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一個負調控番茄果實大小ENO基因被發現

2020-10-18 PaperRSS

野生型和eno突變型植物的典型果實。

圖片來源: Fernando J. Yuste-Lisbona, Antonia Fernández-Lozano和Rafael Lozano

來自西班牙、德國和法國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基因開關ENO(花器官數量過多)可以調節番茄果實。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上的論文中,該研究小組介紹了他們利用基因測序和編輯技術來識別決定果實大小的基因開關。

先前的研究表明,現代家庭種植的番茄的體型比它們的祖先要大得多,大概是它們祖先的100倍。大約一萬年前,番茄首先在南美洲被馴化,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各地人類飲食中的主要食物。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更多地了解番茄為了能長到如此大的尺寸所經歷的變化。

研究人員首先了解到,番茄的果實大小是由一朵花的心皮數量決定的,心皮的數量決定了種子室的數量,這些種子室最終成為果實的一部分。先前的研究也表明,fasciated和locule number突變可以產生8個以上心室的品種。為了更多地了解導致番茄長得更大的其他遺傳因素,研究人員對番茄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使用 CRISPR-Cas9編輯技術分離出一種與 ENO 生長有關的蛋白質(一種與特定 DNA 序列結合的轉錄因子)。這使他們能夠看到 ENO 是一種果實調節器,能夠通過調節 WUSCHEL (一種信號通路)基因表達來限制花中幹細胞的產生。 他們還發現,在長期馴化過程中,ENO 啟動子發生了突變,導致果實大小增大。更具體地說,他們發現ENO的突變導致產生了更多的空腔,這種空腔可以容納種子。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發現了一種基因開關,可以調節番茄的果實大小,其突變可能解釋了在馴化過程中番茄的大小是如何變大的。

eno突變植物的代表花。

圖片來源: Fernando J. Yuste-Lisbona, Antonia Fernández-Lozano和Rafael Lozano

番茄的野生祖先(A) ;半馴化的番茄(B) ; 栽培番茄品種(C-F) ; lc突變體(D) ; lcfas 突變體(E) ; eno突變體(F)。

圖片來源: Fernando j. Yuste-Lisbona,Sandra Bretones,and Rafael Lozano

文獻來源:

Fernando J. Yuste-Lisbona et al. ENO regulates tomato fruit size through the floral meristem development network,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DOI: 10.1073/pnas.1913688117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3/10/1913688117

新聞報導來源:

相關焦點

  • PNAS: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的重要作用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 9技術獲得了番茄sldml2 的突變體植株,發現了番茄SlDML2 調節的DNA去甲基化不僅可以激活成熟需要的基因,同時還可以抑制成熟不需要的基因,在調節番茄果實成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一種保守的表觀遺傳學標記,在生物發育和環境應答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
  •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
    >番茄是研究果實成熟的模式植物。通過對番茄果實成熟突變體的研究,現已鑑定出了多個調控果實成熟的基因。乙烯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激素,在呼吸躍變型果實(番茄、蘋果、香蕉等)的成熟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目前報導較多的果實成熟調控基因多為正調控因子,且很多基因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科學家成功克隆決定番茄果實硬度的新基因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品質分子改良課題組克隆了番茄中果實硬度關鍵調控基因FIS1,並揭示了該基因在番茄果實硬度形成中的功能,解析了赤黴素通路介導的番茄果實硬度的調控機制,為改良果實硬度提供了新的位點和策略。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浙江大學果實品質生物學團隊發現果實酯類芳香物質合成的調控新機制
    and epigenet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NAC transcription factors regulate fruit flavor ester biosynthesi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NAC家族轉錄因子及組蛋白修飾H3K27me3在調控果實酯類芳香物質合成中的分子機制。
  • PNAS | 只需改變這個基因,即可實現茄科植物的單性結實
    事實上,子房在不授粉和未受精的情況下也可以發育為果實,這種優良的農藝性狀被稱為單性結實,它可以在不利的環境條件下穩定果實產量【1】。此外,單性結實所得的果實是無籽的,這一點對消費者而言也是極具吸引力。之前研究已經在番茄、茄子和辣椒等茄科植物中鑑定出幾種天然單性結實的突變體,其中一些突變體子房中的激素平衡會發生改變【2】,但是目前關於這些突變體或關鍵基因對單性結實的具體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上海生科院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的重要作用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 9技術獲得了番茄sldml2 的突變體植株,發現了番茄SlDML2 調節的DNA去甲基化不僅可以激活成熟需要的基因,同時還可以抑制成熟不需要的基因,在調節番茄果實成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HR| 開發番茄果實特異性基因編輯助力植物必需基因的功能研究
    雖然該技術在許多應用中極為有用,但一些必需基因的改變或缺失可能使植物致死,也可能通過多效性效應影響植物多個發育或反應過程,從而導致無法對特定組織或發育階段中的基因功能進行評估。最近,時空調控的CRISPR-Cas9技術在擬南芥中被報導,該技術為預計10%的必需基因的CRISPR-Cas9應用打開了另一扇門。
  • 朱健康等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作用—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中心
  • Development|中國農大在黃瓜果實心皮數目變異的基因調控網絡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解析了黃瓜心皮數目變異的基因調控網絡。黃瓜是葫蘆科植物,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栽培的一種蔬菜作物。黃瓜具有單性花,果實由葉腋的雌花發育而來,通常由5個萼片、5個花瓣、3心皮融合形成的雌蕊和5個被抑制的雄蕊組成。黃瓜心皮數影響黃瓜果實形態、大小和內在品質。在自然黃瓜種群中,心皮數可以從2到7變化。
  • 華中農業大學在番茄果實顏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in fruit」的研究論文,克隆了番茄果實顏色GS基因位點,揭示了轉錄因子TAGL1調控番茄果實顏色形成的分子機理。  園藝果實色彩斑斕是由於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等色素多樣性積累。番茄果實表面不均勻分布使得番茄產生條斑表型,在番茄綠熟階段,葉綠素在果實表面差異性積累,進而綠熟期果實表面呈現綠條斑和淺綠條斑隨機分布;紅熟階段番茄果實表麵條斑產生,是由於果實表面類胡蘿蔔素不同組分及其含量差異性。
  • 找到番茄種子萌發基因
    本報訊(記者李晨)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番茄團隊鑑定了番茄種子萌發基因MAPK11,揭示了該基因控制番茄種子萌發的分子機理,為種子萌發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相關論文刊登於《實驗植物學雜誌》。種子是生命的起始,對植物的生命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種子通過感知外界的環境變化打破休眠開始生命進程,從而幫助植物躲避不利的環境條件。
  • 當DNA甲基化遇上RNA甲基化:果實成熟的表觀遺傳調控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秦國政研究組和田世平研究組合作,揭示了DNA甲基化可通過調節m6A去甲基化酶基因表達的方式影響番茄果實m6A修飾,而m6A去甲基化酶反饋調節DNA甲基化,從而共同調控果實成熟。該研究發表在Genome Biology 上。果實成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受內外因素的影響。
  • 研究發現RNA介導DNA甲基化參與調控草莓成熟
    Genome Biology 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郎曌博研究組和植生生態所張一婧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Downregulation of RdDM during strawberry fruit ripening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RNA介導DNA甲基化通路在草莓果實成熟過程中的調控作用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番茄風味調控機制:50個基因位點
    ­  番茄是廣受老百姓喜愛的蔬菜,然而近年來消費者卻常常抱怨「西紅柿越來越沒有以前的味兒了」。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番茄風味遺傳基礎,發現了番茄風味調控機制,為番茄風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 PNAS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果樹逆境生物學團隊揭示糖轉運蛋白協同...
    可溶性糖在果實液泡中的大量積累主要由糖轉運蛋白調控,研究液泡糖轉運蛋白在果實糖積累中的功能,對通過生物技術手段育種和品質改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課題組前期的研究發現,蘋果液泡膜糖外排蛋白ERDL6家族和內吸蛋白TST家族的多個成員均在果實中高度表達,且與果糖和蔗糖在果實中的積累模式相一致。
  • 當DNA甲基化遇上RNA甲基化:果實成熟的表觀遺傳調控 | Genome...
    論文標題:RNA methylomes reveal the m6A-mediated regulation of DNA demethylase geneSlDML2 in tomato fruit
  • 朱健康/黃三文合作團隊發現番茄馴化導致耐鹽性降低的分子遺傳機制
    番茄是全球廣受歡迎的蔬菜,在農業經濟和糧食生產中佔據重要地位【2】。野生番茄起源於南美洲中部安第斯地區,能夠在較高鹽脅迫環境下完成生長周期,長期的人工馴化過程中,人類更關注的是果實的大小和產量,而非其風味、耐鹽等性狀,從而導致番茄栽培品種對鹽脅迫的耐受性降低【3】。
  • 有了「基因魔剪」的育種新方案,種質的多樣性有救了
    ., 2017),為基於基因編輯的分子育種提供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解決方案。在這篇發表在《細胞》的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對影響番茄果實大小、花序結構和生長習性三個性狀的順式調節元件的編輯,實現了對這些複雜數量性狀的精細操控。並通過簡單的遺傳設計,在受體品種中迅速固定目標性狀。這一研究不僅大大擴展了育種上可用的自然變異,也為解析基因調控變化和數量性狀間複雜關係奠定了基礎。
  • 朱健康教授等人 PNAS 利用 CRISPR 技術解析 DNA 甲基化
    sldml2 的突變體植株,發現了番茄 SlDML2 調節的 DNA 去甲基化不僅可以激活成熟需要的基因,同時還可以抑制成熟不需要的基因,在調節番茄果實成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DNA 甲基化是一種保守的表觀遺傳學標記,在生物發育和環境應答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DNA 甲基化和與之拮抗的 DNA 去甲基化過程相互平衡,動態調控基因組 DNA 甲基化模式,任何一方的失調都會導致 DNA 甲基化模式的紊亂。目前 DNA 甲基化與果實成熟間的關聯和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