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發育所等作物馴化基因平行選擇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作物馴化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作物馴化過程中,一些重要農藝性狀表現出趨同馴化的特徵,這些特徵綜合在一起被稱為「馴化症候群」。控制這些性狀的基因是否在不同物種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一直是進化研究中的重要科學問題。迄今為止,同一基因在不同科作物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仍未見報導。種子休眠減弱是一個典型的「馴化症候群」相關農藝性狀。由於種子休眠表型難以鑑定,目前在作物馴化中受到選擇的控制種子休眠基因報導極少,也是最難研究的馴化性狀之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誌喜研究組和儲成才研究組合作,聯合美國喬治亞大學教授Scott Jackson等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鑑定到一個控制大豆種皮綠色的G基因。有意思的是,G基因在大豆馴化過程中受到選擇,且與大豆種子休眠減弱相關。進一步研究發現,G在水稻和番茄中的同源基因在馴化過程中也受到選擇。遺傳學實驗同樣證明,G在水稻馴化中同樣與種子休眠減弱相關。此外,擬南芥中該基因的同源基因也參與種子休眠調控,且野生群體中不同單倍型在休眠特性上也存在明顯差異。生化分析表明,G蛋白可能通過與調控植物休眠激素脫落酸(ABA)合成蛋白NCED3PSY相互作用,調節ABA在種子中的積累,從而影響種子休眠。該基因是首個被發現在多個科作物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的基因,這對於新物種的馴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研究成果於92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Nature Genetics,DOI:10.1038/s41588-018-0229-2)。田誌喜研究組王敏、房超、劉羽誠與儲成才研究組李文振、徐凡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田誌喜、儲成才與Scott Jackson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圖:種子休眠調控基因G在大豆和水稻中受到平行選擇。(A) 大豆突變位點的基因型頻率分布。(B) 大豆野生型東農50與互補轉基因植株種子萌發。(C) 野生水稻和栽培品種兩個亞種秈稻和粳稻的FST值。(D) 水稻野生型ZH11與互補轉基因植株種子萌發。(E) G蛋白可能的工作模型。

  作物馴化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作物馴化過程中,一些重要農藝性狀表現出趨同馴化的特徵,這些特徵綜合在一起被稱為「馴化症候群」。控制這些性狀的基因是否在不同物種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一直是進化研究中的重要科學問題。迄今為止,同一基因在不同科作物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仍未見報導。種子休眠減弱是一個典型的「馴化症候群」相關農藝性狀。由於種子休眠表型難以鑑定,目前在作物馴化中受到選擇的控制種子休眠基因報導極少,也是最難研究的馴化性狀之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誌喜研究組和儲成才研究組合作,聯合美國喬治亞大學教授Scott Jackson等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鑑定到一個控制大豆種皮綠色的G基因。有意思的是,G基因在大豆馴化過程中受到選擇,且與大豆種子休眠減弱相關。進一步研究發現,G在水稻和番茄中的同源基因在馴化過程中也受到選擇。遺傳學實驗同樣證明,G在水稻馴化中同樣與種子休眠減弱相關。此外,擬南芥中該基因的同源基因也參與種子休眠調控,且野生群體中不同單倍型在休眠特性上也存在明顯差異。生化分析表明,G蛋白可能通過與調控植物休眠激素脫落酸(ABA)合成蛋白NCED3、PSY相互作用,調節ABA在種子中的積累,從而影響種子休眠。該基因是首個被發現在多個科作物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的基因,這對於新物種的馴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研究成果於9月2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Nature Genetics,DOI:10.1038/s41588-018-0229-2)。田誌喜研究組王敏、房超、劉羽誠與儲成才研究組李文振、徐凡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田誌喜、儲成才與Scott Jackson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圖:種子休眠調控基因G在大豆和水稻中受到平行選擇。(A) 大豆突變位點的基因型頻率分布。(B) 大豆野生型東農50與互補轉基因植株種子萌發。(C) 野生水稻和栽培品種兩個亞種秈稻和粳稻的FST值。(D) 水稻野生型ZH11與互補轉基因植株種子萌發。(E) G蛋白可能的工作模型。

相關焦點

  • 遺傳發育所揭示DNA甲基化在大豆馴化改良中的變異機制
    作物馴化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通過對野生作物的不斷馴化改良,人類才得以獲得符合生產生活需要的現代作物。馴化改良過程就是對作物群體基因組多樣性進行選擇的過程。目前對作物馴化改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遺傳變異的選擇,在DNA水平鑑定到了大量的馴化選擇區間。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調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終於被科學家找到了。9月24日,《自然—遺傳》雜誌刊登文章,介紹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課題組、儲成才課題組聯合美國喬治亞大學Scott A.Jackson教授等團隊,在研究不同作物的平行選擇過程中發現了能調控種子休眠的基因。
  •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等在穀子株型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BR是重要的植物生長發育調節激素,圍繞BR信號調控葉片與莖的夾角已經開展了大量深入機理的研究,但關於葉片直立與下垂的遺傳基礎尚缺乏認識,制約了禾穀類作物株型改良的效率和水平。   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開展的穀子株型調控研究工作取得進展,闡釋了穀子的披垂葉基因(DROOPY LEAF1)作為油菜素內酯(BR)激素信號的「剎車」基因如何調控葉片直立與披垂。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該機制的解析與作物栽培、引種馴化、雜交育種等密切相關。這一發現解釋了在營養生長階段擬南芥響應和記憶冬季低溫的分子與表觀遺傳機制。  該項研究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重新激活FLC基因的分子機制;此外,研究發現了植物營養生長期的「胚胎記憶」現象及調控這一現象的表觀遺傳機理。
  • 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調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終於被科學家找到了。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奕華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iip4突變體,發現其突變體次生壁厚度明顯增加,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略有上升,表明IIP4負調控水稻次生壁的合成。
  • 遺傳發育所在CRISPR-Cas9玉米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CRISPR-Cas9玉米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4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及進化機制
    據華大基因最新消息,由冷泉港實驗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康奈爾大學、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等全球17所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兩項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於6月4日同期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
  • 遺傳發育所在作物基因組編輯育種技術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傳與變異是物種進化的基礎。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如輻射誘變、EMS誘變)產生全基因組的隨機突變已經成為農作物育種的常規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農藝性狀突變體的篩選較為費時、費力。定向進化(Directed Evolution)則通過創製目標基因的突變文庫,在施加一定選擇壓力下能夠快速獲得目的突變體。
  • 上海科學家在冬季低溫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
    上海科學家在冬季低溫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2017-10-26 15:39:00來源:央廣網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突破
    在研究中,研究組進一步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激活FLC基因使下一代又需經歷冬季低溫才能在春季開花的分子機制。  春化作用是指某些植物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持續低溫,才能由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階段生長的現象。植物如何響應並記憶長時間的低溫處理即春化作用,是表觀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熱點。
  •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
    2020年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在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題為Triticum population sequencing provides insights into wheat adapt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小麥屬和粗山羊草屬的25個小麥近緣亞種共414份材料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圖1),構建了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
  •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基因組穩定性對於真核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以及增殖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 Nature Biotechnology:科學家解密大豆遺傳多樣性及重要農藝性狀基因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諾禾致源合作在野生作物資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率先構建和分析了一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組,為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啟示。該研究成果於2014年9月14日發表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遺傳發育所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研究取得進展
    在雄性不育材料中,花粉粒敗育但其他組織的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因此細胞質雄性不育被廣泛應用於雜交種生產。細胞質雄性不育也是研究細胞核與線粒體相互作用的利器,不育基因由線粒體基因組編碼,而大部分恢復基因由核基因組編碼。兩套不同的基因組如何協同調控花粉粒的育性,甚至植物生長發育,其中分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探明。
  • 中國農大任華中課題組在黃瓜果刺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年6月1日,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任華中教授與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署蔬菜作物研究中心黃瓜(Cucumis sativus L.)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表皮毛或果刺是果實外觀品質的重要性狀。果刺形成的機制仍不甚清楚,但植物特異性NAC轉錄因子家族可能在果刺起始和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該文對黃瓜全基因組進行了研究,共鑑定出91個NAC同源基因。
  • 《自然·食品》:高彩霞發表觀點文章,利用基因編輯加速作物改良
    CRISPR介導的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可以對作物進行定點改造,進而實現作物的精準育種,因此,利用CRISPR加速作物的遺傳改良有望成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重要方法。高彩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高彩霞研究組一直致力於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的創新及其在作物精準育種中的應用。
  •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來源: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08-24   今日/總瀏覽:1/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