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試驗是太空電梯項目的先驅——衛星 可以運送一定的負載到太空站。太空站距離地面超過35000千米,但在太空站中 執行發射任務的費用僅為在 地球上執行發射任務的 費用的幾分之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機械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只要是稍高一點的樓層都會安裝電梯,電梯在城市中隨處可見,節省了我們上下樓梯的時間和體力。
隨著人們對太空探索需求的加大,我們經常使用運載火箭。不過,運載火箭的花銷巨大,費時費力。如果在太空建造一個電梯,就會方便得多了,而且太空電梯不僅可以運輸貨物,說不定還可以帶人類去太空觀光。
實際上,早在19世紀末期,前蘇聯的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提出了這個想法。後來,俄羅斯和美國也都對太空電梯進行了探索和研究。現在,日本的科學家們正式開始進行太空電梯的試驗,並計劃到2050年,實現太空電梯這一暢想。
如何建造太空電梯?
太空電梯由五部分組成:基座、纜繩、電梯艙、空間站和平衡錘。
太空電梯的建造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它結合了萬有引力和圓周運動。我們小時候大概都幹過這樣的事,用繩子拴著一個重物(可能是石頭或者沙袋),拉著繩子轉,如果速度足夠快的話,重物就不會掉下來。
建造太空電梯時,纜繩的一端連接地球赤道上的基座,有固定式(固定在地表上)和漂移式(海上大型平臺或平流層中的飛行平臺)兩種選擇。繩子的另一端是位於地球靜止軌道的空間站。在地球靜止軌道上,空間站的角速度和地球自轉的角速度相等(與地球同步),即空間站相對地球靜止;衛星所受的向心力等於地球對它的吸引力,空間站既不飛離地球,也不落回地球上,纜繩就被固定下來了。
地球靜止軌道的高度是固定的,為赤道上空約3.6萬千米。實際上,為了保證整條纜繩加太空站的穩定,整個體系的重心要放在地球靜止軌道上,但纜繩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我們要加一個重物,放在整個體系的後方,即它的位置高於空間站(地球靜止軌道高度),這個重物被稱為平衡錘。
雖然建造太空電梯的設想已出現了近百年,它的原理也很簡單,但是卻一直沒有真的實現,建造的關鍵就在纜線身上。
建造的難題
建造長達數萬千米的太空電梯纜線所用的材料必須非常輕盈、非常結實,材料成本也很便宜才行。人類技術發展至今日,能達到如此標準的材料屈指可數,最有希望的材料是碳納米管。按照現在的技術,我們可能需要700萬千克的碳納米管來製造電梯纜線。
然而還是有兩個問題:一是現在的技術無法製造出那麼多的碳納米管電纜;二是材料還不夠輕。而且,纜線材料還需要面對宇宙輻射、大氣腐蝕、太空垃圾等,這些都是在建造太空電梯時需要解決的問題。
另外,研究人員還需解決電梯升降的動力問題。我們無法用電提供升降艙所需的能量,因為長度的關係,整個導線電阻巨大。對此,有人提出了用雷射發射助推的方法。在升降艙的底部安裝太陽能板,然後在地面上用雷射照射它,用雷射提供能量,但是電梯升的越高,抵達的光線就越少。與此同時,太陽的光線會隨著高度增加越來越強,所以,在升降艙添加一些朝上的太陽能板會更有優勢。
微型電梯探路
2007年,日本設立了「太空電梯協會」,同時展開對太空電梯的研究。按照他們的設計,太空電梯的纜線長度約9.6萬千米。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的四分之一。為了達到最終的目標,研究人員開始進行階段性的試驗。
2018年9月22日,隨著一聲巨響,H-IIB型運載火箭(日本大型運載火箭)從地面升空,開始了為期5天的國際空間站之旅。該火箭攜帶了兩顆邊長為10釐米的小型立方體衛星,兩顆衛星間通過一根10米長的鋼纜連接。在纜繩上,研究人員將嘗試利用電機驅動一個模擬電梯升降艙的盒子,使其在纜繩上來回移動。
當微型電梯在兩顆衛星之間移動時,會向科學家提供有關鋼纜受力的重要信息。該試驗還將揭示電梯與鋼纜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樣科學家們就可以設計出更好的可乘坐電梯。通過藍牙,微型電梯會不斷向其中一顆衛星發送它的位置和電纜狀況的數據,衛星再將這些數據傳輸給地球上的科學家。
太空物流線
如果有一天太空電梯成為現實,它將是一種比火箭便宜得多的太空運輸工具。目前運載火箭總重的90%是燃料,5%是船體,最後的5%才是太空人、衛星和其他有效的載荷。與消耗的大量燃料相比,有效的載荷太少了,火箭的效率太低。目前的行情是:每運送1千克載荷進入太空就要花費2萬美元。太空電梯就不同了,升降艙可以在下降時回收上升過程所積累的能量(勢能),而且可以藉助太陽能提供動力。因此,它的效率遠比火箭高。
現在我們在發射飛船時,火箭需要提供動力,好讓飛船獲得擺脫地球引力的速度。由於太空電梯是同步繞地球轉動的,因此只要將飛船運送到空間站,輕輕放出,飛船就會獲得擺脫地球引力的速度。太空電梯一旦建成,將有效解決火箭發射成本高的問題。
另外,據日本的研究人員介紹,他們計劃設計的電梯艙可以在7.5天內以200千米/小時的速度將30名乘客運送到距地球3.5萬千米的空間站。而且由於太空電梯的成本較低,普通人也可以到空間站,觀看太空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