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現了一個叫做太空椒的青椒品種,特徵是植株增高增粗明顯,果形增大,增產明顯,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有部分增加,作為太空椒的種植農戶,對於這樣的結果肯定是喜聞樂見的,而太空椒的名字也非常響亮,使得在農村田間,到處都能看到太空椒的身影。
但其實了解育種的朋友都知道,太空椒不過是名頭而已,而隱藏在背後的辛酸也只有育種工程師才會知道,因為雖然名叫太空椒,卻不是青椒種子上過太空就會變得高產!
太空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具體操作並不複雜,方法是將農作物中子或者試管種苗通過探空火箭或者衛星送到太空,暴露在太陽和宇宙射線的輻射之下,使中子基因發生誘變,然後再返回地球將其發芽或者繼續種植,確認其長勢與結果等狀況,選擇優秀的進入育種環節!
但事實上這個誘變是無法控制的,在高能輻射的照射下產生的影響是隨機的,比如有的誘變並不會高產,反而會影響生長發育!而有的根本就不明顯,只有極少數種子會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而育種則並不是一代優良就可以作為種子,需要將這優勢保留下來,這需要育種工程師大量的工作。
因此說太空育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隨著現代育種技術的發展,太空育種不再是我們首選的育種方式,反而會因為其他更高效技術的發展,僅僅是作為一個育種選項而已!
常見的育種方式有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雜交育種以及多倍體育種和轉基因育種等多種方式,不過無論是哪種方式,其必須是物種的基因發生改變,否則前後一致也就得到一顆一樣的種子而已,那麼在在這些育種方式中哪個最優秀呢?
太空育種其實是一種效率比較差誘變育種方式,後期需要大量的篩選才能培育出一個新的品種。我們看到那高大上的青椒不知道包含了工程師多少汗水!
分子育種
現代育種方式中有一種精準育種的技術,但它和轉基因育種又有區別,這就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分子育種技術,將優秀物種的基因直接導入受體細胞中,精確控制新品種未來想要展現的形狀,比如抗倒伏,抗病蟲害以及高產與耐旱耐寒等等。
但前提是必須要精確標記出展現這些形狀的可檢測的DNA序列或蛋白質(分子標記),這和轉基因也有比較明顯的區別,因為分子標記僅僅涉及測序、檢測以及單核苷酸多態性,與轉基因有明顯的區別!
分子育種還可以克服遠源雜交的不親和性,將兩者優勢在一個品種上集中展現,還有一個優勢是分子育種是可以遺傳的,也就是說新品種的種子將獲得母本的優勢,可以留種種植。
轉基因育種
通過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一個或者多個基因添加到另一個生物基因組中,以達到改良生物性狀的技術,分子育種非常優秀,但它的水平基因轉移範圍非常有限,但轉基因技術可以擴大這個範圍,甚至在不同物種間達到優秀基因轉移目的!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含有抗生素藥類抗體的菸草在美國成功培植。
1992年中國首先在大田生產上種植抗黃瓜花葉病毒轉基因菸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商品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
2012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約1.7億公頃。按照種植面積統計,全球約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和81%的棉花是轉基因產品。
轉基因育種示意圖
雜交育種
雜交育種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動物的雜交與回交出現歷史更早,因為很直觀的就能看到配種過程,因此都會有意識的進行雜交實驗!但植物的雜交與回交研究則是從孟德爾開始的,不過比較鬱悶的是,1866年孟德爾的著作《植物的雜交實驗》發表後居然在三十年內無人問津,知道二十世紀初有生物學家從事相同研究時才發現孟德爾在植物雜交實驗上的貢獻!
雜交育種方式大家都比較容易理解,畢竟雜交水稻我們已經太熟悉了,而袁隆平在這方面的貢獻尤其突出。簡單的理解就是雜交後人工選優,再根據保留的性狀選擇保留還是進一步自交再選優,但一般情況至少經過數次雜交後才能獲得目標品種!
還有一種情況是雜交後回交,其實也是雜交的一種,只不過就是回到第一次雜交的母本或者父本根據不同的需求再次雜交,而根據邏輯形式的不一樣,還需做統計優選,這個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最後有個問題要提醒下,雜交或者分子育種都支持留種,但第二代種子退化嚴重,因為在開花結果的過程中會加入原有品種的基因逐漸退化,代數越多退化越嚴重!而轉基因品種理論上可以操作種子不發芽,所謂的「斷子絕孫」技術是存在的,但卻只是讓植物本身的中子不發芽而已,與廣義斷子絕孫無關,各位不要聯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