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中國農大在黃瓜果實心皮數目變異的基因調控網絡取得重要進展

2021-03-02 植物科研圈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張小蘭課題組在Development雜誌在線發表題為「Gene regulatory network of carpel number variation in cucumber」的研究論文(DOI: 10.1242/dev.184788)。該研究解析了黃瓜心皮數目變異的基因調控網絡。

黃瓜是葫蘆科植物,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栽培的一種蔬菜作物。黃瓜具有單性花,果實由葉腋的雌花發育而來,通常由5個萼片、5個花瓣、3心皮融合形成的雌蕊和5個被抑制的雄蕊組成。黃瓜心皮數影響黃瓜果實形態、大小和內在品質。在自然黃瓜種群中,心皮數可以從2到7變化。心皮數的增加通常伴隨著果實直徑的增大,從而導致果實形狀、大小和風味的變化。例如,大多數栽培黃瓜果實為圓柱形,一般有3個心皮,而西雙版納地區的許多品種果實為球形,具有5心皮。果實的心皮數在花分生組織發育早期決定,模式作物中WUSCHEL(WUS)-CLAVATA3 (CLV3)通路基因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在作物馴化過程中被選擇。但在黃瓜上的心皮數目變異的分子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張小蘭課題組發現在黃瓜品種中,CsCLV3基因表達與心皮數呈負相關。CsCLV3幹擾表達導致花瓣和心皮數量增加;而CsWUS過表達導致萼片、花瓣和心皮數量增加,說明CsCLV3和CsWUS分別是心皮數目變異的負調節因子和正調節因子。生化分析表明,CsWUS直接與CsCLV3啟動子結合,激活其表達。果長抑制因子CsFUL1A(FRUITFULL)的過量表達導致了更多的花瓣和心皮。通過互作實驗揭示CsFUL1A可直接與CsWUS啟動子結合,刺激其表達。此外,生長素通過CsARF14與CsWUS的相互作用參與了黃瓜心皮數的決定。因此,我們揭示了涉及CsCLV3、CsWUS、CsFUL1A和CsARF14的基因調控途徑作用於黃瓜心皮數目的變異。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規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資助。張小蘭教授為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硨根顧冉趙劍宇為論文並列第一作者。

相關焦點

  • 中國農大任華中課題組在黃瓜果刺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教授與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署蔬菜作物研究中心/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翁益群教授為通訊作者的題為「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NAC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 their expression during fruit spine development in cucumber
  • 中國農大在基因組印記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Genome Research在線發表中國農大賴錦盛教授課題組題為「Parent-of-origin-dependent nucleosome organization correlates with genomic imprinting in maize」研究論文,在玉米基因印記表觀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⑧ |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
    08「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第二代測序技術開展蔬菜基因組研究的國家,中國農科院、北京農林科學院、中科院遺傳所和華中農大等優勢團隊合作,先後繪製完成了黃瓜、番茄、西瓜、大白菜、甘藍等蔬菜作物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和變異圖譜,在國際上處於領跑地位
  •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
    原標題: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第二代測序技術開展蔬菜基因組研究的國家,中國農科院、北京農林科學院、中科院遺傳所和華中農大等優勢
  • 張忠華教授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揭示黃瓜全雌基因分子...
    張忠華教授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揭示黃瓜全雌基因分子作用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張忠華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孫進京副研究員進行合作,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首次發現黃瓜中全雌基因(Female)是獲得新功能的基因
  • 每日摘要:黃瓜CsSPL基因作用於花葯和胚珠的生長發育
    Here, we found that SPOROCYTELESS (SPL)/NOZZLE (NZZ) expression was nearly abolished in a Cucumis sativus (cucumber; 黃瓜) mutant with severely defective anther and ovule development.
  • 華中農大近期科學研究進展
    研究團隊負責人介紹,參考基因組作為生命科學研究中的「標準地圖」,促進了動植物重要生產和經濟性狀相關的變異位點鑑定、關鍵基因的發掘與應用等研究。然而生物體在長期進化和人工選擇的作用下,同一物種各個株系在遺傳和表型等層面均積累了豐富的變異,單一參考基因組往往無法很好包含物種內豐富的遺傳變異信息。換言之,對於絕大部分物種而言,目前我們使用的「標準地圖」存在大量「暗區」與「盲區」,為重要性狀相關遺傳位點和基因的挖掘與利用設置了諸多障礙。為克服這些困難,科學家提出通過整合多個代表性種質資源,構建泛基因組的研究思路和策略。
  • 擬南芥種子數目和角果大小的遺傳調控新機制
    Current Biology | 擬南芥種子數目和角果大小的遺傳調控新機制撰文 | SHR責編 | 逸雲「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在種類繁多的豆類植物中,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包裹種子的角果的長度決定了種子數量,並且控制雌蕊(最終發育為角果)伸長的激素信號網絡已經被闡明【2】,但是該調控網絡並未涉及胚珠發育的規則啟動。最近的一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鑑定了NERD1(NEW ENHANCER OF ROOT DWARFISM1)作為胚珠數量的正調節因子,但是在胚珠間距調控中沒有發揮特定作用【3】。
  • 人才強校 | 張小蘭教授課題組黃瓜果長調控新進展在Plant Cell發表
    該研究克隆和功能解析了黃瓜上一個編碼MADS-box家族的轉錄因子FRUITFULL (CsFUL1),揭示了CsFUL1基因參與黃瓜果長變異的分子調控機制。黃瓜野生種 (C. sativus var. hardwickii) 果實小且圓,長度約3-5 cm,而東亞型黃瓜長度一般超過35 cm。在黃瓜栽培馴化過程中,影響黃瓜果實長短差異的關鍵調控因子及其分子機理仍知之甚少。
  • PNAS|一個負調控番茄果實大小ENO基因被發現
    Yuste-Lisbona, Antonia Fernández-Lozano和Rafael Lozano來自西班牙、德國和法國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基因開關ENO(花器官數量過多)可以調節番茄果實。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上的論文中,該研究小組介紹了他們利用基因測序和編輯技術來識別決定果實大小的基因開關。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AD的遺傳研究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展,但遺傳風險如何影響AD的發生發展,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基因表達是一種介於基因型(genotype)和表型(phenotype)之間重要的中間表型。現有GWAS發現的疾病風險位點約80%都位於基因組非編碼區,這些位點很可能是通過調控基因表達,影響機體正常的基因調控網絡,進而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
  • PNAS 報導基因調控網絡建模新進展
    ,提出了利用匹配的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數據刻畫順式調控元件和反式調控元件相互作用的數學模型,將基因調控網絡的建模研究從編碼基因推進到了非編碼區域的調控元件,有望用來注釋疾病等表型相關的遺傳變異。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指出了從DNA編碼基因到RNA再到蛋白質的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一個基因被轉錄為RNA時,我們稱之為「表達」。基因調控網絡,即對基因表達水平進行精準控制的蛋白與DNA間相互作用。基因調控網絡是幾乎所有生物過程的核心。在特定的條件下,特定基因表達的啟動或停止,增強或抑制,是細胞選擇基因組中的調控元件和相互作用完成基本生命活動以及對外界刺激作出應答的分子基礎。
  • 中國農大孫其信與姚穎垠課題組在小麥mi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小麥物種特異的小分子RNA(miRNA9678)通過參與脫落酸/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調控籽粒萌發。該發現不僅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了對小麥萌發調控機理的認識,也為在應用上通過該途徑進行小麥抗穗發芽遺傳改良奠定基礎。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作物基因組選擇育種創新團隊和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肯·奧爾森(Ken Olsen)團隊合作完成了水稻(亞洲栽培稻)及其祖先種(普通野生稻)非編碼區長鏈非編碼
  • 華中農業大學在番茄果實顏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in fruit」的研究論文,克隆了番茄果實顏色GS基因位點,揭示了轉錄因子TAGL1調控番茄果實顏色形成的分子機理。色素在園藝植物果實表面差異性分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比如西瓜、梨、桃和蘋果。前人通過反向遺傳學方法,揭示了蘋果表皮上紅條斑和黃條斑產生是由於MYB10啟動子甲基化差異導致其表達量差異,伴隨著花青苷合成相關基因表達量發生變化,最終蘋果表皮上花青苷差異性積累產生紅條斑和黃條斑。同樣的,前人解析了梨表皮紅斑點和條紋也是由於MYB10啟動子甲基化差異,目前這種基於甲基化差異的分子調控機理尚未完全清晰。
  • 破解黃瓜基因密碼,深圳這位科學家摘下國家自然科學獎
    ,來自位於大鵬新區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黃三文所帶領的「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包括黃三文、張忠華、尚軼、金危危、陳惠明)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最新研究進展Recent Research Progress-No.86|轉錄代謝聯合分析揭示西瓜果實酸糖代謝關鍵基因網路
    本研究闡述了西瓜發育過程中糖和有機酸積累的相關調控機制,為西瓜品質育種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我國西瓜產業的發展和育種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其中,糖和有機酸是影響西瓜感官品質的重要成分,在西瓜果實的發育和成熟過程中,糖和有機酸含量決定了西瓜的口感。但是,目前西瓜中糖和有機酸的代謝調控網絡尚未明晰。本論文以甜西瓜(203Z)和酸西瓜(SrW)為試材,研究西瓜果實發育過程中糖和有機酸代謝的調控網絡。
  • 亞精胺提高黃瓜耐鹽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設施園藝實驗室研究成果揭示亞精胺(Spd)通過誘導質外體H2O2調控自噬提高黃瓜耐鹽性。自噬是真核生物中進化保守的降解細胞內組分的過程,在植物逆境脅迫響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Spd調控自噬在植物逆境應答中的作用機理尚不清楚。本研究發現,外源Spd顯著提高了黃瓜幼苗鹽脅迫抗性,抑制了不溶性蛋白積累及其泛素化。Spd處理顯著誘導ATGs基因表達和自噬體形成。此外,Spd處理誘導了RBOH表達及H2O2在葉片和根系中積累。
  • 河南農大孫治強團隊公布絲瓜高質量基因組圖譜
    近日,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孫治強教授團隊聯合中國農大等單位發布了絲瓜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在絲瓜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在過去的幾年內,多種葫蘆科植物的基因組圖譜相繼被發布,有的版本還進行了更新、升級,但有關絲瓜基因組變異信息卻十分有限,限制了絲瓜基因挖掘與應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組基於PacBio測序平臺,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完成了絲瓜基因組的分析與組裝,擴展了人們對絲瓜基因組和進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