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吹牛段子:某人說他承接了一個項目,要在珠穆朗瑪峰上安電梯,太厲害了。不過,與下面我們要說的太空電梯相比,他那個是小兒科了。太空電梯,顧名思義就是連接地面和太空非常高的電梯,乘坐這個電梯,&34;的一聲可到達太空,比坐宇宙飛船成本更低,更安全。
最早提出太空電梯設想的是宇宙航行之父,俄羅斯著名航空航天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你可能不熟悉這個人,但你一定知道他的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留在搖籃裡。齊奧爾科夫斯基從小是個聾人,從來沒有上過學,所有的知識也都是自學的,後來他成為數學和物理老師,在課餘時間,他研究了很多物理課題,火箭設計領域著名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他首先提出利用反推作用力製造火箭,並算出了第一宇宙速度,設計了噴氣式火箭的模型。他在1895年去參觀法國艾菲爾鐵塔時,產生了宇宙電梯的概念。
太空電梯怎麼造?是不是在地球表面建一個高聳入雲、直達太空的高塔再安上電梯,這豈不是太費勁了?非也,其實不用這麼麻煩。先從地球同步軌道說起,赤道的上空有一個同步軌道,衛星發射到這裡後可跟著地球同步運動,從地面看來它靜止不動,為什麼會靜止不動?是因為地球有吸引力,以及地球自轉時將物體甩出去的離心力,當衛星飛到地球上空某一高度時,既受到引力把它拉回地面,又受到離心力把它甩向太空,當這兩個力相等的時候,衛星既飛不出去也不掉落到地面,這就是地球同步軌道,距離地面3.6萬公裡。
同理,假如把一根足夠長的繩子從地面伸向太空,當它高度低於在同步軌道時,繩子受到地球引力會落回地面,如果繼續向上伸,超過同步軌道高度後,受離心力的作用會把它往上拉,當引力和離心力相等時,這根繩子就會穩穩噹噹地筆直向上立著不倒且不用支撐,因為有兩個力分別在兩頭緊緊地拉住了它,此時,我們就可以依靠這根繩子安裝太空電梯了,由此可見,太空電梯的原理並不複雜。
現在來說它結構,太空電梯只能建在地球赤道上,因為只有在赤道上它的離心力和引力方向才完全相反。假如我們在赤道上立了一個太空電梯,它的高度必須高過同步軌道,因為只有高過同步軌道,引力和離心力才達到平衡。電梯可以在同步軌道即3.6萬公裡處設一個站點,在這裡可以體驗失重的感覺,還要在地面上建一個基座將其固定起來,同時,要在電梯的上端加一塊配重。
為什麼要加配重?是因為要減少電梯的高度。回到剛才那根繩子的問題,根據計算,要使引力和離心力達到平衡狀態,這根繩子必須筆直向上伸10萬公裡,而我們的電梯沒必要建10萬公裡這麼高,所以要在繩索(電梯)上端加一個大鐵塊,根據離心力公式,上端質量增加後,相應地縮短其長度也可達到平衡狀態。
太空電梯如何供電呢?要實現數萬公裡的遠程輸電,可採取無線傳輸的方式,其實它消耗的電量並不是很大,開始啟動的時候用電,到達一定速度後就可以利用動能轉化成勢能,如果超過了同步軌道,利用離心力把電梯拉上去,預計時速能達到200公裡每小時,即便是這個速度,要從底層升到10萬公裡也需要500小時,到達這個高度後,可幹的事情就多了,不僅僅限於觀光旅遊。
為什麼太空電梯到現在還沒造出來?是因為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它對材料的抗拉伸強度要求非常高,剛才說了,高於同步軌道部分它受到離心力向上拉,低於同步軌道部分又受到引力向下拉,如果強度不夠電梯就會被拉斷,一半飛向太空,一半砸回地面,如果用鋼作為材料,鋼的抗拉伸強度僅為所需值的千分之一,遠遠達不到要求。
太空電梯建設卡在材料上了,理想材料是質量輕,抗拉伸能力強,人們研究了近一個世紀,直到1991年,日本物理學家發現了碳納米管,這種材料被稱為&34;,它的特點是重量輕,只有鋼的六分之一,用它製造太空電梯,抗拉伸強度可達到300GP,為所需值的4倍多,是非常理想的材料,如果用這種材料做成一根繩子伸向太空,掛上轎廂就成太空電梯了。
但是,碳納米管還處於實驗階段,長度只能做得很短,目前清華大學的最新科研成果、世界第一長度的碳納米管長度也僅僅有半米長,要做成幾萬公裡長的太空電梯現在還不現實,儘管如此,經過科學家們的努力,終會有突破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