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2020-09-04 中國新聞網

8月29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8月29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題: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作者 郭超凱 王霄

搭載太空飛行器進行「太空旅行」後的作物種子,返回地球後會發生哪些神奇變化?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民眾關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為發揮工程綜合效益,服務社會、惠及民生,自神舟一號飛船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工程歷次飛行試驗中,利用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飛行器的資源餘量,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經過多年的地面選育和科學研究,截至目前,共有超過200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國家及省部級評審。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8月29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是中國面向空間站運營和未來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全新研製的太空飛行器,於今年5月5日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入軌,5月8日順利返回地面。會議期間,各方專家進行了熱烈研討,交流分享了航天育種經驗和成果。

在眾多新品種中,經過神舟三號飛船搭載選育的中天1號紫花苜蓿草種備受關注。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團隊首席專家楊紅善表示:「經過16年選育研究,中天1號紫花苜蓿草種已於2018年經全國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實踐證明,該草種質優穩定、豐產性狀突出。」

航天育種是航天技術、生物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相結合的育種新途徑;利用太空飛行器搭載生物材料在宇宙高能粒子輻射、微重力等空間環境因素的複合作用下,空間誘變產生基因組水平上的變異,返回地面後經過至少4代地面選育,篩選出攜帶新性狀的新材料、新種質,最終培育出遺傳穩定、品質優良的新品系、新品種。多年來,航天育種在中國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建設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培育的小麥、水稻、玉米、南瓜、大豆、棉花和番茄、辣椒等園藝作物新品種累計種植推廣面積超過240萬公頃,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成為快速培育作物優良品種的有效途徑之一。

專家表示,經過多年的實踐驗證,無論是基因組水平,還是表觀遺傳學水平,航天育種創造出了自然界中罕見或從未出現過的新變異、新性狀,豐富了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產生了大量有益的新突變,創製出諸多攜帶有優異性狀的遺傳資源,對一些重要農藝性狀具有突破性影響。

世界各國航天育種由來已久

事實上,航天育種空間誘變,屬於物理誘變中的輻射誘變,而物理輻射誘變育種的歷史甚為悠久,自1928年已有近百年。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截至目前,超過3000種作物新品種(在70餘個國家,涵蓋240種作物)已受到官方批准並進行商業化生產應用。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蘇聯、加拿大、日本、芬蘭、澳大利亞和巴西等國家就陸續開展了空間生物學研究和航天育種實踐。例如,美國「巨棉1號」抗蟲棉就是經太空輻射變異獲得的一個抗蟲棉超高產新品種,蘇聯搭載的棉花和樅樹早已在哈薩克斯坦大面積種植。

中國的航天育種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最初搭載種子的目的是為了探測太空環境對植物遺傳的影響。研究表明,這些上天的種子發生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變異:經歷空間環境的蘿蔔種子幼苗茁壯,搭載上天的大蒜種子長出的蒜頭竟重達150克。於是,中國航天育種的研究也逐漸步入正軌,航天育種學科得以不斷發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立項實施以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相繼策劃實施了一系列航天育種實驗項目。自1999年神舟一號飛行任務開始至今,利用載人航天的獨特優勢以及載人飛行器的資源餘量,組織開展了累計百餘種、5000多份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除了農作物、林木育種領域,還搭載了空間生物類實驗載荷,開展高等植物空間環境生長發育等空間生物學研究。

2011年,神舟八號飛行任務組織開展「番茄試管苗空間開花結實」實驗,共搭載8株番茄蓓蕾,實現了空間環境下植物開花結果,驗證了高等植物在空間環境下的開花結實的可行性。2016年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搭載開展了高等植物培養實驗,這是中國首次進行的「從種子到種子」空間植物全生命周期培養實驗,在太空環境下首次獲得擬南芥開花基因啟動子控制的綠色螢光蛋白實時圖像,為未來建立以植物為基礎的空間生命生態系統提供了有益借鑑。

航天育種成果惠及百姓生活

經過30多年的研究和應用,航天育種的成果已經悄然融入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項技術不僅推動了農作物的改良,還將被應用在食品加工、酒類釀造、生物製藥、石油開採等諸多方向,產生突出的經濟效益。

中國的牧草航天育種尚處於初始階段,主要集中於苜蓿品種的選育研究,未來尚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已經成功培育出的「中天1號紫花苜蓿」、「農菁14號紫花苜蓿」等國家級、省部級牧草品種,推進了草類植物太空育種研究發展,已在全國推廣種植25萬畝以上。「中天1號紫花苜蓿」物種優質、豐產性狀突出,乾草國家區域試驗每畝最高達1789.9公斤,粗蛋白質含量平均為20.8%,達到了中國苜蓿乾草捆分級國家一級標準,有效解決了國內優質高產品種少、國外引進品種退化快等問題。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計劃安排,中國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前後建造完成並投入在軌運營,未來,航天員將長期在軌駐留開展科學實驗研究和技術試驗。空間站作為國家級太空實驗室,能為更多領域的科學家開展空間科學研究提供更多更好的實驗條件和機會,包括航天育種在內的各類研究成果必將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生活。(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原標題: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8月29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題: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作者 郭超凱 王霄搭載太空飛行器進行「太空旅行」後的作物種子,返回地球後會發生哪些神奇變化?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民眾關注。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8月29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為發揮工程綜合效益,服務社會、惠及民生,自神舟一號飛船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工程歷次飛行試驗中,利用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飛行器的資源餘量,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經過多年的地面選育和科學研究,截至目前,共有超過200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國家及省部級評審。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達2000億元以上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題: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作者 郭超凱 王霄搭載太空飛行器進行「太空旅行」後的作物種子,返回地球後會發生哪些神奇變化?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民眾關注。
  • 中國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8月29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是中國面向空間站運營和未來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全新研製的太空飛行器,於今年5月5日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入軌,5月8日順利返回地面。
  • 載人航天工程助力航天誘變育種 應用前景廣泛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瑞傑 王霄新華社蘭州8月30日電(張瑞傑、王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任務,利用神舟系列飛船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開展空間誘變實驗,推動航天誘變育種發展。
  • 瞭望 | 載人航天:只有頭部玩家才有資格玩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說,這個領域,代表了一個國家在科技和經濟領域的實力環顧世界,提出過載人航天計劃的國家不少,但幾十年來,真正能夠實現獨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只有三個。如果說,載人航天是塔尖上的事業,那自主創新就是支撐中國航天人勇敢攀登的天梯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20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尚前名10月1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結束。
  • 前沿 | 航天育種「上天入地」 助力「科技興蒙」
    2020年5月5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送入太空;在軌飛行2天19小時後,5月8為充分發揮工程任務效益,此次試驗在驗證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眾多關鍵技術的同時,還進行了新技術、新產品在軌驗證和實驗搭載。隨著試驗船的順利返回,科研人員也將對內蒙古自治區範圍內徵集的9家單位26個品種74份育種實驗搭載材料開展空間輻射生物學研究、空間誘變和航天育種研究,以航天技術優勢助力「科技興蒙」,促進科研成果在內蒙古的落地轉化。
  • 航天科技助力千億雲茶產業發展:載人飛船搭載普洱茶進入太空
    會上,雲南省科學技術廳、雲南農業大學、雲南省太空生物科技發展促進會、雲南中茶茶業有限公司籤署四方協議,將對航天誘變技術農業作物育種研究樣本立項進行專題研究,並最終形成專業性研究報告聯合對外發布。交流會期間,舉行了中國航天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物品中茶七十周年紀念普洱茶交接儀式,並頒發公證書。據介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至今,一貫高度重視服務國計民生、提升綜合效益,在每次進行發射任務時,都會搭載地方特色農作物,利用特殊的環境進行航天育種。
  • 中外院士航天英雄聚智 太空種子問道宇宙奧秘 航天育種2019論壇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航天育種聯盟」)成員單位代表等近200位航天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航天育種助力未來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此一主題,探討分享科研成果,為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 圖文: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演繹航天育種神話
    「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感受到了農業高新技術的發展。  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天水市合作建立的專業從事航天育種的基地,是「兩院」與地方合作正式命名掛牌的我國西部唯一一家航天育種基地,位於甘肅省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該基地通過長期參與我國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搭載農作物育種領域研究,在太空誘變、分子生物學航天育種、制種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48小時內,兩聲巨響,中國航天接連傳出好消息,世界目光轉向東方
    央視新聞指出,此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在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也標誌著後續中國可以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廉價的往返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航天除了探索往返技術與方式以外,還為中國育種經濟帶來不小的收益
  • 櫻花從太空育種歸來,在廣州「安家」
    大洋網訊 「天問一號」上天,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華民族對航天的探索從未停止。如今,跟隨長徵五號歸來的「航天」櫻花種子也將在廣州落地生根。8月7日上午,在保利世貿中心舉行的「中國櫻花太空育種」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這批「航天歸來」的櫻花種子終於在廣州找到了「家」,將在廣州市從化區擇地進行培育。
  • 上過太空的植物更受歡迎,它們基因突變,年創收2000億元
    眾所周知,宇宙環境十分惡劣,不僅存在極低的氣溫,還存在各種各樣的輻射,即使太空人穿上太空衣待在飛船裡,也多少會受到太空輻射的影響。當然太空輻射也並非只有害處,上個世紀就有科學家發現太空輻射的作用原理,提出了利用太空輻射來引誘植物基因變異的想法。這種想法最終實現了,於是出現了航天育種。
  • 航天放飛中國夢,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航天生物產業取得輝煌成果
    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持續增長的慢性病患病群體,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中國健康產業相關法規政策密集出臺,「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
  • 他把航天育種的論文「寫」在大地上
    2004年被評為大連市十佳科技風雲人物;2007年被評為大連十大年度經濟人物。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級星火計劃帶頭人;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瀋陽農業大學、大連民族大學兼職教授。所謂航天育種,就是利用太空失重、微重力、交變磁場、強輻射、高真空、超低溫等空間環境,對種子進行強幹預,從而獲得地球上所不能得到的基因誘變,實現品種的優化高產。大連市的航天育種開始於2005年,那是一次充滿希望的搭載。記者在大連市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看到了一份公證書,是由大連海事大學原校長王祖溫提出申請,由北京市公證處出具的。
  • 太空育種 | 雪川開啟馬鈴薯育種新篇章
    2020年5月29日,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開艙及搭載物交接儀式在北京航天城舉行5月15日,試驗船返回艙回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本次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是載人航天工程歷次任務中搭載物種類最多、重量最大的一次。
  • 太空育種櫻花歸來,將「安家」廣州從化
    8月7日上午,在「中國櫻花太空育種」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跟隨長徵五號歸來的「廣州櫻」等4個櫻花新優品種也將在廣州落地生根,並將在廣州市從化區擇地進行培育。 十餘年前,廣州天適集團籌劃櫻花太空育種,而今,在政府各部門領導的幫助下,終於得以 實現。
  • 載人航天:中國太空人整裝待發
    1999年11月20日,多年來秘而不宣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在熊熊烈焰中發射升空。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飛船又開始了新的太空之旅。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無人試驗飛船發射成功。世界各地媒體都在傳播這樣的新聞:「中國無人飛船發射成功!」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舉世矚目,更成了老百姓的熱門話題。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目前,工程已完成了第一步任務和第二步任務第一階段的七次飛行任務,正在集中力量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為實施第三步戰略任務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