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中的太空電梯真的建不了嗎?肌腱和脊椎生物學能否解決

2021-01-08 我是燕子呀燕子

太空電梯向來是科幻作品的一個慣用橋段。但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位數學家和一位機械工程師指出,如果建造者能夠從生物身上取經,細緻評估相關風險同時製造一批自主維修機器人,在不久的將來建造一部太空電梯並非不可能。

太空電梯藝術概念圖

在科幻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太空電梯。實際上,美國宇航局和其它航天機構也一直在探討打造太空電梯的可行性。工程師普通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想法,但當前的材料無法承受建造過程中的巨大應力和壓力。不過,總有不信邪的人存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學家丹·普佩斯庫和機械工程師肖恩·孫便指出,只要建造者能夠從生物身上取經,細緻評估相關風險同時製造一批自主維修機器人,我們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建造一部太空電梯。

藝術概念圖,建在低地球軌道的太空電梯

研究過程中,普佩斯庫和肖恩對太空電梯工程進行建模。他們的模型是基於生物學結構(例如韌帶和肌腱)的最大應力與最大拉伸強度比率的計算結果。這個比值遠高於工程中使用的應力-強度比。在工程建造過程中,建築材料吸收應力的能力至少要達到應力破壞力的兩倍。研究論文刊登在預印本平臺arXiv,等待同行評議。

普佩斯庫和肖恩指出,這樣的應力-強度比對普通的土木工程項目已經足夠,但巨型結構的要求太過嚴格,這樣的比率無法有效控制失效概率。太空電梯規模龐大,不亞於人類建造的任何巨型結構。

太空電梯藝術概念圖

太空電梯能夠將人員和貨物快速運到地球大氣層之外,某些太空電梯設計並不使用火箭。這一設想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895年率先提出。在此之後,天空電梯的設計不斷精煉,但基本要素並未發生改變。太空電梯採用一根固體在地球上的纜繩,通常是赤道地區,纜繩向上延伸直至地球靜止軌道,距地面大約35786公裡。

纜繩的頂端是一個配重。引力和外向離心力之間的對抗讓纜繩處於緊繃狀態,上面的吊艙或者貨艙可沿著纜繩上下移動。建造太空電梯的主要挑戰在於,超長的纜繩面臨巨大應力,當前的任何材料都無法承受。

太空電梯能夠將人員和貨物快速運到地球大氣層之外

過去幾十年,一些大型設計比賽和提案接二連三登場,都希望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設計取得成功。2014年,谷歌研發團隊GoogleX曾將目光投向太空電梯,但當時沒有人能夠製造超過1米的超強度碳納米管纜繩。意識到這一點後,Google X選擇了放棄。太空電梯工程師寄希望於碳納米管,但這種想法可能落空。根據2006年的一項建模研究,10萬米長的納米管纜繩將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導致總體強度降低70%。

太空電梯藝術概念圖

論文中,普佩斯庫和肖恩提出了一種不同的解決方案。雖然碳納米管是理論上製造太空電梯纜繩的最佳選擇,但當前的技術無法製造出超過幾釐米長的碳納米管,讓這一方案不具有可行性。他們建議採用一些複合材料——碳納米管與其它材料相結合——雖然強度不及純碳納米管,但我們可以藉助自修復機制獲得所需強度,以確保巨型結構的穩定性。

太空電梯藝術概念圖

自修復機制至關重要。兩位研究員提議將纜繩方向一分為二——向上和側向,前者進入一系列堆棧段,後者進入一系列平行細絲。當任何細絲出現故障——這種情況不可避免——影響僅限於自身的堆棧段,負載立即由臨近段分擔,直至修理機器人抵達進行更換。他們在論文中指出自動修復機制能夠保證太空電梯在高應力條件下的可靠性,讓使用強度較弱的材料進行建造成為可能,進而讓建造太空電梯的夢想照進現實。

建造太空電梯的夢想何時才能照進現實?

普佩斯庫和肖恩指出這種模型的基礎是降低應力比,將目光從工程學標準轉向經常在生物身上發現的結構。人體跟腱和脊柱可以承受非常接近於自身抗拉強度的應力,遠遠超過工程師允許的鋼材受力極限。其主要原因在於,肌腱和脊椎至少在一定種程度上擁有自我修復能力,而這正是鋼材所欠缺的。

兩位研究員指出如果太空電梯在設計上具備這種能力,便無需等待超乎想像的材料學進步。他們在論文中說:「我們認為巨型結構的設計不僅要允許組件發生故障,同時還要具備自行修復機制,以替換破損的組件。這種設計能夠讓巨型結構在極高負載情況下正常運轉,而不會破壞其完整性。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現有材料建造太空電梯這樣的巨型結構。」

想要了解更多《三體》腦洞,去為自己建構一個自己幻想出來的宇宙世界的朋友們,可以戳下面直接購買《三體》:

相關焦點

  • 三體章北海傳:太空電梯是什麼原理?現實中有這樣的技術嗎?
    在三體中,太空電梯是人類走出地球進入太空最重要的一步。因為火箭的研發周期長,運載能力低,最重要的是更消耗資源,也就是更貴。所以很多科幻小說中都有提到太空電梯,太空電梯可以讓人類更容易進入太空,才可以更簡單的對太空開發。
  • 《三體》航天考:太空電梯無工質推進終極曲率驅動
    劉慈欣的科幻著作《三體》可謂中國科幻近年來的扛鼎之作。該書講述了外星人「三體人」與地球人類之間數百年乃至整個宇宙的故事。它所蘊含的龐大設定、對宇宙的恢宏描寫以及跌宕起伏的劇情,無一不深深抓住了讀者的心。既然是關於地球和宇宙的故事,書中自然不乏劉慈欣對未來航天科技的設想。
  • 科學家正在研究"太空電梯",今後普通人也能去太空了
    最近從各大媒體渠道流出來這麼一則消息,就是日本某公司正在研製&34;,計劃在2050年將遊客送到太空。,電梯啟動後,具有向上的加速度,人體通常也會有一些超重和失重的不適感。從這個&34;的數據分析上來看,可以想像一下,我們要上升到3.6萬公裡之外的空間站,假設這個電梯以每小時200公裡的速度上升,那麼也得需要花費180個小時才能夠到達終點。也就是說這個乘坐過程需要7.5天,在這個過程中,人體自然會有不適應的感覺,想想也是比較遭罪的。
  • 《三體》航天考(一):太空電梯、階梯計劃
    劉慈欣的科幻著作《三體》可謂中國科幻近年來的扛鼎之作。該書講述了外星人「三體人」與地球人類之間數百年乃至整個宇宙的故事。它所蘊含的龐大設定、對宇宙的恢宏描寫以及跌宕起伏的劇情,無一不深深抓住了讀者的心。既然是關於地球和宇宙的故事,書中自然不乏劉慈欣對未來航天科技的設想。
  • 太空電梯到底可不可行?
    它所蘊含的龐大設定,對宇宙的恢宏描寫以及跌宕起伏的劇情,無一不深深抓住了讀者的心。既然是關於地球和宇宙的故事,書中自然不乏劉慈欣對未來航天科技的設想。這裡,我們將探討書中提到的航天技術,比如太空電梯、核聚變火箭和曲率驅動,並對這些航天科技進行或現實、或科幻的考據。
  • 太空電梯會是太空旅行的未來嗎?
    太空電梯的想法可以追溯回1895年,當時俄羅斯科學家Konstantin Tsiolkovsky受到當時剛建成的艾菲爾鐵塔的啟發,他開始思考,如果能夠把鐵塔建至35,800公裡的高度,就會直達地球靜止軌道
  • 通往太空的電梯什麼時候能建?
    太空站距離地面超過35000千米,但在太空站中 執行發射任務的費用僅為在 地球上執行發射任務的 費用的幾分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機械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只要是稍高一點的樓層都會安裝電梯,電梯在城市中隨處可見,節省了我們上下樓梯的時間和體力。隨著人們對太空探索需求的加大,我們經常使用運載火箭。不過,運載火箭的花銷巨大,費時費力。
  • 如果造一臺「電梯」,直接把人送上太空,你想坐嗎?「西瓜視頻」
    喜歡科幻、關注科學的人對「太空電梯」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因為這個東西在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代表作《三體》中出現過,而且可以說是《三體》第一部的主角。只要有一根永久性連接太空站和地球表面的纜繩,就能將人和貨物從地面快速地運送到太空站。這就是太空電梯,和我們常見的電梯在功能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 太空電梯可能實現嗎?
    所以,齊奧爾科夫斯基和克拉克都會成為未來太空電梯命名的有力候選者。好,下面我就來為你講解在《迷人的技術》這本書中,作者魏納史密斯是如何講解太空電梯的原理以及實現路徑的。 太空電梯的原理真的很簡單,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垂一根長長的繩子,一直垂到地面上。
  • 太空電梯?別笑,科學家一直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這一個系列已經準備了好久,不過為了讓大家看到嚴謹的文章,我最近翻閱了一些資料,今天終於正式推出了,歡迎大家關注~)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的航天學專家、被譽為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895年參觀艾菲爾鐵塔的時候,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要是我們建一座足夠高的電梯,是不是可以直接衝出大氣層,升入太空?
  • 太空電梯真的來了!下周,日本將進行世界首次太空電梯試驗
    本月,他們將把一個迷你版太空電梯送入軌道,首次在太空對這項技術進行測試。迷你太空電梯實際上就是一個長6釐米,寬3釐米,高3釐米的小盒子,由靜岡大學打造,將於下周搭乘H-2B火箭從種子島發射升空。測試中,電梯將沿著兩顆迷你衛星之間的一條10米繩索移動。
  • 乘電梯「私奔」到月球?想得真美 10萬億美元都解決不了
    但要知道,太空電梯所需線纜的長度要達到數萬公裡甚至數十萬公裡量級。 鑑於碳納米管的工程應用遙遙無期,前述論文作者提出了用現有材料替代的方案,例如「Kevlar(凱夫拉)」。這是美國杜邦公司研製的一種芳綸纖維材料產品品牌,強度高、韌性好,做成防彈衣刀槍不入。不過它能否滿足太空電梯的要求,在專家眼中顯然並不樂觀。
  • 馬斯克的太空電梯:這個真的可以有?(這樣的電梯太美了)
    國際太空電梯協會會長彼得認為太空電梯是一項驚人的技術,能夠讓我們打開通往太陽系的大門,我們甚至可以在火星軌道上部署太空電梯,這樣就能夠大規模開發火星。不幸的是太空電梯的建材長度可能達到10萬公裡,是地球周長的兩倍以上,同時建設太空電梯的材料也必須能夠支撐其龐大的重量。
  • 幾年內太空電梯衝雲霄
    「能將貨物直接送入太空的電梯」所涉及的技術及資金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擁有它就擁有太空愛德華茲大膽地預言說:「未來,有可能  造出10部這樣的電梯,也有可能造出延伸到火星的巨型電梯!」總之,「造出第一部太空電梯的國家可能在未來100年擁有整個太空。」  針對上述頗為大膽的設想,來自權威機關的與會者———美國宇航局的卡薩諾瓦博士說,雖然太空電梯的發展潛力很大,但目前還存在技術問題和資金問題。
  • 太空電梯了解一下
    《三體》真的要來了麼? 與船舶和海洋裡的鑽井平臺一樣,整個太空電梯裝置在地面設有一個巨大的錨用於固定整個電梯的位置。而在太空裡的另一端,則是一個用來提供拉力,將整個線纜繃緊的配重裝置。至於在中間的,就是用來承載太空電梯上下運行的線纜了。 而在整個裝置部署之後,乘客及貨物可以搭乘電梯以每小時 200 公裡的速度沿著線纜上天,整個行程大約為一周。
  • 「站」著上太空?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日本將進行首次太空電梯試驗
    小編平時喜歡看一些小說,有一次在一本科幻小說中讀到人們進入太空不僅採用飛船這一種方法,還可以採用令一種方法,乘坐一種類似於電梯的的東西,可以讓人站在這上邊,平穩地脫離地球前往太空,令人不禁遐想這種電梯,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要多久才能成為現實,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有生之年也能夠乘坐這種電梯,站在地球之外眺望這無盡的宇宙太空呢。
  • 上萬公裡的太空電梯,能不能圓了普通人的「上天夢」?
    也就是說,從太空旅遊和運送物資進行科學研究這兩個方面來說,太空電梯還是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的。但在這裡,我們需要正視一個問題:太空電梯運輸成本真的很便宜?科學家們談到太空電梯的時候,能大幅度降低太空運送成本是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 三體人為什麼讓整個宇宙為汪淼閃爍,看懂太空電梯的作用就明白了
    但三體人卻依然盯著汪淼不放,甚至通過智子讓「整個宇宙」為他而閃爍。這一閃不要緊,不僅把這個老實人嚇得不輕,而且連帶也把自己閃到了溝裡。 這其實主要跟「太空電梯」有關。太空電梯的概念最早出自著名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劉慈欣先生的偶像),在上世紀70年代,阿瑟·克拉克曾設想只要有一根永久性連接太空站和地球表面的纜繩,就能將人和貨物從地面快速地運送到太空站。這就是太空電梯,和我們常見的電梯在功能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在現代航天中,太空電梯已經成為各國爭相研究的對象,俄羅斯、美國,甚至包括我們的近鄰日本都已公布了自己的研發計劃。
  • 太空電梯,美好的幻想?人類的未來?
    想要了解太空電梯如何將我們送入太空,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天體運行的「軌道」「在軌」。「軌道」和「在軌」的基本意思是:在朝某個物體墜落的同時,又墜落得太快了,以至於錯過了那個物體。如果你在地面上扔出一個球,它會在空中飛出一條弧線之後落下。地面在太空裡,在重力同樣的影響下,你運動的方式和那個球也基本相同。
  • 如果在地球上建一棟太空大樓,樓高10萬米,你覺得可能嗎?
    這棟樓的最高處距離地面有10萬米,可以容納近百萬人在裡面生活居住,那麼你敢住在這棟樓上嗎?上樓還會乘坐電梯嗎?它的地基有多大?那麼大樓建好後,如果你想住在頂樓,遙望一下我們美麗的地球該怎麼上去,一般現在我們常用的電梯最高只能達到距離地面500米的地方,不是繩子不夠,而是地球引力和電梯自重的問題,所以傳統的電梯不能坐。我們要怎麼辦?總不能走樓梯爬上去吧,這個關鍵的時候就需要一些高科技了,比如電磁電梯,但這依然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樓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