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形成生物育種研發推廣完整產業鏈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將種子形容為現代農業的「晶片」,凸顯出種業在現代農業中的地位。近年來,在沒有農村、沒有農民建制、農業用地僅10萬畝的深圳,湧現出一股生物育種的新興力量。圍繞種子這個「晶片」,我市在生物育種基礎研究、技術應用研究和產業示範推廣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生物育種產業鏈逐漸完善

  深圳市經貿信息委現代農業處調研員張萬巧告訴記者,2009年起,深圳開始規劃建設深圳現代農業生物育種創新示範區,整合多年積累但分散、弱小的育種資源,陸續引進和培育十多個國內外一流的擁有生物育種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育種創新團隊。

  袁隆平院士領銜的超級雜交水稻創新團隊、馮樹英領銜的F型三系雜交小麥團隊、鄧興旺博士領銜的分子設計育種創新團隊、中科院院士楊煥明領銜的華大基因創新團隊、崔洪志博士領銜的創世紀轉基因棉創新團隊等,紛紛落戶。

  張萬巧分析,目前深圳生物育種產業在源頭上有華大基因的基因測序分析,嫁接橋梁領域有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等機構,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完全暢順,而且還有創世紀種業有限公司等產業化團隊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成新品種。

  資本力量催生「種業矽谷」

  在生物育種方面,深圳的配套環境優勢,也促成了「種業矽谷」的發展。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一方面,深圳的農業用地已轉為國有,具有政府統一規劃與利用的農業用地資源,從而可以統一發展現代農業生物育種產業;另一方面,深圳信息流通快速、人才相對容易獲取、資本活躍程度高,具有前沿科技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優勢,而且政府層面對生物育種的支持力度很大,具有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業氛圍,吸引了不少團隊前來聯絡考察,其中一些團隊已在深圳紮下根來,還有一批國內排名靠前的著名種企表達了落戶深圳的意願。

  資本的力量也成為這場角逐的重要力量,創世紀種業有限公司總裁楊雅生認為,「深圳幾家投資公司已經在種業上投資幾億元,看得很準。」

  作為國內創業投資活動最為活躍的城市之一,深圳的VC、PE機構數量與管理資本的總量均佔全國的1/3,各類投資基金、企業超過了8800家,其中,僅2013年就新增3600家,註冊資本超過了2300億元。

  2014年9月,落戶前海的首個以社會化資本投資為主體的國家種業創新基金在深圳成立,它將為深圳種業創新之都建設提供金融支撐。國家種業創新基金即深圳前海中農種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已落戶深圳前海,該基金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投資基金的第一個專項基金,首期總認繳出資額為5.15億元,由園區聯盟及園區聯盟母基金髮起,聯合種業上市公司、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共同組建。(記者 楊婧如)

(責任編輯:石蘭蘭)

相關焦點

  • 隆平高科深度解析:種質、研發優勢突出,持續引領生物育種
    而 企業想要在生物育種時代佔據優勢,必須要具備種質資源、研發實力和銷售渠道這三大優勢。2.2 種質資源儲備豐富,轉基因育種搶佔先機種質資源是研發育種的重要基礎,種質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最終品種的性狀呈現有很大影響。種質資源不僅包括原生種子,也包括經過雜交和生物技術進行改良的種子品種。
  • 深圳生物「矽谷」輪廓初現
    沒有農村和農民建制,農業用地僅10萬畝的深圳,通過技術創新,在生物育種上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級成果,走出一條現代生物育種的新路子。目前,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正在攻關「優薯計劃」項目,未來將孵化百億級的馬鈴薯種子企業,帶動我國生物育種產業的創新。
  • 沒有農民的深圳育出「3G雜交稻」
    領銜建立「廣三系」育種的是兩位國家「千人計劃」學者——鄧興旺、唐曉豔。這套技術也被袁隆平先生稱讚為「3g雜交育種技術」。  沒有農村、沒有農民,但深圳走出了一條生物育種的高端農業產業之路。據了解,近年來,深圳陸續引進和培育不少國內外一流的擁有生物育種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育種創新團隊,深圳在生物育種基礎研究、技術應用研究和產業示範推廣等方面已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 育種家的願望達成!深圳科學家牽頭研發新方法讓基因鑑定費降一半
    原標題:育種家的願望達成了深圳科學家牽頭研發新方法讓基因鑑定費降一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29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通訊員 趙勝 趙華)藉助全基因組基因型鑑定方法,育種家們大幅縮短了新品種的培育時間
  • 深圳產首個太空螺旋藻種 太空蘭花一盆8880元
    首個太空螺旋藻種深圳產  記者劉榮  奧一網訊 經過兩年多的實驗和培育,全球首個太空螺旋藻種昨天宣布在深圳獲得成功。昨天(10日)由深圳市農科集團公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研發的「太空螺旋藻優質高產藻種的選育及推廣應用」項目科技成果通過專家鑑定。
  • 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深圳方法論
    為了實現從技術跟跑到自主創新的轉變,深圳在機制體制上也進行了改革。1999年10月,首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成功舉辦,這標誌著深圳走上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發展道路。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了深圳的支柱產業,隨後科技人才金融等服務市場深度發展,交通、能源、港口等基礎設施陸續建設。深圳四大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物流業、金融業、文化創意產業逐漸形成。
  • 中國生物育種行業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但長期以來我國的種業體制格局是在政府主導下形成的,大田作物由科研機構、院校負責研發、選育,國有種子公司進行種子生產經營,各級鄉鎮推廣機構負責分銷;經濟作物種子的研發、生產、經營的單位較多,主要以科研機構、國有種子公司、私人種子公司、外國種子公司為主。《種子法》實施後,國內種子企業發展迅速,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日漸突出。
  • 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開啟校慶學術交流之旅
    9月24日、25日,2016年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在湖北大學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聚焦植物遠緣雜交和多倍體育種領域原創思想和最新成果,交流多倍體生物育種研發現狀,商討中國多倍體生物育種研發戰略、發展方向及應用前景,籌建多倍體生物育種戰略聯盟,以此推進多倍體生物育種,引領新的綠色革命,促進「中國種都」的建設。
  • 中國的育種科技差距在哪裡?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國政府在主糧育種方面持續投入,形成了比較健全的良種繁育和推廣體系,主糧保供能力基本可以滿足需求。但是從非主糧上看,我國育種水平與國外差距較大,比如高端蔬菜、花卉、畜禽、草種等優良品種核心種源大部分掌握在國外公司手裡,依賴國外進口。傅向東: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育種上的科技差距主要體現在基礎科學研究上,特別是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基因編輯技術的創新上。
  • 傅向東:中國的育種科技差距在哪裡
    傅向東:從主糧上看,我國的育種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大。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國政府在主糧育種方面持續投入,形成了比較健全的良種繁育和推廣體系,主糧保供能力基本可以滿足需求。但是從非主糧上看,我國育種水平與國外差距較大,比如高端蔬菜、花卉、畜禽、草種等優良品種核心種源大部分掌握在國外公司手裡,依賴國外進口。
  • 「生物育種」名稱淺議|生物技術|基因工程_網易訂閱
    我國新制定的十四五規劃中也明確將生物育種列入需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八大前沿領域。其中「生物育種」用語準確簡練,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2、 「生物育種」實際上是「生物技術育種」的簡稱和統稱。  1) 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  作為現代科技革命的重要領域,生物技術已歷經30餘年的發展,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對農業生產發展有力的推動作用。
  • 轉基因生物技術育種: 機遇還是挑戰?
    摘要 轉基因生物技術是一項全新的育種技術, 也是當前國際上進展最快、競爭最激烈的研究領域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生物技術育種誕生以來, 轉基因作物的商品化應用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就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
  • 回首自主育種之路,看康普森生物如何「霸佔」70%市場
    2016年,為進一步推廣基因組選擇技術和產業化應用,康普森生物正式啟動了產業聯盟,在全國範圍內先後發起了「豬基因組選育北京聯盟」、「全國肉雞全基因組選擇育種聯盟」、 「畜禽良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多個行業聯盟,通過與不同機構合作,共同打造聯合育種「產學研」院企合作平臺,實現專注分子育種,用「大數據解決選育問題」的目標。
  • 當竹藤花卉與航天育種研發相遇能發生什麼?
    今年以來,國際竹藤中心積極探索,開創性地在竹藤花卉領域開展航天誘變育種研究與試驗。8月19日,「竹藤花卉航天育種研發中心」 「中國花卉創新發展中心」在北京市延慶區中關村園藝產業創新中心掛牌成立 。國際竹藤中心主任、中國花卉協會會長江澤慧,北京市延慶區委書記穆鵬共同為「竹藤花卉航天育種研發中心」、「中國花卉創新發展中心」揭牌。
  • 玉米育種三基礎
    少數育種者將率先取得突破,這需要5年時間,而在全國範圍取得種質創新的普遍成效則至少需要10年積累。熬過最近這5年,企業和育種者就有了信心;堅持10年以後,我們就可以擋住先鋒、孟山都等跨國公司在常規育種方面對中國種業的強大攻勢。
  • 深圳大鵬新區:打造產業融合發展創新高地
    從兼具國家水平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公益性創新科研與產業基礎項目國家基因庫、致力於腫瘤免疫治療研發的深圳因諾免疫有限公司、到專注於智能飛行器的研發、設計、製造和銷售的深圳市高端無人機有限公司……在第二十一屆高交會現場,來自深圳市大鵬新區科技展團的15家涵蓋生命健康、生物科技、生物醫療、海洋生物、電子與信息、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新企業和科研機構集中亮相
  • 無錫深化與日本產業鏈對接 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領域將合作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無錫深化與日本產業鏈對接,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領域將合作無錫與其最大的對外貿易夥伴日本,將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展開更緊密的合作。無錫日本產業鏈對接合作大會現場。2019年GDP達11852.32億元,人均GDP達18萬元,在全國排名第二,僅次於深圳。日本是無錫最大的貿易夥伴,2019年雙方進出口總額112.5億美元;無錫也是日企重要的合作夥伴,截至今年7月,日本在錫投資項目1248個、投資總額174.2億美元,2019年在錫納稅前十的外資企業中,日企數量最多。無錫與日本結緣已久。
  • 瞄準人工智慧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
    【瞄準人工智慧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期末複習:生物變異、育種和進化
    (2)基因重組來源於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及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3)染色體變異的實質是基因數目和位置的改變。4.三個概念:(1)染色體組是指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發育的全部遺傳信息。
  • 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聚焦生物育種創新
    12月29日,以「加快生物育種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在京舉行。本屆沙龍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北京科技報社主辦,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承辦。本屆沙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三位院士專家,介紹了生物技術在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重要支撐作用,生物育種對提高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