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番茄種子萌發基因

2020-12-08 今日科學

本報訊(記者李晨)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番茄團隊鑑定了番茄種子萌發基因MAPK11,揭示了該基因控制番茄種子萌發的分子機理,為種子萌發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相關論文刊登於《實驗植物學雜誌》。

種子是生命的起始,對植物的生命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種子通過感知外界的環境變化打破休眠開始生命進程,從而幫助植物躲避不利的環境條件。

論文通訊作者葉志彪介紹,植物激素能調控種子的休眠和萌發,脫落酸(ABA)促進種子的休眠,而赤黴素(GA)能刺激種子的萌發。研究種子的萌發及其對激素的響應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研究克隆鑑定了番茄種子萌發基因MAPK11,發現該基因正調控ABA合成關鍵基因NCED1的轉錄,促進ABA的合成,從而負調控種子的萌發。研究發現,MAPK11超表達轉基因系的種子萌發對ABA高敏感,而且MAPK11能調控ABA信號通路,影響番茄的種子萌發。

此外,研究發現,MAPK11能和SnRK1蛋白互作,而且SnRK1正調控番茄的種子萌發。進一步研究表明SnRK1和ABI5蛋白互作,負調控ABI5的轉錄,從而參與ABA信號通路,調控番茄的種子萌發。

該研究揭示了MAPK11在種子萌發中起著重要作用,為種子萌發的調控和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理論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jxb/eraa564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種子萌發調控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番茄團隊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發表題為「MAPK11 regulates seed germination and ABA signaling
  • 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調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終於被科學家找到了。9月24日,《自然—遺傳》雜誌刊登文章,介紹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課題組、儲成才課題組聯合美國喬治亞大學Scott A.Jackson教授等團隊,在研究不同作物的平行選擇過程中發現了能調控種子休眠的基因。
  • 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調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終於被科學家找到了。
  • 「擬南芥轉錄因子基因BP在調控植物種子萌發中的應用」獲發明專利
    擬南芥植株較小(一個8cm見方的培養缽可種植4-10株)、生長周期短(從發芽到開花約4-6周)、結實多(每株植物可產生數千粒種子)。擬南芥的形態特徵分明(圖1),蓮座葉著生在植株基部,呈倒卵形或匙形;莖生葉無柄,呈批針形或線形。側枝著生在葉腋基部,主莖及側枝頂部生有總狀花序,四片白色匙形花瓣,四強雄蕊。長角果線形,長約1-1.5cm,每個果莢可著生50-60粒種子。
  • JXB: NO信號在種子萌發過程中的作用
    JXB: NO信號在種子萌發過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作者著重分析了NO信號在種子萌發過程中的作用。作者以兩個chickpea品種為例,其中品種Kabuli萌發速度較慢,而品種Desi萌發較快。 分析顯示Desi品種的種子可以積累更多的NO,並且呼吸速率較低。
  • 植物種子萌發的分子信號調控網絡被揭示
    種子休眠是一種適應性症狀,當外部環境不利於植物生長時抑制種子萌發;當種子感知並整合來自環境的適宜的溫度和光照等信號後,才打破休眠並啟動胚胎的重新發育【1】。但是目前對於種子萌發發生的信號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新型番茄雄性不育系統用於雜交種子生產
    番茄作為一種嚴格的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番茄生產基本上都是應用雜交種。目前番茄的雜交制種以人工去雄授粉的方式進行,存在制種成本高、雜交種純度難保證等風險。利用雄性不育系做母本進行雜交種子生產,可減少人工去雄勞動量,從而降低成本並提高種子純度以及避免親本流失。自然發現的番茄雄性不育系多數是隱性核不育系,轉育過程長並難以找到有效保持系,制約了在番茄雜交制種中的應用。
  • 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該研究為利用分子輔助育種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種子萌發不齊和穗萌發現象提供了理論基礎。
  • 江蘇大學譚小力團隊揭示GDSL基因對油菜種子萌發和油分含量的調控作用
    GDSL脂肪酶(Gly-Asp-Ser-Leu-motif)屬於脂肪水解酶家族,能催化酯類水解,在植物油脂生理代謝、種子發育、脅迫抵抗
  • 研究發現擬南芥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成員
    研究種子休眠和萌發的調控機理對於植物生存和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種子休眠屬於數量性狀,受環境因素和遺傳因子的共同調控。擬南芥DOG1(DELAY OF GERMINATION 1)基因是控制種子休眠數量性狀位點(QTL)的主效基因,DOG1功能缺失突變體的種子休眠徹底喪失,並且DOG1相關蛋白在其它植物中具有功能保守性,DOG1是促進植物種子休眠的特異性關鍵因子。鑑定與DOG1功能相關的新成員並解析其作用機理將會進一步完善種子休眠萌發的分子調控網絡。
  • 《種子的萌發》說課稿
    《種子的萌發》說課稿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種子的萌發》,本節課我將以講什麼怎麼講以及為什麼這樣講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這七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首先,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
    種子必須吸收足夠的水分才能啟動一系列酶的活動,開始萌發。不同種子萌發時吸水量不同。含蛋白質較多的種子如豆科的大豆、花生等吸水較多;而禾穀類種子如小麥、水稻等以含澱粉為主,吸水較少。一般種子吸水有一個臨界值,在此以下不能萌發。一般種子要吸收其本身重量的25%~50%或更多的水分才能萌發,例如水稻為40%,小麥為50%、棉花為52%,大豆為120%,豌豆為186%。
  • 植物所科研人員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機制
    休眠是種子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產生的適應性性狀,植物通過抑制種子萌發保證其在逆境中生存。
  •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
    休眠在種子成熟過程中逐漸形成,其程度往往在新收穫的種子中達到最高,可以幫助植物度過不利的環境、防止穗發芽及「胎萌」現象的發生。後熟、低溫和光照等因素往往可以打破休眠、促使種子萌發,使植物開始新的生命周期。種子休眠與萌發既受內在因素的控制,也受外界環境的調節。赤黴素(GA)和脫落酸(ABA)是決定種子休眠與萌發的兩類主要植物激素,赤黴素抑制休眠、促進萌發,而脫落酸起到相反的作用。
  • 植物所發現擬南芥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成員
    研究種子休眠和萌發的調控機理對於植物生存和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種子休眠屬於數量性狀,受環境因素和遺傳因子的共同調控。擬南芥DOG1(DELAY OF GERMINATION 1)基因是控制種子休眠數量性狀位點(QTL)的主效基因,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SNL1和SNL2參與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2013年,研究人員發現SNL1能夠結合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19,調控組蛋白H3K9K18的乙醯化水平,影響基因轉錄。
  • 植物種子萌發的力量
    種子過早發芽可能會面臨寒冷而遭受滅頂之災,過晚發芽又可能會錯過寶貴的生長機會。植物最初和最後的生命,都是圍繞著一粒種子開始或結束。種子生而萌芽,開花結實而亡,植物的生命史,可以說就是從種子到種子的生命史。現在大中型的花卉種植基地都在使用穴盤育苗機,提高工作效率。
  • 西北工業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在鹽脅迫下種子萌發的秘密
    西北工業大學舒凱課題組揭示鹽脅迫下種子萌發的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種子萌發意味著植物從休眠狀態重回活躍的生理狀態,種子適時而整齊地萌發是作物高產穩產的前提。作為全球性的重要非生物脅迫,鹽脅迫負調控植物從種子萌發到開花結實的幾乎所有生理過程。
  • 種子的萌發條件和過程
    3.陽光、無機鹽(土壤肥力)不是種子萌發的必須條件。【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三、測定種子發芽率】1.方法:抽樣檢測2.公式:發芽率=發芽的種子數/供檢測的種子數×100% 【點撥】種子萌發中的物質變化如下:
  • 2020中考生物複習:種子的萌發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中考生物複習:種子的萌發,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種子的萌發   一、種子的萌發條件:   1、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2、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不處於休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