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高速發展的時代,快節奏的生活已經讓許多人變得麻木,每天只是機械式的工作和學習。
在閒暇之餘,許多人喜歡回憶小時候沒有任何壓力的日子。而在回憶的同時,許多人注意到了一個奇怪的問題:為什麼總覺得時間變得越來越快了呢?這是不是和宇宙不斷膨脹有關呢?
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要探究宇宙膨脹究竟是什麼,以及它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證明,「大爆炸理論」深入人心,科學家們普遍認為,138.2億年前,一個熾熱的奇點發生了爆炸,這次人類無法想像的爆炸產生了宇宙,以及宇宙中各種粒子和規律。
在大爆炸理論誕生之前,人們認為宇宙是靜止不動的,不過隨著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人們第一次從場方程中,知道了宇宙存在膨脹的可能性。
1928年,隨著天文學家愛德文·哈勃發現河外星系具有紅移現象,並且推導出哈勃定律,人們才對宇宙膨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時間到了20世紀末,科技的進步使得人類的觀測手段日新月異,哈勃望遠鏡的升空讓人類對宇宙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也最終證實了宇宙是在加速膨脹。
多年的推論得到了證實,科學家們依此完善了大爆炸理論,繼而推測出了138.2億年前發生的事情。
在奇點爆炸後的1皮秒,宇宙經歷了暴漲時期,在這極短的時間內,不僅誕生了基本力和基本粒子,同時宇宙本身的空間也以讓人恐懼的速度膨脹著,而這種恐怖的膨脹並未一直持續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開始逐漸減慢。
依靠早期對宇宙的了解,愛因斯坦由此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並且發現了時間和速度的關係,即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快,作用在物體上的時間越慢。
也就意味著,如果某人乘坐了光速飛船離開地球一分鐘,那麼當他回到地球的時候,很可能地球上已經過去了幾十甚至幾百年。
但是對於運動對象本身來說,他自己並不會感到如此長的時間流逝,同時也不會感覺自己時間變慢了。
舉個非常形象的例子,一個電影以正常的速度播放,是2個小時結束,此時觀影者想要看的更加細緻,所以將電影的播放速度調整成了之前的0.5倍,也就是說電影從之前的2小時變成了4小時。
然而,電影的播放時間雖然比之前多了一倍,但是電影的內容卻並沒有任何的變化。這就像乘坐光速飛船發生的時間膨脹現象,對於飛船內的人來說,時間沒有任何的變化,但是對於外界的人來說,時間已經過去了很久很久。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影響時間流速的主要原因是運動的快慢。而之前分析過了,宇宙的膨脹實際上就是空間的膨脹,現在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
如果此時以距離地球足夠遠的一個天體作為參考,由於宇宙一直在不斷膨脹,距離我們越遠的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越快,所以那個足夠遠的天體,實際上是以超光速遠離我們的,但是你能感受到我們的時間在變慢嗎?
所以,時間上的快與慢只是我們的一種感覺,和其他物理現象以及理論,都沒有任何的關係。
而此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既然時間的快慢只是我們的一種感覺,那我們為什麼會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呢?
其實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能夠追溯到1890年。當時有位心理學家讓年輕人和老人,分別做出對時間的比喻。
年輕人做出的比喻大多數是類似於「歲月靜好」這樣的形容,而老年人則大多數將時間比喻為飛馳的火車。類似的實驗在100多年間被反覆進行,而得到的結果卻驚人的相似。
法國哲學家保羅·珍妮特(Paul Janet)從這個實驗中得到了啟發,在1897年提出了一個理論——人類年齡和時間流速的關係。
在保羅·珍妮特的理論中,一年的時間在不同年齡段的人記憶中,所佔的比重是不同的。例如當你一歲的時候,一年的時間就是100%,而當你50歲的時候,一年的時間僅僅佔全部生命的2%。以此類推,年齡越大,一年時間所佔的比重就越小。
也就意味著,讓一個5歲孩子為了玩具等二十四個小時,就相當於讓一個54歲的中年人等一年。
然而,這個乍看起來非常有道理的理論,其實並未得到廣泛的認同,因為該理論建立起來的模型太過於簡單,無法得到精確的實驗結果。
雖然並未得到廣泛的認同,但是該理論卻體現了人類感受世界的方法——對數。也就是說,當我們新接觸到一個東西時,因為對它從未有過了解,所以對它的認識在短時間內會有非常大的增速。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速度將會減緩,直至完全停止。
這種認知方式不僅限於時間,也適用於許多事情。比如你全部家當只有2塊錢,此時給你1塊錢你會覺得很多,但是當你的財產上億的時候,1塊錢就會變得微不足道。
而對這種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的現象,還有一種解釋就是「首次記憶」。我們的大腦通常會根據記憶來估算時間的長短。
而在孩提時代,由於人生經歷很少,所以我們會遇到非常多的第一次,例如第一次上學、第一次爬樹、第一次騎車、第一次遊泳……
這些經歷在我們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經歷的增多,這種「首次記憶」越來越少,所以當我們回憶過去的時候,會錯誤的覺得孩提時代是非常漫長的,對比之下,當然會覺得現在時間越來越快。
來源:怪奇菌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