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6月20日上午,神十航天員王亞平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太空授課,勾起了不少人對於神秘太空的求知慾。對於一些網友提出的太空疑問,專家給出了參考答案。
我國太空種子已有100多種
問:植物種子怎麼搭乘「神舟」飛船遨遊太空?它們有什麼特點?
答:「航天育種」也叫「空間誘變育種」,是將植物種子搭載於返回式太空飛行器內,利用空間磁場、失重、輻射等環境因素,使種子基因突變,在返回地面後,通過精心培育從中挖掘優良豐產的新品種,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我國的「太空種子」已有100多種。
這次在神十上也搭載了三四種種子,搭載種子時用的是一個專業的航天郵包。
太空種子產量會稍稍有所提高,抗病蟲害的效果要比普通種子強一些。不過,並非進入太空的每粒種子都會發生基因誘變,有益的基因誘變更是僅有千分之三左右。種子返回地面後,須經過專業育種人員至少3到5年的篩選、淘汰等過程,選出有前景的產品,最後還須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才能被稱為「太空種子」進行推廣應用。
航天員回地球不用倒時差
問:王亞平老師的手錶在太空中走得準嗎?航天表與普通手錶有什麼區別?
答:如果不「上天」,航天表與普通手錶區別基本不大,都是用來計時的。其實「上天」也是用來計時,只不過在那種環境下航天表防震、耐振動、耐負壓性能、耐正負溫差等要大大超過一般的手錶。航天員在太空生活參考的是北京時間,錶盤標有「上午」和「下午」,他們回地球不用倒時差。
航天員24小時可看16次日出
問:「天上一天,地上十年」的說法有道理嗎?
答:航天員在太空中度過的時間和在地球上沒有差別。只有當飛行器速度接近光速時,時間、空間、質量等才會發生變化。現在的太空飛行器遠達不到那樣的速度。
如果說感受的時間不同,可能是指在太空上白天和黑夜的周期跟地球不一樣。神十繞地球一周的軌道周期大約是90分鐘,所以在24小時之內,航天員可以看到16次日出日落。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上一天,地上十年」。這就好像你坐飛機去美國,會有時差,但並非你比別人多過了一天時間。
尿不溼技術來源於航天
問:發展航天,對老百姓的生活有什麼用?
答:華人科學家唐鑫源在上世紀80年代完成了對太空服的改進,利用高分子吸收體發明了能吸水1400毫升的紙尿片,為航天員解決了尿到航天服裡這個難言之隱。而這項技術後來轉為民用,成本大大降低,走進了千家萬戶,變成了人們熟悉的「尿不溼」。類似的還有:航天服內膽「落地」成了氣墊鞋,脫水蔬菜成就了方便麵,航天領域紅外線天文觀測技術的「紅外線溫度計」,為抗非典立下了汗馬功勞。(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著名航空航天專家 焦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