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父母總轉發虛假信息?

2020-08-27 騷客文藝



前兩天當我的朋友圈被黑人白人之爭、《乘風破浪的姐姐》,以及各種疫情狀況刷屏的時候。我發現朋友入山浮海發了一條朋友圈說,不管怎麼跟他的母親強調,不要聽信有些謠言,但是他媽媽還是經常會發給他一些完全不知道來源的信息。

我一看啞然失笑,這不是我們家族群裡剛剛也轉發過的信息嗎?我暗地裡猜測這樣的信息,雖然沒有出現在朋友圈,但是在許多人的微信群尤其是家族群裡也同樣刷了屏。

而我阿姨也曾經一度私信問我,憂心忡忡地說,哎呀,現在國外這麼亂,感覺又是病毒又放火的,應該怎麼辦呀?

前兩天有一篇文章特別的火,叫做《沒有智慧型手機,你還能讓我去死》,講的是很多偏遠山區或者農村裡的老人們,沒有智慧型手機,不能掃碼,因此失去了許多生活上的便利。

沒有智慧型手機的老人很慘,有了智慧型手機的老人情況也並沒有好多少。你們難道不明白:老年人的問題根本不是有沒有智慧型手機。

智慧型手機,不管有還是沒有,都變成了許多老年人的一個大坑:

認真閱讀一下家族群,他們轉發的都是各種養生和「人生智慧」的雞湯,那些養生方法來自於熱衷用加黑加粗加感嘆號和五顏六色字體的自媒體公號,全是權威的「丁香醫生」闢過謠的小道信息;另外他們熱衷於轉發各種聳人聽聞的謠言,都是沒有信息來源,全靠copy-paste來轉發的那種。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知識體系,不管學歷有多高,所謂的「知識盲區」總是存在的,但是長輩們不像我們,是幾乎和網際網路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哪裡會懂得什麼「自媒體吸引眼球」「網絡時代的淺顯化和獵奇化」等道理。

相當多的老人不知道,自媒體和傳統媒體不一樣。他們從自身經驗出發,認為所有的消息都來自於傳統媒體,因此是可信的。他們不知道自媒體不是公信力媒體,至少絕大部分不是。

換句話說,那些在我們的網際網路生涯中,早已被闢謠一萬次的消息,對於新新接觸網際網路的他們來說,都是新奇的。這個新鮮的世界超越了他們過往許多年的人生經驗,他們還只是網際網路世界不諳世故的baby。



春節的時候回家,媽媽跟我吐槽了一番這個那個,問到身體情況的時候,她支吾了半天說,去年年中有一段時間眼睛特別幹,怎麼都不舒服,後來就自己上百度去搜索,找到了一個好遠的醫院,花了兩個小時坐車到那邊,結果醫生說需要動微創手術,2000多塊錢,媽媽因為心疼錢就坐車回來了,後來還是去了北碚的一家三甲醫院,開了一個十幾塊錢的藥膏,不到一個月就治好了。

我聽了以後特別心疼,差不多用吼的聲音跟她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用百度,不要用百度,那上面好多都是競價排名的莆田系醫院。生完氣之後,仔細一想我們看到的那些新聞,被百度間接害死的魏則西事件等等,他們未必能看得到。

以我家為例,大部分的年輕人都不在身邊,他們並沒有一個橋梁(媒介)去了解真正靠譜的信息,最大的信息來源就是身邊的人和新聞聯播。

大概這是一件極其無奈的事情:信息化的發達,使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同時泥沙俱下,一旦缺乏監管,總有人會因此中招,就跟病菌容易侵襲抵抗力弱的老人孩子是一樣的道理。

前段時間,我們推送了《別信網絡謠言了,真實的義大利防疫是這樣的》這類文章,有讀者在後臺留言說,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迷信國外的一切都是差的,中國的一切都是好的?就是因為人類對於身處的世界並非全知全能,除了對自身環境的判斷,其他的就靠對信息的主動吸收和接納,但是相當多留學的人,出國之後依舊堅持路徑依賴,只會去看那些國內戰狼似的公號,身處世界卻並不去了解世界,所接受的信息就必然出現偏差。

一個人的信息獲取的質量基本上決定了人生的質量,你獲取的任何信息都會對你的思維方式造成影響,而你的思維方式極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世界觀,決定了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然而那些連獲取信息的途徑都難以打通的人怎麼辦呢?



獲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已經成為在現代社會立足的根本了。而這些能力基本都建立在對各種各樣App的熟練使用上。

像我父親畢竟是大學本科畢業,很願意去敞開心扉了解世界,用微信什麼的不在話下,然而對於旅遊或者購物類App的,就完全不會。有一次我媽媽小心翼翼地問我,能不能把使用淘寶的過程給她寫下來,好不容易教會了以後,當聽說如果收貨後不滿意,需要發起退貨,一聽到後面這些步驟,我媽就傻眼了,「太麻煩了」,她說。

我每次回家,沒有子女的二姨和兒子不在身邊的小姨,總會有一大堆的手機問題需要諮詢我。她們出門出得少,如果不會使用飛豬攜程,就只能走路去火車站、機票售票處去買票,同樣,因為不會預訂酒店,而酒店大多數隻認預定的折扣價,她們還要到店用更高的門市價才能入住酒店。

這兩天,騷客文藝讀者群的@teamradio 說,他父母年過七十,還是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但因為不太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有很大影響,至今沒有隨申碼,不能進有屋頂的場所,而且即使幫他們填好,過一段時間就會需要重新認證,這些過程對於年輕人來說都嫌麻煩,更別說是老年人了。

同樣是騷客文藝的讀友@廋頭陀 說,她父母65歲,她強烈建議他們辦了網銀,這才發現銀行對老人開網銀也有限制的,要70歲以下的,但是銀行並不會考慮這些。老人的資金額小,消費少,不會辦理信用卡,也不是優質客戶,還要櫃員服務。所以現在去銀行,滿滿當當坐著的都是老年人,甚至是看上去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

我問了周圍很多的朋友,如果在沒有年輕人協助的情況下,老年人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微信不敢綁定銀行卡,出門不會用滴滴,很多都處於這種與便捷社會背道而馳的「野生生活狀態」。

我後來想了一下,當年我學習使用五筆打字的時候,也正經地去訓練班學習了一個月。很多東西出來得太快,又需要熟能生巧,簡單的東西掌握起來容易,可是在二三線城市的老人們,沒有經常使用某項科技的必要,又沒人教,很容易就形成惡性循環。

包括前段時間在朋友圈瘋轉的一篇文章,說是有個人坐公交車,遇到一對父子要坐車,但是手機上的支付寶不能刷碼,司機就要趕他們下車,給現金也不行,幫忙看了智慧型手機,支付寶就是無法綁定銀行卡,最後這對父子還是被司機趕下了車。

當然,總有些年輕人覺得,沒有智慧型手機,和有智慧型手機但是使用得不夠熟練,或者不懂辨別信息的老人是「跟不上時代的進步」。

大概,說出這些話的人還太年輕,或者說忘記了一點:所謂的人文關懷不僅是理性層面的技術支持,更應該有同理心、同情心。



曾經寫下過《失明症漫遊記》的作家若澤·薩拉馬戈說過:「這個世界太糟糕了,幾乎所有人都在理智上成了盲人,因為我們越來越不願意睜眼去看世界。」

前兩天,雪村老師在朋友圈發過一段關於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假的感嘆,從中摘錄一點供大家參考:

一個人講述自己的經歷和見聞,讀者怎樣評判真偽?

1、作者是不是親歷者?如果是,他的記錄就有很高的材料價值。

2、同上,他的記錄是第一手的見聞,還是通過他人的轉述?如果是第一手的,那就有較高的釆信價值,如果是道聽途說的,其價值就要打個折扣。

3、有沒有人提出可供證偽的材料?如果有,那就要進行交叉驗證。如果沒有,那麼親歷者的陳述就應予以重視。

4、同上,如果他的記錄對某些人不利,這些人及其家屬有沒有提出反駁?如果沒有,那麼遠方之人就沒必要認為作者是在捏造誣衊。

5、一個人的人的記憶未必準確,在沒有可證偽的材料時,可以揆諸現實與理性:他的記錄中有沒有明顯的事實錯誤?如果有,那麼他所講的就應當存疑,甚至排除在外。如果沒有,那就應該重視。

6、同上,所者所講的事情和觀點有沒有明顯違背常識之處?如果有,那就存疑,如果沒有,就應該重視。

7、我們對過往歷史的了解,很多都是基於這樣的回憶和記錄。

8、新聞媒體報導重大事件,很多也是基於這樣的回憶和記錄。

9、法官或陪審團在審理案件時,往往也要聽取證人證言。

……

12、誠實地承認自己判斷錯誤,比固執強辯要好得多。

13、大多數人都是固執己見的,這幾條感想也不是想說服誰,大家看看即可,不必惡言相向。粗魯的言論除了傷害別人,也有損於自己。

當然,在我們這樣泥沙俱下的社會裡,所謂的真相有時候連智者都判斷不清,沒有定論,更何況是檢索能力更弱的老年人們。

我不清楚老年人是否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比如在我們的家族群裡,即使是某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到今天也相信「冠狀病毒是美國人密謀的」這樣的陰謀論,又怎麼能指望比他們更沒有判斷力的老年人呢?

木心筆下「從前的日子」大家都是相同的途徑獲取信息,然而科技時代的到來,人生閱歷的相當一部分要來自於網絡,當這些難以獲取的時候,他們的社會性將會被抹掉,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將一無所有。人是群居的動物,當一個人處於信息的孤立狀態時,這種隔閡給人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而一個成熟的文明社會,難道不應該用更多的責任感,去接納他們,帶他們上路,而不是讓他們「自生自滅」嗎?

有時候我覺得,所謂的科技進步,並不一定是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的一個過程。科技越發展,對知識更新的需求就越快——很多時候這種飛速發展是以一種蠻不講理的方式來前行的,甩掉了本該一起前行的人。

所以,掌握科技進步的人們,當有所思:飛速前進固然重要,也不期望這個前進會停下來等著什麼人。但是但是至少要讓這進步可以扶老攜幼,一起前行,而不是冷漠甚至冷酷地把父母們推下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總有一種父母,見不得子女過得好?真實原因戳痛心窩
    文|文兒為什麼總有一種父母,見不得子女過得好呢?或許,大家覺得這樣的父母要麼非親生,要麼就是沒有從小養育過兒女,要不然哪有父母對自己親生的孩子如此刻薄呢?還真有,除了張愛玲《金鎖記》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刻薄自己的兒女,還有身邊一些真實存在的例子。
  • 有沒有想過!我們移民澳洲了,父母怎麼辦?
    移民父母需要提早定製養老規劃父母在澳,「幸福指數」有幾分?「中式養老」或將迎來新發展前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孝敬父母,天經地義,可如今,在父母身邊盡孝道,似乎變得越來越困難。尤其是身處南半球澳大利亞的子女們,想與父母見一面都難,更別說在身邊盡孝。目前,父母與子女天各一方已屬常態。
  • 為什麼總有一種父母,見不得子女過得好?無外乎這幾個原因
    看過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那本書的人都知道,裡面有個短篇故事叫做《金鎖記》,裡面的主人公曹七巧,對待自己的兒子和女兒簡直是「不可理喻」,攛掇著離婚,而且見不得孩子過得好,真真兒讓人很費解。上午看到了一位寶媽發的文章,挺有感觸,也想來聊聊「為什麼有的父母見不得自己的孩子過得好「這個問題。在這裡我也來說一個身邊發生的真實故事,是父親嫉妒兒子的。
  • 如果能坐上時光機,有沒有你想穿越回去的年紀?
    可是這麼多年過去,我一直沒有釋懷,近年來越發感到結婚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可怕,更何況還是那個人呢。如果我真的那麼抗拒和他結婚,為什麼分開快七年,還是會時常想起他。——小小二B現在26歲,想回到20歲,去認真思考自己到底喜不喜歡他,而不僅僅因為心軟就答應。
  • 歐盟指責中國宣傳虛假信息?張明大使:疫情不是政治角力場
    在回答如何看待歐盟指責中國發布疫情「虛假信息」、宣傳對歐洲國家援助並藉此強化地緣政治爭奪的問題時,張明大使表示,無論中國還是歐洲,同情和幫助處於困境中的人都是一項優良傳統。這場疫情是全人類的悲劇,而不是政治角力場。張明大使指出,在中國疫情最困難的時刻,歐洲向中國提供了友好幫助,中國媒體對此進行了廣泛報導,中國駐歐盟使團還在社交媒體上轉發了歐委會的援助聲明。
  • 你想回家和「管得寬」父母一起過年嗎?有了父母
    晚上,想睡可以爬上空位,我從未經歷過如此悠閒輕鬆的春運。一路上,我開始抱怨無聊:「早知道這麼空,就不讓我爸給我買下鋪了,還特別託熟人買的呢。」那人開玩笑地同意了。「我都說了我自己買票,買到什麼票就什麼票唄!他偏偏硬要跟我買下鋪,還真是浪費!」「嗯,看得出你父親挺操心的!但你不是還沒嫁人嗎?
  • 為什麼孩子總愛咬指甲?這幾個原因父母要留意,不能總怪孩子
    文|馬尚萊老王家兒子其實各方面都挺好的,就是有一點讓人看了很不習慣。他兒子已經9歲了,現在有事沒事還總是咬指甲,很多時候我們鄰居看了都著急,也都勸老王「管管」兒子,儘量讓他把這個「不良愛好」給戒掉。可老王卻總不當回事。
  • 你有沒有想過,你可能高估了統計學(二)
    在前一節【你有沒有想過,你可能高估了統計學(一)】,我們聊到了統計學的無所不在和它的趣味盎然。從《赤裸裸的統計學》這本書中,我們還會發現統計學不為人知的另一面。-3- 會欺騙人的統計學我們從網站上、報紙上會看到各行各業的統計數字,有一些數字讓你覺得可信,有一些卻會讓你產生懷疑。不要懷疑,統計數字的確可能會欺騙你。
  • 文物部門:虛假信息
    照片張冠李戴,實為戶外石刻保存的自然狀況,未進行過任何人為清洗  唐陵石刻又被「洗澡」?5日一個關於唐陵石人石馬被「洗澡」的帖子引起關注,並很快在社交媒體傳開。就在大家質疑文物部門的做法時,昨日,唐陵管理部門鹹陽市文物局在其官網發帖,稱唐陵石刻被「洗澡」為虛假信息,並表示此信息已對文物部門工作造成不良影響。
  • 已經轉發的你,速看!
    最近幾天你票圈的小夥伴們是不是都在轉發這條信息「廈門海底世界門票免費送,每人三張!」昨日,廈門海底世界稱他們並沒有做過送票活動大家需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網友按要求完成操作昨日她再點開當時轉發的推文,發現推文內容早已變了樣,已沒有當初的二維碼圖片,此外,當時關注的公眾號顯示:由用戶投訴並經平臺審核,涉嫌欺詐,帳號已被停止使用。「我才知道自己被騙了。」黃女士說。
  • 如何對虛假流量免疫?
    不久以前,我接觸過一些國際一線快消品牌的中國區負責人,想聽聽他們的一些看法:網上虛假流量是否影響他們投數字廣告、KOL廣告的信心?他們的普遍觀點是:「如果廣告投入和銷售增長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我們不會關心具體操作層面的事。排除這些幹擾有市場、品牌部門負責,我們允許他們在可容忍的範圍內進行試錯。」
  •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月亮是灰色的?
    雖然我們知道我們都在看同一個月亮,但如果你要問世界各地的人們月亮是什麼顏色,你可能會得到一系列不同的答案。黃色? 白色? 橙子? 灰色?其實所有這些顏色的答案都是正確的(對於月亮而言),這取決於觀察者的視角、夜晚的時間、觀察者所處在的位置以及空氣的清潔程度。
  • 爸媽為什麼寧願相信外人也不相信你?
    為什么爸媽總是轉發養生文?為什麼說了他們那麼多次還是會上保健品的當?為什麼他們寧願相信陌生人也不相信親生的你?騙子隔三差五會噓寒問暖,而你平時從來不問爸媽一句「最近身體怎麼樣」,甚至幾個星期才打一次電話,幾個月才回一次家,只在爸媽把養生文轉發到朋友圈的時候來一句「這是假的,別信,別轉發了」。沒有陪伴、關愛、同理心作為前提,上來就是指責,爸媽會聽嗎?他們不會。
  • 析甄虛假信息!
    傳統上,我們會認為虛假信息是粗製濫造的,但基於2019年的一項[2]對來自26個網站的260篇新聞的分析,說明從文字來看,虛假信息並不是低質量的——正是由於其本身寫作的質量足夠好,才能夠經由平臺高效傳播。和虛假信息的鬥爭,是一場無限遊戲。在這場遊戲中,玩家需要不斷擴大自身力量,讓自己所代表的理念傳遞下去。
  • 晚上孩子總熬夜怎麼辦?父母記住這3招,改變「夜貓子」孩子
    問她為什麼孩子不願意睡,她說孩子一直想玩耍,看起來精神特別充足。其實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這種情況,白天不睡覺,晚上也不願早點睡覺,熬著瘋玩。父母很想讓孩子早點入睡,首先可以解放下自己,其次孩子經常熬夜到很晚睡覺,對他們身體發育也不好。
  • 《新聞記者》發布去年十大假新聞:網絡虛假信息被媒體轉載
    據不完全統計,網易新聞客戶端、百度百家號、騰訊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等平臺上都刊發過類似新聞。作為具有專業資格(即依法取得網際網路 新聞信息服務資質)的網絡媒體,不論是一類資質(擁有採編發布權)還是二類資質(只擁有轉載權),對內容進行專業性審核是題中應有之義。主管部門早就發布規定,新聞媒體不得未經審核就發布、轉載網上信息,為什麼還會有媒體置若罔聞呢?2.
  • Instagram將允許用戶舉報虛假信息,限制平臺不實內容傳播
    據悉,本周四(8月15日),Instagram對外宣稱Instagram應用將會為用戶新增一個選項,報告他們認為是虛假信息的帖子,以打擊虛假信息。這與Instagram今年5月推出的試點項目略有不同,Instagram此前宣布,它將隱藏被事實核查人員認定為「虛假」的帖子,但個人用戶無法舉報這些帖子。現在,該項目允許用戶標記虛假內容,供核查人員審查。目前,此應用這還只是一個試點。 換句話說,如果用戶發現假新聞或其他類型的錯誤信息的應用程式,他們可以提交報告,並且可能會從該app中面向公眾的區域中刪除它。
  • 你有沒有想過,你可能高估了統計學(一)
    說回彩票,有人還是認為,這張彩票沒有中獎是運氣不好,如果一直買下去,總有一次能中獎。實際上,一個人長年累月地買彩票,中小獎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想通過中大獎賺回遠比買彩票還要多的錢,則幾乎不可能。這就要用到統計學的一個重要定律:大數定律,也就是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多,結果的平均值會越來越接近期望值。剛才我們計算過,購買彩票的期望值就是花2元錢賺回0.8元。
  • 看了會上癮的劇之《父母愛情》,為什麼我們總也看不夠它?
    2014年郭濤、梅婷主演,山影出品的《父母愛情》登陸螢屏,如今六年已過《父母愛情》早已沒有了當時的火熱,但豆瓣9.5的超高評分,每年在各大衛視的不斷重播,似乎都驗證了李宗盛歌詞裡的那句:「是鬼迷了心竅也好,這麼多年我還是忘不掉……」。
  • 四問奧精醫療:IPO期間發布虛假信息、製造虛假新聞?
    與此同時,富凱IPO財經還發現,有四大疑問環繞著奧精醫療,甚至涉及發布虛假信息、製造虛假新聞。這個「大瓜」,不容錯過!疑問一:一致行動人「各懷鬼胎」?截至招股書籤署日,胡剛、崔福齋、黃晚蘭共同控制奧精醫療28.07%的股份,是奧精醫療的實際控制人。然而,這三位實際控制人的關係卻很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