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部航天育種基地

2020-11-30 搜狐網

  (作者:孫宏金)

  甘肅省天水市有一個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神舟飛船搭載的種子在這裡結出了累累果實。

  在紅綠相間的辣椒地裡,一個一個數著擠在一起長達30公分左右的辣椒,每株下邊都有100多個,最多的一株結了130多個。

  在豇豆架前,綠油油的葉片下,密密麻麻小拇指粗、1米長的豇豆展現在人們面前。據市農業局領導介紹,這是「神舟」三號搭載的豇豆種子試驗田,在搭載前,結出的豇豆為白黃色,長40~60釐米,莢粗0·5釐米,畝產2581kg,而搭載選育後,莢長平均90釐米,莢粗平均0·9釐米,最高畝產達到3357·3kg,與對照的提高23%。抗病性強,沒有蟲子眼,生育周期長40天,更加使人感到驚奇的是這種豇豆一邊長粗一邊長長,比普通的豇豆儲存周期長一周。

  這裡培育的航番-3號番茄單果重250-350g,單穗結果3~5個,色澤黃潤,耐儲存,抗性好,是保護地和露地栽培的優良品種,經過中國食品研究院檢測,5個營養成分中,有3個有很大提高,其中,β-戶蘿蔔提高29·3%,總酸提高351·7%,可溶性固形物提高3·26%,是一個非常好的大果型食用兼加工的品種。這裡培育的航番1號營養成分也有很大提高,其中,維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分別提高77%和7·4%。航椒1號、2號的5個營養成分中,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質含量分別比原來的種子提高6·6、33·3%。

  基地種植的太空西紅柿不僅好吃,營養價值很高,特別耐貯運,並且比普通西紅柿早熟10~15天。

  在花卉試驗田裡,經過太空搭載的紫蝴蝶的葉子變得深了;本來是黃色的金雞菊,上天消遙一趟後,有的花變成了紅色,有的紅黃相間,煞是好看;海棠抗低溫性大大加強;五顏六色的矮牽牛花開滿枝頭。

  被譽為維生素C之王的沙棘,栽上一年就已經結出金黃色的果實,果實比未上天的大多了;太空牧草長的又高又綠;長柄葫蘆發生了變異,有的是長的,有的是橢圓形的,最重的有8斤。

  在航天茄子試驗田裡,透過寬大的葉片,一個個足球般大的茄子在驕陽下泛著亮光,據介紹,經過飛船搭載的茄子生長的非常旺盛,結出的茄子味道好,口感也好,一般的都5~6斤,最大的8斤,一家人一頓吃不完,畝產6000~8000公斤。

  ······。

  據這裡的農業專家介紹,通過航天搭載、太空誘變,日光溫室加代培養,分子表記檢測等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培育的航天系列品種,其共同的特點是:1、抗逆性有非常大的提高,即適宜陸地栽種,又適合保護地栽種,2、產量一般提高20-30%,3、營養成分普遍提高30-46%。培育的太空花卉變異幅度更大,葉色純正,冠幅飽滿,花色斑斕豔麗,花期可延長45天左右,是市場上的奇、稀、特有品種,經濟價值高。

  3個航天蔬菜品種迎大考

  離開育種基地,專家們走進了由甘肅省科技廳主持的對航椒3號辣椒、航豇2號豇豆、航遺2號番茄品種3個航天育種新蔬菜品種種子鑑定會的會場。

  在經過激烈的答辯和質疑後,由中國農業大學蔬菜系主任張振賢研究員為主任的評審組認為:航椒3號辣椒是利用天水示地方品種「甘農線椒」、「天水羊角椒」搭載「神舟」三號飛船和自交選育後,並利用其作為親本雜交後,選育出的一個早熟、豐產、維生素C含量高的新品種。在全國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2816·7公斤,平均長度長25到30公分。與對照的當地主栽培品種相比,產量提高了10·5%,顯示出量好的高產性能。

  其成熟期比當地隴椒早熟12天,果實維生素C含量高,品種表現一致、穩定,適應性、抗逆性較好,耐低溫。該項成果在航天技術選育的品種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建議對其遺傳的穩定性、一致性進行分子標記分析。

  航豇2號是利用之豇28-2種子為材料,搭載「神舟三號」飛船之後,經過地面4代選育出的一個結莢期長、耐高溫、豐產、維生素C含量高的新品種。在全國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高達3000多公斤,較對照增產20·5-45·1%,顯示出量好的高產性能。

  該品種為蔓生型,主、側枝同時結莢,單花序結莢數多,著莢力強,單株結莢數14~26條,莢長平均91·1cm,最長116cm,粗1·1cm,單莢重25~32g,嫩莢深綠色,耐老化,適於運輸和儲存,生育期長達160天左右,花序再生力強,可以3~5次出現結莢高峰期,經過田間抗性調查,該品種較對照之豇28-2抗病毒、抗銹病,耐高溫能力也明顯增強,經過食品質量檢測,該品種維生素C、蛋白質、粗纖維、鈣均較對照提高,特別是鈣含量提高14·3%,品種表現穩定、一致。

  航豇2號品種選育和檢測方法先進,其選育方法集航天技術、生物技術和農業育種技術於一體,具有技術上的先進性、提高了育種水平,加快了選育速度。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選題切合我國實際,措施得力,工作紮實,資料齊全,數據可靠,技術路線正確,所選育的航豇2號在航天技術選育的品種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議對遺傳的穩定性、一致性進行分子標記分析。

  航遺2號番茄品種是利用搭載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經過地面7代選育的番茄新品種為材料,2003年在全國5個區域中,進行種植培育試驗,平均畝產5622·4公斤,與對照的種子相比,增產幅度達到25左右。成熟期為105天,與對照的種子早20天,果實的番茄紅素含量高,耐貯運,常溫下一個月不腐爛,品種表現穩定、一致,適應性強、抗逆性較強。航遺2號選育方法先進,其選育方法集航天技術、生物技術和農業育種技術於一體,具有技術上的先進性,提高了育種水平,加快了選育速度。建議進一步做好抗病毒的鑑定,擴大種植面積,積極示範推廣。

  通過專家的大考,上述3個蔬菜新品種拿到了「準生證」,它們可以以合法的身份在祖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相關焦點

  • 圖文: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演繹航天育種神話
    :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演繹航天育種神話 2007年06月25日 01: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 [組圖]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讓記者大開眼界
    浙江在線天水6月22日訊 (記者 朱小燕) 今天下午,參加首屆全國網絡媒體隴上行的記者們來到甘肅天水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這裡建有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
  • 甘肅"西部航天育種基地" 選育成功18個蔬菜新品種
    隆冬時節,在甘肅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內,天水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甘肅省航天育種工程中心主任包文生,向記者如數家珍地介紹在這裡選育成功的「航天南瓜」、「航天番茄」等18個蔬菜新品種。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天水市農業局、天水綠鵬科技公司合作,在園區建成了「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
  • 他把航天育種的論文「寫」在大地上
    而最令他們感興趣的是圍繞在謝輝周圍,聽他用地道的農民話描繪大連航天育種基地的美好願景。所謂航天育種,就是利用太空失重、微重力、交變磁場、強輻射、高真空、超低溫等空間環境,對種子進行強幹預,從而獲得地球上所不能得到的基因誘變,實現品種的優化高產。大連市的航天育種開始於2005年,那是一次充滿希望的搭載。
  • 米脂藉助航天育種技術選育新谷種
    6月30日,記者從米脂縣產業扶貧暨米脂小米航天育種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日,通過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米脂縣選育谷種「米谷1號」「米谷2號」,完成了第一代試驗田播種,開啟地面選育階段。
  • 前沿 | 航天育種「上天入地」 助力「科技興蒙」
    隨著試驗船的順利返回,科研人員也將對內蒙古自治區範圍內徵集的9家單位26個品種74份育種實驗搭載材料開展空間輻射生物學研究、空間誘變和航天育種研究,以航天技術優勢助力「科技興蒙」,促進科研成果在內蒙古的落地轉化。
  • 中國航天育種卅三載學術成果在穗發布
    ,是我國航天育種事業33年發展歷程的系統性學術總結成果。為中國航天育種事業編藍皮書航天育種2020論壇由中高會現代農業與航天育種工作委員會、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林木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同主辦,得到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廣州市農業農村局指導和支持,神舟綠鵬農業公司承辦,旨在促進和推動航天育種的科學研究及其技術成果的產業應用推廣
  • 當竹藤花卉與航天育種研發相遇能發生什麼?
    航天搭載材料交接後,國際竹藤中心科研人員立即開展了各項育苗工作,目前進展順利,後續將開展突變株的篩選工作。今年以來,國際竹藤中心積極探索,開創性地在竹藤花卉領域開展航天誘變育種研究與試驗。8月19日,「竹藤花卉航天育種研發中心」 「中國花卉創新發展中心」在北京市延慶區中關村園藝產業創新中心掛牌成立 。國際竹藤中心主任、中國花卉協會會長江澤慧,北京市延慶區委書記穆鵬共同為「竹藤花卉航天育種研發中心」、「中國花卉創新發展中心」揭牌。
  • 中國航天育種發展報告發布 創新聯盟迎14個新成員
    論壇以「助力農業和環境生態建設」為主題,120多位航天育種及現代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參會,圍繞航天育種技術基礎研究以及在主糧作物、園藝作物、林草花卉和經濟作物新品種創製方面的技術成果和推廣應用開展學術交流。
  • 《走進中科院科考主題篇》 航空航天與航天攝影邀您來
    《走進中科院科考主題篇》航空航天與航天攝影邀您來
  • 一文帶你釐清航天育種和轉基因育種
    說到轉基因育種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提到航天育種,很多人可能就比較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把航天育種等同於轉基因育種,其實二者之間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今天就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何為轉基因育種,何為航天育種,以及二者間的區別。
  • 載人航天工程助力航天誘變育種 應用前景廣泛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瑞傑 王霄新華社蘭州8月30日電(張瑞傑、王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任務,利用神舟系列飛船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開展空間誘變實驗,推動航天誘變育種發展。
  • 中外院士航天英雄聚智 太空種子問道宇宙奧秘 航天育種2019論壇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航天育種聯盟」)成員單位代表等近200位航天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航天育種助力未來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此一主題,探討分享科研成果,為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 中國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航天育種是航天技術、生物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相結合的育種新途徑;利用太空飛行器搭載生物材料在宇宙高能粒子輻射、微重力等空間環境因素的複合作用下,空間誘變產生基因組水平上的變異,返回地面後經過至少4代地面選育,篩選出攜帶新性狀的新材料、新種質,最終培育出遺傳穩定、品質優良的新品系、新品種。
  • 「月季試管花」等航天育種新成果亮相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
    在「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福州站)上,這樣的月季試管花吸引了不少目光。該展覽於18日在福州開放,是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的系列科普活動之一。常見的月季品種植株比較高大,而經過航天育種的微型月季株高僅20至30釐米,適合家庭小盆栽。「相比地面育種,航天育種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提供更多優質的種質資源,讓我們有更多選擇。」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李亞平說。此次與太空微型月季同時展出的,還有航天育種的黃瓜、豆角、苦瓜等。
  •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大揭秘
    如今,在光谷北、與光谷一江之隔的地方,有一座國家級的航天產業基地,因火箭發射、宜業宜居等一次又一次的刷屏級事件走進大眾視野,這裡,就是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已經建設3年多了——2016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實施方案;2017年4月24日,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正式開建,這也是我國首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規劃面積68.8平方公裡,由武漢市人民政府聯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夏幸福基業有限公司共同打造。
  • 奔月種子已發芽 基因分析助力航天育種篩選
    2020年年末,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著陸,除了帶回了月球的土壤之外,還有一批帶到太空中進行航天育種的水稻種子。這批種子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回到地球後,經過幾天的培育,部分水稻種子已經發芽,科研人員正在準備進行下一步研究。
  • 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為發揮工程綜合效益,服務社會、惠及民生,自神舟一號飛船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工程歷次飛行試驗中,利用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飛行器的資源餘量,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經過多年的地面選育和科學研究,截至目前,共有超過200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國家及省部級評審。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 走進中國·銅川衛星網際網路測控基地
    陝西網訊 9月3日,「匯聚網絡力量 共築幸福銅川」探訪銅川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網絡主題宣傳採訪團走進中國·銅川衛星網際網路測控基地。「歡迎大家來到航天科普展廳參觀,在這裡我們能看到火箭、衛星等模型,還可以學到很多航天知識……」在中國·銅川衛星網際網路測控基地,陝西星邑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辦公室行政講解徐倩正在給來賓介紹銅川航天科技產業。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8月29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8月29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