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調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終於被科學家找到了。9月24日,《自然—遺傳》雜誌刊登文章,介紹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課題組、儲成才課題組聯合美國喬治亞大學Scott A.Jackson教授等團隊,在研究不同作物的平行選擇過程中發現了能調控種子休眠的基因。

在自然條件下,野生植物種子成熟後都具有休眠特性,使其個體間具有不同的萌發時間。比如甲種子成熟可能10天後萌發,乙種子20天後萌發,丙種子30天後萌發。這樣即便甲、乙萌發後遇到天災,但丙會躲過天災,總有植株會存活下來。

植物休眠長短不一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問題,同時種的作物不會同時成熟。我們的祖先把野生植物逐步馴化成了休眠性減弱的農作物。由於休眠性狀難以準確鑑定,休眠基因就成為生物學研究的最難問題之一。

今天的農作物都是經過野生植物馴化後的結果。科學家發現,雖然不同作物在馴化過程一般沒有任何交叉,但在從野生種到栽培種的馴化過程中,一些性狀表現出了趨同現象,比如成熟後都不會自動脫落,莖幹都變得直立粗壯,種子休眠性減弱。

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方法,研究人員首次鑑定得到了控制大豆種皮成為綠色的G基因,發現G基因在大豆的馴化過程中受到強烈的選擇,它還參與了對大豆種子休眠的調控。進一步研究又發現,G及其同源基因不止在大豆馴化中被選擇,在水稻和番茄的馴化中也受到選擇,而且在大豆、水稻等作物中都參與種子休眠的調控。

這是世界上首次報導的調控種子休眠的G基因在不同科的作物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該研究不僅增加了人們對植物馴化過程的理解,還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調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終於被科學家找到了。9月24日,《自然—遺傳》雜誌刊登文章,介紹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課題組、儲成才課題組聯合美國喬治亞大學Scott A.Jackson教授等團隊,在研究不同作物的平行選擇過程中發現了能調控種子休眠的基因。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近日,《作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的文章,報導了從簇毛麥中發現一種新類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Pm67。 二倍體簇毛麥是小麥野生近緣屬種,攜帶許多優異基因,是小麥遺傳改良重要的三級基因資源庫。南京農業大學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長期致力於利用二倍體簇毛麥基因組發掘小麥優質、高產、抗病和耐逆基因。
  • 杉木種子休眠分子機制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北京林業大學在杉木種子休眠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有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Plant Physiology》上。
  • 高糖信號給C4作物光合作用放行—新聞—科學網
    因此,研究植物中的糖如何控制光合作用是尋找提高作物產量新途徑的一個重要環節。 最近一項對玉米和高粱等高產作物的研究表明,它們高產的秘訣可能在於其對糖的敏感反應。這種反應調節了葉片內的光合作用。相關論文發表於《實驗植物學雜誌》。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C4光合作用途徑的作物,如玉米、高粱和小米,與小麥、水稻等C3作物相比,使用了不同的糖信號通路來調節光合作用。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BnPIR平臺   華中農大供圖 油菜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 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為了提高油菜的產量、品質及適應性等目標性狀,國內外油菜遺傳育種科學家持續地將白菜、芥菜等種質資源中控制重要性狀(如抗性等)的遺傳位點,通過雜交或者遠緣雜交等手段導入到甘藍型油菜中,進一步豐富了其物種的遺傳多樣性。 「現有的研究數據表明,甘藍型油菜基因組中7成以上基因都存在大的遺傳變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結構變異。
  •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PG Economics公司(專門研究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農業經濟學家Graham Brookes分享的一組數據,1996年以來,轉基因棉花在我國減少1.39億公斤殺蟲劑用量(減少31%),顯著降低了環境汙染。 除了棉花之外,目前我國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還有番木瓜,尚未批准任何主糧轉基因作物。
  • 遺傳發育所等作物馴化基因平行選擇研究取得進展
    作物馴化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作物馴化過程中,一些重要農藝性狀表現出趨同馴化的特徵,這些特徵綜合在一起被稱為「馴化症候群」。控制這些性狀的基因是否在不同物種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一直是進化研究中的重要科學問題。迄今為止,同一基因在不同科作物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仍未見報導。種子休眠減弱是一個典型的「馴化症候群」相關農藝性狀。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新聞—科學網
    控制激素信號的「剎車基因」 隨著人口增長和對糧食需求的不斷增加,通過提高作物的種植密度實現有限耕地條件下的糧食產量提升,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主要途徑。 作物育種追求葉型直立緊湊,從而有利於密植條件下的光能有效利用。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他們發現了一個水稻綠色革命基因的伴侶基因HTD1HZ,它能夠有效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這也是首次報導獨腳金內酯合成基因的有利等位變異如何在水稻綠色革命中被選擇和廣泛應用,為穩產、廣適性水稻品種分子設計育種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論和指導意義。 錢前告訴《中國科學報》,植物株型是一種非常複雜的農藝性狀,是影響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圖1 FISC工作原理   首先,研究人員通過優化不同啟動子、不同質粒量、蛋白間連接肽以及不同Cre重組酶作用序列,得到了最優版本的FISC系統,最佳誘導基因表達倍數高達約120倍。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在短短的幾千年時間裡,小麥便從起源地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擴展到全球各地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成為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作物之一。 小麥為何能如此成功的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 一種新方法找到讓人類和猩猩不同的腦區—新聞—科學網
    為解釋是什麼將人類和類人猿區分開來,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假設起關鍵作用的不是DNA序列,而是基因的調控(即基因何時、何地表達以及表達強度)。然而,精確定位調控元件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要回答這些令人困惑的問題,就必須識別出基因組中所謂的被『正』選擇的部分。」
  • 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新聞—科學網
    900名捐贈者 50種組織 大約20年前,當人類基因組被測序時,許多研究人員相信,他們能夠迅速找到導致糖尿病或精神分裂症等複雜疾病的基因。但很快,他們就止步不前了,部分原因是忽視了控制基因在體內表達位置和方式的系統。例如,正是這種調控使腫瘤有別於健康組織。
  • 蕓薹屬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與進化機制有關—新聞—科學網
    白菜和甘藍全基因組染色質交互熱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種質資源團隊在蕓薹屬基因組進化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繪製白菜與甘藍的三維基因組圖譜,發現基因組三維結構與其同源基因保留機制存在密切聯繫,為蕓薹屬物種的功能基因組研究與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產量。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
  • —新聞—科學網
    與植物不同,哺乳動物的COP1廣泛參與癌症發生、糖脂代謝、發育等方面,是不折不扣的『明星基因』。」她說。 精細調控作物出土 「我們這30年來的研究大概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2000年之前,主要探究COP1存在於什麼樣的蛋白狀態,它進行調控時與哪些因子構成複合體等。」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成立—新聞—科學網
    IOBC-BiCoSol工作組標識 1月11日,國際生物防治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Biological Control,IOBC)正式批准成立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