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演繹航天育種神話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圖文: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演繹航天育種神話

2007年06月25日 01: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24日電(張曉濤) 6月22日下午,全國網絡媒體壟上行採訪團走訪了位於天水市的「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感受到了農業高新技術的發展。

  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天水市合作建立的專業從事航天育種的基地,是「兩院」與地方合作正式命名掛牌的我國西部唯一一家航天育種基地,位於甘肅省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該基地通過長期參與我國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搭載農作物育種領域研究,在太空誘變、分子生物學航天育種、制種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航天育種,也稱太空誘變育種,是利用返回式衛星、宇宙飛船等返回式太空飛行器,將作物種子、組織、器官或生命個體等種質材料搭載到宇宙空間,利用宇宙空間微重力、超真空、強輻射等特殊環境的誘變作用使生物基因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進行選育,培育新品種、新材料的作物育種新技術。其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創造出目前地面誘變育種方法難以獲得的罕見基因資源,培育出有突破性的優良品種。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航天育種研究的國家之一,在太空誘變育種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不論廣度和深度,品種與成果均位於國際先進水平。

  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在航天育種實踐中,配合中科院遺傳所總結的「一種空間誘變育種的方法」已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並以該專利技術為基礎,結合基地的具體情況,綜合運用太空誘變、分子生物學技術、日光溫室加代選育、雜優利用等技術進行集成創新,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的選育方法。育成的番茄,秧長成「樹」結出了20000多個果實,一根豇豆可以長達1米。航天育種這一農業高新技術將神話變成了現實 通過不斷探索實踐,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取得了一批成果。目前已擁有通過我國神舟飛船、返回式衛星搭載進行太空誘變的蔬菜、瓜果、花卉、種籽等航天農作物品種9大類306個品種2300多個株系。已有8個蔬菜品種通過了甘肅省科技廳組織的有石元春等3位院士參加的技術鑑定,其中航遺1號黃瓜、航椒2號、航豇2號3個品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5個品種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兩個品種獲后稷獎。其中,「航遺1號」黃瓜、「航遺2號」番茄品種已獲得了國家智慧財產權保護、甘肅省科技進步獎,「航椒2號」和「航豇2號」獲國家級品種獎,「航椒3號」辣椒品種獲天水市2006年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一項。航天辣椒新品種試驗示範項目被國家科委列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育成的8個航天蔬菜新品種通過國家食品質量檢測檢驗中心、國家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沒有發現對人體有影響的任何有害成份,且對人體有益的可溶性固型物、粗脂肪、鈣、鋅、硒等都有一定提高,特別是維生素C提高7.75-81.4%,產量比對照提高7.2%-31.3%。說明航天蔬菜新品種是優質、高產、多抗、廣適的農業新品種,極具推廣價值。


相關焦點

  • [組圖]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讓記者大開眼界
    浙江在線天水6月22日訊 (記者 朱小燕) 今天下午,參加首屆全國網絡媒體隴上行的記者們來到甘肅天水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這裡建有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
  • 走進西部航天育種基地
    (作者:孫宏金)  甘肅省天水市有一個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神舟飛船搭載的種子在這裡結出了累累果實。  在紅綠相間的辣椒地裡,一個一個數著擠在一起長達30公分左右的辣椒,每株下邊都有100多個,最多的一株結了130多個。  在豇豆架前,綠油油的葉片下,密密麻麻小拇指粗、1米長的豇豆展現在人們面前。
  • 甘肅"西部航天育種基地" 選育成功18個蔬菜新品種
    隆冬時節,在甘肅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內,天水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甘肅省航天育種工程中心主任包文生,向記者如數家珍地介紹在這裡選育成功的「航天南瓜」、「航天番茄」等18個蔬菜新品種。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天水市農業局、天水綠鵬科技公司合作,在園區建成了「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
  • 中國航天育種卅三載學術成果在穗發布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李靜、李宗澤、記者皮澤紅報導 11月10日,第三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高峰會議的重要分論壇之一——航天育種2020論壇在廣州高新區舉行。為中國航天育種事業編藍皮書航天育種2020論壇由中高會現代農業與航天育種工作委員會、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林木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同主辦,得到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廣州市農業農村局指導和支持,神舟綠鵬農業公司承辦,旨在促進和推動航天育種的科學研究及其技術成果的產業應用推廣
  • 他把航天育種的論文「寫」在大地上
    讓中國人的飯碗盛滿中國好糧在謝輝擔任大連市種子管理站站長期間,他經常往來於大連與海南之間。當時,位於海南的大連育種科研樓緊挨著中科院院士袁隆平的超級稻育種專家樓和基地,謝輝目睹了這位畢生獻身於中國育種事業的可敬老人辛勤工作的場景,這也時時鞭策他的行動。但是他的志向卻與袁隆平院士有所不同,他要讓更多的中國人飯碗盛滿美味的中國好糧。
  • 前沿 | 航天育種「上天入地」 助力「科技興蒙」
    戰略合作 搭建專用通道早在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生物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生物院)就選擇甜菜種子開展了航天育種研究,先後培育出了10餘份豐產、高糖型種質材料。2018年,生物院正式加入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航天育種創新產業聯盟,2019年,成為該聯盟在內蒙古區域的唯一戰略合作夥伴。
  • 中國航天育種發展報告發布 創新聯盟迎14個新成員
    光明網訊11月10日,第三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高峰會議的重要分論壇之一——航天育種2020論壇在廣州高新區舉行。 論壇上,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發布了《中國航天育種發展報告(1987-2020)》,該報告匯集專題科學研究學術報告和新品種選育及其推廣應用論述文章五十餘篇,是我國航天育種事業33年發展歷程的系統性學術總結成果。
  • 中國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8月29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是中國面向空間站運營和未來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全新研製的太空飛行器,於今年5月5日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入軌,5月8日順利返回地面。
  • 當竹藤花卉與航天育種研發相遇能發生什麼?
    航天搭載材料交接後,國際竹藤中心科研人員立即開展了各項育苗工作,目前進展順利,後續將開展突變株的篩選工作。今年以來,國際竹藤中心積極探索,開創性地在竹藤花卉領域開展航天誘變育種研究與試驗。8月19日,「竹藤花卉航天育種研發中心」 「中國花卉創新發展中心」在北京市延慶區中關村園藝產業創新中心掛牌成立 。國際竹藤中心主任、中國花卉協會會長江澤慧,北京市延慶區委書記穆鵬共同為「竹藤花卉航天育種研發中心」、「中國花卉創新發展中心」揭牌。
  • 米脂藉助航天育種技術選育新谷種
    6月30日,記者從米脂縣產業扶貧暨米脂小米航天育種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日,通過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米脂縣選育谷種「米谷1號」「米谷2號」,完成了第一代試驗田播種,開啟地面選育階段。
  • 「月季試管花」等航天育種新成果亮相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
    在「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福州站)上,這樣的月季試管花吸引了不少目光。該展覽於18日在福州開放,是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的系列科普活動之一。常見的月季品種植株比較高大,而經過航天育種的微型月季株高僅20至30釐米,適合家庭小盆栽。「相比地面育種,航天育種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提供更多優質的種質資源,讓我們有更多選擇。」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李亞平說。此次與太空微型月季同時展出的,還有航天育種的黃瓜、豆角、苦瓜等。
  • 一文帶你釐清航天育種和轉基因育種
    說到轉基因育種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提到航天育種,很多人可能就比較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把航天育種等同於轉基因育種,其實二者之間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今天就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何為轉基因育種,何為航天育種,以及二者間的區別。
  • 載人航天工程助力航天誘變育種 應用前景廣泛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瑞傑 王霄新華社蘭州8月30日電(張瑞傑、王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任務,利用神舟系列飛船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開展空間誘變實驗,推動航天誘變育種發展。
  • 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題: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作者 郭超凱 王霄搭載太空飛行器進行「太空旅行」後的作物種子,返回地球後會發生哪些神奇變化?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民眾關注。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8月29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為發揮工程綜合效益,服務社會、惠及民生,自神舟一號飛船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工程歷次飛行試驗中,利用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飛行器的資源餘量,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經過多年的地面選育和科學研究,截至目前,共有超過200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國家及省部級評審。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8月29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為發揮工程綜合效益,服務社會、惠及民生,自神舟一號飛船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工程歷次飛行試驗中,利用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飛行器的資源餘量,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經過多年的地面選育和科學研究,截至目前,共有超過200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國家及省部級評審。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 中外院士航天英雄聚智 太空種子問道宇宙奧秘 航天育種2019論壇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航天育種聯盟」)成員單位代表等近200位航天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航天育種助力未來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此一主題,探討分享科研成果,為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達2000億元以上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題: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作者 郭超凱 王霄搭載太空飛行器進行「太空旅行」後的作物種子,返回地球後會發生哪些神奇變化?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民眾關注。
  • 奔月種子已發芽 基因分析助力航天育種篩選
    2020年年末,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著陸,除了帶回了月球的土壤之外,還有一批帶到太空中進行航天育種的水稻種子。這批種子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回到地球後,經過幾天的培育,部分水稻種子已經發芽,科研人員正在準備進行下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