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消息都是粗製濫造的嗎?
不論技術手段如何進步,促成謠言傳播的心理機制是相同的。
傳統上,我們會認為虛假信息是粗製濫造的,但基於2019年的一項[2]對來自26個網站的260篇新聞的分析,說明從文字來看,虛假信息並不是低質量的——正是由於其本身寫作的質量足夠好,才能夠經由平臺高效傳播。
和虛假信息的鬥爭,是一場無限遊戲。
在這場遊戲中,玩家需要不斷擴大自身力量,讓自己所代表的理念傳遞下去。
我們的父輩,相比我們的祖輩更加聰明,這在心理學研究中被稱為「弗林效應」。
然而在2018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1],通過對挪威1970至2009年間報考公務員的年輕人的對比,科學家們卻發現了」反弗林效應「,即年輕人的平均智商,相比他們的父輩反而降低了。
關於「人類是否正在變傻」的爭議從未停止。但當我們談到假新聞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關注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人類群體在變蠢嗎?
虛假信息的大範圍傳播,無疑是降低群體智慧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新冠疫情下,相比聽信各種謠言而拒絕戴口罩的美國人,國人展現出的群體智慧似乎相對更高,這部分解釋了為何中國疫情能夠得到及時控制。
其實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醫療健康領域向來都是謠言頻出。
虛假信息的價值,只是體現在其契合了特定的心理需求。
研究表明[3],虛假信息的傳播,首先依賴於社交傳播,畢竟大多數人希望自己能和身邊的親友保持相同的看法,人們也更願意加入有親友參與的社交平臺;其次,如果一個信息能夠激活接收者內置的敘事套路,那麼就更容易被傳播,如果新的消息不會引起認知失調,那麼相比顛覆三觀的信息,傳播的可能性更大。
以上兩點,意味著虛假信息的傳遞,往往出現在同質化的人群中[4],並在傳播初期,由於從眾效應的存在,會出現相信的人越多,傳播越快的正循環[5]。
隨著虛假信息的傳播效力達到臨界值,會造成社交網絡的極化,即網絡中不同人群的觀點變得極端。
虛假信息的識別,不一定需要專業人士。通過眾包機制,引入普通人的投票,也能夠及時地去偽存真[8]。
為了保證眾包策略的效率,可以引入信任打分,如果某人能夠在特定領域的判斷多次相同,那麼該人的判斷就應該被賦予更高的權重。
對抗虛假信息:一場無限遊戲
面對網絡中越來越多的謠言,大眾往往會指責提供消息的平臺,認為這些巨頭應當採用更好的算法,去識別出傳播假新聞的帳號。
然而,根據加州大學統計學家[13]在《The misinformation age》中指出的,平臺加強對虛假信息的打擊力度,其結果不能夠根除虛假信息,反而會讓造謠者的技藝更加提升。
莊子漁父中講到」處靜息跡「的預言故事,正適合我們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試圖通過接收到更多更新的消息,來避免虛假信息,就如同畏影惡跡的愚人,「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對於個人來說,避免虛假信息,需要選擇信息來源,並提升自己對虛假信息的警覺度,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信息,主動批判性地追溯信息源頭。
文 | Peter
騰雲特約作者
集智俱樂部常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