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竹藤花卉與航天育種研發相遇能發生什麼?

2020-08-27 經濟日報

竹藤花卉與航天育種有什麼關係?請看一段背景資料——

5月5日,搭載著國際竹藤中心竹藤花卉種質材料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送入太空。5月8日,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回收。航天搭載材料交接後,國際竹藤中心科研人員立即開展了各項育苗工作,目前進展順利,後續將開展突變株的篩選工作。

今年以來,國際竹藤中心積極探索,開創性地在竹藤花卉領域開展航天誘變育種研究與試驗。

8月19日,「竹藤花卉航天育種研發中心」 「中國花卉創新發展中心」在北京市延慶區中關村園藝產業創新中心掛牌成立 。國際竹藤中心主任、中國花卉協會會長江澤慧,北京市延慶區委書記穆鵬共同為「竹藤花卉航天育種研發中心」、「中國花卉創新發展中心」揭牌。

資料圖片

據悉,國際竹藤中心「竹藤花卉航天育種研發中心」的成立將為今後開展竹藤花卉航天誘變育種研究與試驗提供更好的科研平臺和基地,對「打造世界竹藤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竹藤花卉航天育種研發中心」將依託航天育種等誘變手段,持續開展竹藤花卉良種選育與推廣,不斷積累和豐富竹藤花卉優異種質資源,推進觀賞竹以及牡丹、水仙等傳統名花的種質集成創製和技術創新。

中國花卉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中國花卉創新發展中心」為載體,推動全國花卉科技創新、綜合聯絡、會展活動、產業促進及信息培訓平臺在延慶「一個中心五個平臺」建設。提升延慶現代園藝產業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隨後,國際竹藤中心、中國花卉協會、延慶區三方圍繞未來的竹藤花卉科研、產業發展規劃及世園會會後利用等內容進行了研討交流。

江澤慧表示,作為2019北京世園會副主任委員,她親眼見證了北京世園會在延慶舉辦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助推延慶在建設首都生態文明示範區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世園會期間,國際竹藤中心、中國花卉協會與延慶區共同籤署三方合作協議,提出共建研發基地和創新平臺的構想,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全面合作,國際竹藤中心和中國花卉協會在延慶區開展了許多務實的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希望「竹藤花卉航天育種研發中心」將航天育種工作繼續深入推進,未來航天搭載材料在延慶落地試種與試驗、推廣。「中國花卉創新發展中心」要結合北京世園會和延慶實際,在全國花卉的科技創新、會展活動、產業促進等方面重點突破。

她相信在延慶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兩個「中心」將努力打造全國竹藤花卉科技制高點,加快竹藤花卉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國際交流合作,推動全國竹藤花卉高質量發展, 厚植綠色發展的沃土,讓「兩山」生態文明理論在延慶更好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穆鵬說,對兩個「中心」落戶延慶表示歡迎,下一步延慶區將與國際竹藤中心、中國花卉協會進一步深化合作,在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兩條線上積極互動,加強常態化聯繫機制,做好世園會後場館利用工作,助推竹藤花卉產業的科研產品轉化,加大花卉園藝文化宣傳,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竹藤基因組學學術成果首次發布
    2018年12月29日,竹藤基因組學學術成果發布會在國際竹藤中心舉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彭有冬,國際竹藤組織董事會聯合主席、國際竹藤中心主任江澤慧,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胡章翠,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出席發布會。彭有冬說,當前,基因組學研究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是開展林木遺傳育種的關鍵基礎研究。
  • 中國航天育種卅三載學術成果在穗發布
    論壇以「助力農業和環境生態建設」為主題,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航天局首任局長劉紀原在內的120多位航天育種及現代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參會,圍繞航天育種技術基礎研究以及在主糧作物、園藝作物、林草花卉和經濟作物新品種創製方面的技術成果和推廣應用開展學術交流。
  • 圖文: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演繹航天育種神話
    圖文: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演繹航天育種神話
  • 花卉育種途徑多
    引種馴化途徑       在進行引種工作時,引進的品種栽培在不同於原產地的自然條件下,必然會發生變異,從變異中進行選種,可以獲得新品種。引進的種或品種如果性狀沒有達到期望,需要結合其他的技術措施馴化,或與選擇育種以及雜交結合進行定向選擇,也可以獲得新品種。
  • 中國航天育種發展報告發布 創新聯盟迎14個新成員
    論壇以「助力農業和環境生態建設」為主題,120多位航天育種及現代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參會,圍繞航天育種技術基礎研究以及在主糧作物、園藝作物、林草花卉和經濟作物新品種創製方面的技術成果和推廣應用開展學術交流。
  • [組圖]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讓記者大開眼界
    浙江在線天水6月22日訊 (記者 朱小燕) 今天下午,參加首屆全國網絡媒體隴上行的記者們來到甘肅天水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這裡建有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
  • 太空育種 | 雪川開啟馬鈴薯育種新篇章
    5月15日,試驗船返回艙回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學科領域涉及基礎科學、空間生命科學、作物與林草花卉育種等。雪川馬鈴薯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又稱航天育種,是利用太空技術、通過返回式飛船等太空飛行器將作物種子、組織等材料搭載到宇宙空間,利用強輻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場等宇宙空間特殊環境作用,使生物基因發生變化,再返回地面進行選育。
  • 走進西部航天育種基地
    在花卉試驗田裡,經過太空搭載的紫蝴蝶的葉子變得深了;本來是黃色的金雞菊,上天消遙一趟後,有的花變成了紅色,有的紅黃相間,煞是好看;海棠抗低溫性大大加強;五顏六色的矮牽牛花開滿枝頭。  被譽為維生素C之王的沙棘,栽上一年就已經結出金黃色的果實,果實比未上天的大多了;太空牧草長的又高又綠;長柄葫蘆發生了變異,有的是長的,有的是橢圓形的,最重的有8斤。
  • 一文帶你釐清航天育種和轉基因育種
    說到轉基因育種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提到航天育種,很多人可能就比較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把航天育種等同於轉基因育種,其實二者之間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今天就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何為轉基因育種,何為航天育種,以及二者間的區別。
  • 奔月種子已發芽 基因分析助力航天育種篩選
    傳統培育方式是在自然發生的基因突變中尋找合適的基因。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遺傳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我們已經能夠實現人工誘導變異,甚至進行分子設計育種和轉基因育種。航天育種就是在航天技術發展之後,利用宇宙環境誘導作物種子發生突變以創造新種質的育種技術。空間環境中充斥著來自多種輻射源的複雜高能射線,輻射劑量率和總劑量較低,但穿透性和電離能力很強,長期暴露在這種環境中可以產生效果顯著的誘變效應。
  • 米脂藉助航天育種技術選育新谷種
    6月30日,記者從米脂縣產業扶貧暨米脂小米航天育種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日,通過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米脂縣選育谷種「米谷1號」「米谷2號」,完成了第一代試驗田播種,開啟地面選育階段。
  • 中國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航天育種是航天技術、生物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相結合的育種新途徑;利用太空飛行器搭載生物材料在宇宙高能粒子輻射、微重力等空間環境因素的複合作用下,空間誘變產生基因組水平上的變異,返回地面後經過至少4代地面選育,篩選出攜帶新性狀的新材料、新種質,最終培育出遺傳穩定、品質優良的新品系、新品種。
  • 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題: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作者 郭超凱 王霄搭載太空飛行器進行「太空旅行」後的作物種子,返回地球後會發生哪些神奇變化?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民眾關注。
  • 中外院士航天英雄聚智 太空種子問道宇宙奧秘 航天育種2019論壇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航天育種聯盟」)成員單位代表等近200位航天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航天育種助力未來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此一主題,探討分享科研成果,為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 載人航天工程助力航天誘變育種 應用前景廣泛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瑞傑 王霄新華社蘭州8月30日電(張瑞傑、王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任務,利用神舟系列飛船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開展空間誘變實驗,推動航天誘變育種發展。
  • 太空育種和轉基因技術是一回事兒嗎?
    劇中,太空人馬克被留在火星上,飛船損毀,補給不足,孤立無援,為了能在這個荒涼的紅色星球上活下來,馬克以糞便為肥料,種起了土豆,彌補供給不足,等待奇蹟的到來。很多網友會好奇,為什麼飛船中會備有土豆?其實,這些土豆本來的作用是實驗材料,攜帶土豆進入太空是為了進行「太空育種」實驗。那麼,什麼是太空育種呢?
  • 「月季試管花」等航天育種新成果亮相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
    在「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福州站)上,這樣的月季試管花吸引了不少目光。該展覽於18日在福州開放,是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的系列科普活動之一。常見的月季品種植株比較高大,而經過航天育種的微型月季株高僅20至30釐米,適合家庭小盆栽。「相比地面育種,航天育種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提供更多優質的種質資源,讓我們有更多選擇。」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李亞平說。此次與太空微型月季同時展出的,還有航天育種的黃瓜、豆角、苦瓜等。
  • 他把航天育種的論文「寫」在大地上
    而最令他們感興趣的是圍繞在謝輝周圍,聽他用地道的農民話描繪大連航天育種基地的美好願景。所謂航天育種,就是利用太空失重、微重力、交變磁場、強輻射、高真空、超低溫等空間環境,對種子進行強幹預,從而獲得地球上所不能得到的基因誘變,實現品種的優化高產。大連市的航天育種開始於2005年,那是一次充滿希望的搭載。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搭載太空飛行器進行「太空旅行」後的作物種子,返回地球後會發生哪些神奇變化?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民眾關注。200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國家及省部級評審。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8月29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