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太空的植物更受歡迎,它們基因突變,年創收2000億元

2020-09-12 奇點使者

眾所周知,宇宙環境十分惡劣,不僅存在極低的氣溫,還存在各種各樣的輻射,即使太空人穿上太空衣待在飛船裡,也多少會受到太空輻射的影響。當然太空輻射也並非只有害處,上個世紀就有科學家發現太空輻射的作用原理,提出了利用太空輻射來引誘植物基因變異的想法。這種想法最終實現了,於是出現了航天育種。



根據報導,國內的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甘肅蘭州舉行,會議上一種名為「中天一號」的紫花苜蓿種子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根據介紹,這種植物種子已經經過了科研人員長達16年的選育,如今已經通過了全國草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而且試驗結果證明它長出來的苜蓿草質量優、形狀突出。



該消息再次引起了公眾對航天育種的關注,許多人想知道航天育種的原理是什麼?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什麼是航天育種?

航天育種,也被稱為「航天育種」,它指的是把植物的種子或者試管種苗,通過高空氣球或者返回式衛星的方法送上太空,接受太空的「洗禮」。所謂的「太空洗禮」,指的是育種樣品經過太空環境的作用後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科學研究發現,太空環境十分複雜,其中存在著高能離子輻射、強磁場、高真空等條件,會導致植物樣品或種子發生基因突變。



而基因突變是隨機的,無法朝著人類所希望的方向變化,因此去了太空一圈回來的植物樣品還需要經過一系列選育過程,才能投入商業種植,這就是航天育種的原理。航天育種依賴的是獨特的太空環境,這種環境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實驗室都模擬不了的。航天育種會使植物樣品擁有高產、早熟、較強的抗病能力等性狀,但同時也會導致成本高、育種周期長等問題。

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航天育種

雖然中國的航天發展比美國、蘇聯要晚一些,但是我國的航天育種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第一批被送上太空的種子並不被寄予厚望,那時候的科研人員只希望能在去過太空的種子中發現太空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回到地球上的種子經過種植後確實表現出了與普通種子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有的蘿蔔種子能生長出更加茁壯的幼苗,大蒜種子能長出150克重的大蒜。



之後我國繼續開展一系列的航天育種實驗,尤其是從1999年神舟一號開始,幾乎每一次飛行都會進行航天育種的實驗。如今20年過去了,我國累計完成了超過5000份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大量上過太空的種子返回地球後經過選育和研究,最終出現了超過200種植物已通過了國家部門和省級部門的審定。

航天育種如今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

相信不少朋友小時候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就閱讀過關於太空育種的課文,從中我們了解到發生基因突變的農作物會變得異常。經過將近40年的發展,我國的航天育種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根據相關統計顯示,目前航天育種已經在超過240萬公頃土地上展開,促進糧食增產約13億公斤,換算成直接經濟價值已經超過了2000億元。



這些數字就是我國航天育種發展的直接體現,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能在一些超市中看到太空椒、太空番茄等食物的售賣,這說明航天育種的一些成果不僅經過了國家和省級的評審,還投入到了商業種植中。當然目前市面上所能看到的航天育種產品還是比較少,這可能與成本高、培育周期長、技術要求高等原因有關。



相信不少朋友還是想要嘗試航天育種的產品,希望航天育種能夠給普通百姓帶來更多實惠。

資料來源

環球網 9月3日 《被搭載「上天」的作物種子,發揮了什麼作用》

相關焦點

  • 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原標題: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8月29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題: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作者 郭超凱 王霄搭載太空飛行器進行「太空旅行」後的作物種子,返回地球後會發生哪些神奇變化?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民眾關注。
  • 種子在太空會發生基因突變,人類卻沒事,難道我們適應太空生活?
    我們要明確一點並非是所有上個太空的種子最後都能發生基因突變,也並非所有發生基因突變的種子,最後結出的果實都是又大又甜的,只能說一切都是隨機的。最終得到人類需要的性狀概率也是很小的,並不能說上過太空的種子就能結大果實。太空中的環境比較特殊,任何生物沒有特殊保護都很難在太空中生存下去。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題: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作者 郭超凱 王霄搭載太空飛行器進行「太空旅行」後的作物種子,返回地球後會發生哪些神奇變化?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民眾關注。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8月29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達2000億元以上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題: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作者 郭超凱 王霄搭載太空飛行器進行「太空旅行」後的作物種子,返回地球後會發生哪些神奇變化?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民眾關注。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為發揮工程綜合效益,服務社會、惠及民生,自神舟一號飛船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工程歷次飛行試驗中,利用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飛行器的資源餘量,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經過多年的地面選育和科學研究,截至目前,共有超過200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國家及省部級評審。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 上了趟太空,8.7%的基因發生永久突變?
    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們對兄弟倆的多項生理指標進行了測試,希望了解長時間太空飛行究竟會對人產生怎樣的影響。上周五,NASA這項聞名已久的「太空雙生子」實驗終於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結果[1]。隨之而來的還有新一輪的標題黨:「新發現!NASA太空人太空待340天,DNA發生永久突變」。
  • 種子送上太空,為什麼會發生變化?未來會有太空豬肉嗎?
    1946年7月30日,玉米種子也上了天,而且成功回收,接著是黑麥和棉花的種子。有很多太空飛行器攜帶活的植物上天,不過植物通常都死掉了。1971年,阿波羅14號宇宙飛船(Apollo 14)甚至帶著500粒樹的種子,繞著月球飛了24圈,又把它們帶回來種在了地球上,不過這些長大的樹並沒有發現有什麼不同。
  • 太空旅行造成基因突變?不會的! 美國宇航局發現太空人與他的雙胞胎...
    多少年來,人類一直生活在地球,和諸多動植物一樣,在這個蔚藍星球上完成生長和進化。隨著人類向太空進發,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和在太空中生長的變異植物那樣,如果人類也長時間在太空停留,我們的身體會不會發生變化?
  • 基因突變後,植物也吃肉;紀念「哈勃望遠鏡之母」的望遠鏡 2025 年...
    羅曼太空望遠鏡(Nancy Grace Roman Space Telescope),發射日期暫定在 2025 年 10 月。基因突變後,植物也吃肉近日,德國研究人員對三種肉食性植物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的基因組進行測序,與另外九種植物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其中包括一種肉食性豬籠草植物、非食肉性甜根菜和木瓜屬植物。
  • 上過太空的種子就能長出大果實?為什麼基因總往好的方向突變?
    但其實了解育種的朋友都知道,太空椒不過是名頭而已,而隱藏在背後的辛酸也只有育種工程師才會知道,因為雖然名叫太空椒,卻不是青椒種子上過太空就會變得高產!因此說太空育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隨著現代育種技術的發展,太空育種不再是我們首選的育種方式,反而會因為其他更高效技術的發展,僅僅是作為一個育種選項而已!還有哪些優秀的育種方式?
  • 中國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多年來,航天育種在中國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建設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培育的小麥、水稻、玉米、南瓜、大豆、棉花和番茄、辣椒等園藝作物新品種累計種植推廣面積超過240萬公頃,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成為快速培育作物優良品種的有效途徑之一。
  • 為什麼把種子送上太空再下來種,種出來的東西比較大?
    在數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倖存者偏差」,意思是指如果我們只看到經過篩選後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將會忽略掉被篩選的關鍵信息。把種子送上太空再去種,種出來的植物果實都非常大,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正是因為如此,在地球上,生物發生基因突變的概率較低,大約只有20萬分之一,並且不可預見;但在太空上,生物發生基因突變的概率非常高,一般是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一,但有利的基因變異僅僅是千分之一到萬分之一的概率。而這相對於地球環境而言,突變的概率已經非常高。
  • 為什麼把種子送上太空再下來種,種出來的東西比較大?
    在數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倖存者偏差」,意思是指如果我們只看到經過篩選後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將會忽略掉被篩選的關鍵信息。把種子送上太空再去種,種出來的植物果實都非常大,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太空果實的培育雖然媒體經常報導太空果實是搭載太空飛行器,經歷太空環境之後再返回到地球表面的種子。
  • 上過太空的大紅袍你了解嗎?
    12月19日下午15:00(明天),老武將在直播間帶大家去尋訪,上過太空的大紅袍2011年11月1至17日,搭載「神舟八號」飛船「遨遊太空這可是首批太空育種的大紅袍。它利用衛星、高空氣球或載人飛船將作物種子、微生物菌種等樣品搭載至太空,利用空間微重力、高真空、高潔淨、大溫差、弱磁場和高能粒子輻射等在地球無法模擬的太空條件,對生物材料進行誘變,促使物種遺傳基因發生突變,再返回地面選育新種質,培育新品種。
  • 在太空時間並不比地球上過得快
    6月20日上午,神十航天員王亞平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太空授課,勾起了不少人對於神秘太空的求知慾。對於一些網友提出的太空疑問,專家給出了參考答案。我國太空種子已有100多種問:植物種子怎麼搭乘「神舟」飛船遨遊太空?它們有什麼特點?
  • 兩名太空人在太空生活1年後,被發現其基因永久突變,無法修復!
    首先,就是他的體重變輕了不少,而且網膜也變得很厚,不過這些現象在他重新開始地球生活後大概幾個月的時間便都恢復如初了,不過,他身體內的基因卻發生了突變,並且這些突變的基因並沒有任何辦法得以修復。那麼,這些基因突變又是如何引起的呢?
  • 基因突變與腫瘤:講述它們的前世今生
    中國人群數據顯示,BRCA1 基因突變攜帶者乳腺癌發生風險在 79 歲前為 37.9%,BRCA2 基因突變攜帶者為 36.5%。PARP 是 DNA 單鏈斷裂進行有效修復必需的物質。當 PARP 抑制劑與 DNA 相關的 PARP 活性位點結合,抑制其酶活性,同時將其捕獲在 DNA 上,從而阻滯修復。
  • 什麼是太空植物?能夠培育出太空植物,為何培育不出太空動物呢?
    簡單來講,太空植物就是起源於太空種子,而所謂的太空種子就是去太空旅遊了一圈的普通植物種子,那麼為什麼去太空旅遊一趟,回來後就截然不同了呢?我們今時今日所見到的所有植物都不是生來便如此的,它們都是通過經歷漫長的演化過程才成就了現在的模樣,那麼它們是如何演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