專家:

03

點評專家3: 楊仲南教授

上海師範大學生科院院長,長期從事植物雄性不育及其分子機理研究。

向上滑動閱覽

雄性不育是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和雜交制種的重要工具。研究雄性不育的分子機理並開發實用的雄性不育技術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擬南芥AtMs1是核雄性不育基因,編碼一個PHD-finger轉錄因子,在後減數分裂的花葯絨氈層發育和花粉外壁形成中發揮重要調控作用[1-3]。自2001年AtMs1基因首次報導以來,其同源基因陸續在水稻(PTC1/OsMs1)[4]、大麥(HvMs1)[5]和玉米(ZmMs7)[6]中被克隆鑑定。然而,作為花葯和花粉發育的重要調控因子之一,目前對AtMs1及其同源蛋白轉錄調控的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最近,Yang等利用水稻OsMs1蛋白C-端PHD結構域做誘餌鑑定到了兩個互作蛋白OsMADS15和TIP2,然而其蛋白互作的生物學意義仍不清楚[7]

日前,PNAS研究論文報導了萬向元教授團隊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發現玉米ZmMs7是一個轉錄激活子,其自身雖然不能直接結合靶基因,但能夠招募ZmNF-YA、YB和YC類轉錄因子形成蛋白複合體,並結合到靶基因啟動子的CCAAT元件,從而激活靶基因的表達。有趣的是,利用玉米花葯特異的啟動子p5126使ZmMs7在玉米花葯中提早1-2個時期(3-5天)表達,可導致ZmMs7靶基因及大量下遊基因也提前1-2個時期表達,致使精準調控花葯和花粉發育的基因表達網絡紊亂,最終導致完全顯性雄性不育的表型。基於不同物種ZmMs7同源基因的功能保守性,進一步利用p5126-ZmMs7-mCherry載體轉化水稻和擬南芥,同樣得到穩定的水稻和擬南芥顯性雄性不育材料。

因此,該研究為揭示ZmMs7/PHD-finger類轉錄因子調控植物雄性發育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觀點;同時利用同一個遺傳轉化載體,開發了一套適用於多種植物的、簡單有效的顯性雄性不育技術體系。更重要的,該研究為更多的擬南芥雄性不育基因在糧食和經濟作物雜交育種和制種中的應用提供了參考和可能。

參考文獻:

[1] Wilson et al., The Arabidopsis MS1 gene is a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of male gametogenesis, with homology to the PHD-finger family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Plant J. 28, 27–39 (2001).

[2] Ito et al., Arabidopsis MALE STERILITY1 encodes a PHD-type transcription factor and regulates pollen and tapetum development. Plant Cell 19, 3549–3562 (2007).

[3] Yang et al., MALE STERILITY1 is required for tapetal development and pollen wall biosynthesis. Plant Cell 19, 3530–3548 (2007).

[4] Li et al., PERSISTENT TAPETAL CELL1 encodes a PHD-finger protein that is required for tapetal cell death and pollen development in rice. Plant Physiol. 156, 615–630 (2011).

[5] Gomez, Wilson, A barley PHD 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confers male sterility by affecting tapetal development. Plant Biotechnol. J. 12, 765–777 (2014).

[6] Zhang et al., Construction of a multicontrol sterility system for a maize male-sterile line and hybrid seed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ZmMs7 gene encoding a PHD-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 Plant Biotechnol. J. 16, 459–471 (2018).

[7] Yang et al., OsMS1 functions as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to regulate programmed tapetum development and pollen exine formation in rice. Plant Mol. Biol. 99, 175–191 (2019).

點評專家:

科技報國

北科大一直在路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京科技大學,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PNAS:萬向元教授與袁隆平院士團隊發現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分子……
    前言2020 年 9 月 9 日,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中智生物農業國際研究院萬向元教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在 PNAS 雜誌(IF: 9.412)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regulation
  • 三瑞農科與袁隆平院士專家團隊開展研發合作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盛波)12日,新三板公司三瑞農科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加強向日葵優良品種選育工作,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點和研發瓶頸,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快速及高效發展,公司擬與袁隆平院士及其專家團隊就產學研合作機制建設及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立事項籤署《向日葵院士專家工作站合作協議書》(以下簡稱「《合作協議》
  • 三瑞農科400萬經費支持袁隆平團隊研發向日葵產業
    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11月13日,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平高科」)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三瑞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開啟校慶學術交流之旅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袁隆平,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科院教授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朱英國,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孟金陵,上海市農科院研究員羅利軍等170餘名國內多倍體生物育種領域的專家、企業家出席研討會。
  • 院士專家齊聚研討作物學科領域前沿問題
    本網訊 9月22日,恰逢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趙振東、陳溫福、萬建民、張洪程、胡培松、官春雲、印遇龍、鄒學校;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謝道昕;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等12位院士,20餘名國內作物領域專家學者齊聚湖南農業大學,研討作物學科前沿問題,共同探討加強作物學學科在科技創新引領中的作用,為切實保障國家糧油安全獻計獻策
  • 袁隆平、康振生、鄧興旺等多位院士點評!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找到攻克...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孔令讓教授及其團隊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並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首次明確並驗證了該基因在小麥抗病育種中不僅具有穩定的赤黴病抗性,且具有廣譜的解毒功能。 北京時間4月10日凌晨2點,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啟動商業化應用 袁隆平: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實際上,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是由袁隆平帶領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在三系、兩系雜交水稻育種方法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科研攻關實現,2015年成功創製了普通核不育系Gt1s、繁殖系Gt1S及其第三代雜交水稻。
  •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紮根研究:解碼雜交稻 育...
    ,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教授當選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培養的第12位院士。在水稻細胞質雄性不育與恢復性、雜種不育與親和性、光溫敏不育性等遺傳系統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機理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性研究成果。發現植物細胞質雄性不育與育性恢復都是由線粒體基因與細胞核基因互作所控制,闡明了線粒體不育基因的起源進化和分子作用機制;揭示了複合座位多基因互作控制植物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的遺傳機理,並創建了雜種親和的新技術;開發了多項新生物技術。
  • 袁隆平及其團隊研發雜交水稻 助東南亞解決「吃飯問題」
    中菲農業技術中心供圖■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據了解,2003年菲律賓全國水稻平均單產為3.4噸/公頃,到2018年這一數字已經提高到4噸/公頃,稻米一年淨增產量240萬噸。■「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根據東南亞國家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研發出了與之相適應的不同品種雜交水稻。這些來自中國的「 神奇水稻」為解決東南亞民眾的「吃飯問題」帶來了曙光。
  • 揭秘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前世今生
    央廣網北京4月22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導,近日,第三屆中國國際水稻論壇在海南三亞召開。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表示,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兼具配組自由度高和育性穩定的優點,將成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發展方向。
  • 我們是否應該「暫時遺忘袁隆平」
    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雲介紹說,上世紀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選育常規稻的過程中,第一個發現了水稻的「雜種優勢」現象。自此,中國才開始大規模研究雜交水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雜交水稻並非我國首創,但最早在生產上實現這一技術的是中國。而這一技術能在中國變成『生產力』和糧食,關鍵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農科院研究員朱啟升說。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沒錯,謝華安先生在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級雜交稻和三系雜交稻育種,並於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我們可以從謝華安的個人經歷看出,很多關鍵詞都和福建有關,因為他的出生地就在福建龍巖。
  • 袁隆平又有新身份!受聘為廣東這所高校特聘院士
    袁隆平在儀式上發言,他表示,很高興受聘為廣東海洋大學特聘院士。他希望能與廣東海洋大學教授專家共同努力,研究選育耐鹽鹼高產水稻,並將第三代雜交水稻儘快應用到生產上,為國家糧食生產作出更大的貢獻。他說,利用雜交稻的雜種優勢培育耐鹽鹼高產水稻,前途光明。
  • 深圳形成生物育種研發推廣完整產業鏈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將種子形容為現代農業的「晶片」,凸顯出種業在現代農業中的地位。近年來,在沒有農村、沒有農民建制、農業用地僅10萬畝的深圳,湧現出一股生物育種的新興力量。圍繞種子這個「晶片」,我市在生物育種基礎研究、技術應用研究和產業示範推廣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我國近30年以來,水稻產量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必須探索新的育種技術途徑,多倍體育種是其中之一。」湖北大學教授、多倍體水稻育種科學家蔡得田介紹。 從1999年開始,蔡得田教授和袁隆平院士、湖北省農科院盧興桂研究員在多年研究實驗的基礎上最先提出了「利用遠緣雜交和多倍體雙重優勢進行超級稻育種」的水稻育種新戰略,該戰略的基本原理是:「超級稻」(即雜交水稻)同普通水稻均為二倍體,但在「超級稻」的優勢基礎上,運用多倍體技術培育多倍體水稻,就可以在「超級稻」產量達到極限的條件下,實現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倍數提高。
  • 中國「最會研究食物」的大學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
    "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研究員,在世界上首創了一套全新的育種方法——小麥缺體回交法,大大地縮短了雜交育種時間;中國染色體工程育種界的巾幗女將薛秀莊研究員,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創製出20個連續穩定自交結實的阿勃小麥缺體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國內首次利用染色體工程育種方法育成小麥新品種
  • 北京科技大學謝建新院士團隊、邢獻然教授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
    、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謝建新院士團隊牽頭的「航空關鍵金屬構件熱加工多物理場演變及擾動的智能調控基礎」項目和北京科技大學固體化學研究所邢獻然教授團隊牽頭的「固體結構的化學調控與功能強化」項目獲得重大項目資助。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這一蔸是不育系,旁邊一排是恢復系,這一畝是野生稻,那一塊是超級稻?」 聽了他的介紹才知道,這些看上去長得差不多的綠色植物,原來「出身」各不相同。 75歲的顏龍安雖然不再擔任江西省農科院院長,但是他仍在領導一個團隊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他不是唯一一位為水稻而駐紮在海南島三亞的院士——每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之間,當內地還是春寒料峭之時,海南的水稻已經抽穗開花。
  • 我國科研團隊建立C4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8月31日,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自然。植物》雜誌發表了題為「穀子中的」擬南芥「: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體系」的研究論文。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部分成員在穀子試驗基地。山西農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