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小麥白粉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小麥生產的重要病害之一。推廣抗病品種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育種上主要利用全生育期抗性及成株期抗性基因。然而單一抗源抗性的頻繁喪失,使育種工作總是在被動地追趕病原菌小種的變化,嚴重製約著小麥產量和品質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此,需要發掘新類型抗源,以獲得持久抗性。

近日,《作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的文章,報導了從簇毛麥中發現一種新類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Pm67。

二倍體簇毛麥是小麥野生近緣屬種,攜帶許多優異基因,是小麥遺傳改良重要的三級基因資源庫。南京農業大學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長期致力於利用二倍體簇毛麥基因組發掘小麥優質、高產、抗病和耐逆基因。綜合利用分子細胞學技術,選育出了一批小麥—簇毛麥V基因組滲入系材料,並從中發掘出了多個小麥優質、高產和抗病基因。

其中,全生育期廣譜抗白粉病基因Pm21、基於生育期和組織差異抗白粉病基因Pm55及成株期抗白粉病基因Pm62分別以補償性易位系的方式轉入到不同小麥背景,多個育種單位已用於抗白粉病遺傳改良。

最近,該團隊又從源自義大利簇毛麥01I140的1V染色體上發現一個新的抗白粉病基因Pm67,通過創製1V染色體結構變異體,將Pm67物理定位於1VS末端。

不同發育時期白粉病抗性鑑定及菌絲髮育微觀觀察發現,攜帶Pm67的材料在拔節期以前對白粉菌混合生理小種近免疫,成株期(灌漿期)葉片出現白粉菌菌絲,但未發育出分生孢子,而其他組織部位仍近免疫水平。因此,Pm67在不同組織對病原菌的抗性層次不同(葉鞘和穗部抗性水平大於葉片),是組織差異抗性類型基因,為深入研究白粉菌與寄主的互作關係提供了新材料。Pm67與該團隊之前發現的另一組織差異抗性基因Pm55(葉片抗性水平大於葉鞘和穗部)聚合後,達到全生育期近免疫水平。組織差異抗性類型基因對病原菌生理小種選擇壓力小,為培育持久抗性品種提供了新抗源。

另外,攜帶Pm67的1DL.1VS易位系農藝性狀優良,1VS上還額外攜帶簇毛麥高分子量麥谷蛋白亞基位點(Glu-V1),1DL.1VS易位染色體導入不同小麥遺傳背景均能顯著提高麵筋強度和麵包烘培品質。因此,1DL.1VS易位系在小麥品質及抗病育種改良中也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目前研究者對Pm67正開展精細定位和圖位克隆工作,將深入開展該基因的抗病機制及育種利用研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j.2020.09.01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細菌大小的巨大病毒於2003年首次在阿米巴蟲中被找到。在當地一個人工湖中,Abrahao和同事不僅發現了新的巨大病毒,還找到了另一種病毒,這種病毒體積小,不同於大多數感染阿米巴蟲的病毒,研究者將其命名為Yaravirus。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活細胞內編碼基因的標記技術,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研究基因的功能,但該方法往往對lncRNAs等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基因束手無策。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合作,通過內源基因的啟動子驅動嚮導RNA(sgRNA)表達,結合SPH—OminiCMV螢光報告系統,成功實現lncRNAs基因和低豐度基因表達的動態示蹤。
  • 我國學者發現延緩衰老「基因療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等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體系在人間充質幹細胞中鑑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劉志勇團隊與李洪傑團隊合作連續克隆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目前已經發現60多個抗白粉病基因(Pm)位點,其中只有Pm3、Pm38/Yr18/Lr34/Sr57、Pm8、Pm46/Yr46/Lr67/Sr55、Pm2、Pm60、Pm17、Pm21和Pm24先後被克隆。我國小麥地方品種蘊含豐富的抗白粉病基因資源,目前只有Pm24被克隆(Nature Commun | 劉志勇組與李洪傑組合作克隆小麥抗白粉病基因Pm24)。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現有的研究數據表明,甘藍型油菜基因組中7成以上基因都存在大的遺傳變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結構變異。換句話說,對於油菜這樣的年輕多倍體物種,單一參考基因組往往無法很好地包含物種內豐富的遺傳變異信息。」楊慶勇進一步解釋道。 如何系統挖掘和揭示甘藍型油菜的遺傳變異?
  • The Crop Journal | 劉志勇課題組發掘出小麥抗白粉病新基因Pm64
    dicoccoides) is tightly linked in repulsion with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Yr5」 的論文,報導了從野生二粒小麥中發掘出的小麥抗白粉病新基因Pm64,建立了與其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並確定了其與抗條銹病基因Yr5的遺傳關係。
  • 從中東呼吸症候群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從疫情早期的5位患者處提取了新型冠狀病毒nCoV-2019的全基因組序列,發現其與SARS冠狀病毒有79.5%的一致性。與此前在雲南中菊頭蝠上檢測到的蝙蝠冠狀病毒的一個基因RaTG13相比較,nCoV-2019在整個基因組中與其有96.2%的一致性。 另外,nCoV-2019與MERS-CoV的基因序列有40%的相似性。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新聞—科學網
    900名捐贈者 50種組織 大約20年前,當人類基因組被測序時,許多研究人員相信,他們能夠迅速找到導致糖尿病或精神分裂症等複雜疾病的基因。但很快,他們就止步不前了,部分原因是忽視了控制基因在體內表達位置和方式的系統。例如,正是這種調控使腫瘤有別於健康組織。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姜衛紅研究員課題組在工業微生物鏈黴菌中創建了一種便捷、普適、自發驅動的動態調控系統,可以同時對多個基因進行強度可調的動態轉錄幹預
  • 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被找到—論文—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為提高豬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解析體細胞克隆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食肉植物已經進化出許多誘捕獵物的狡猾方法。例如,豬籠草使用富含酶的「陷阱」消化昆蟲,而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則移動捕捉獵物。
  • 中外團隊揭秘黃瓜卷鬚背後的新型多功能轉錄因子 —新聞—科學網
    2020年7月13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6家單位的合作成果。 他們發現,黃瓜卷鬚身份基因TEN是一個新型的多功能轉錄因子,能夠結合在基因內部的增強子上,並通過乙醯化修飾組蛋白球體區域的賴氨酸,打開染色質,激活靶標基因。
  • 特殊基因「變身」聚集發病「真兇」—新聞—科學網
    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一對親姐妹將於近日出院。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那麼,在自然選擇和人類馴化過程中,小麥基因組是如何被轉化的?怎麼長成不同地區人們都喜歡的樣子呢? 焦雨鈴介紹,近年來,隨著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已初步獲得了小麥模式品種的基因組序列。但是小麥在長期選育中具有高度多態性,即進化出不同的形態,找到導致多態性形成的基因對於育種意義重大,亟需挖掘並解析。此外,普通栽培小麥和其它與之有倍性差異的親緣麥類物種間的親緣關係也有待闡釋。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分享了新材料領域前沿研究成果,探討了材料基因工程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應用,共同致力推動新材料研發和產業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表示,新材料是國家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在新材料領域厚積薄發,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索邦大學國家研究機構CNRS海洋生物學家Angela Falciatore表示,這項研究「將推動浮遊生物生物學的進步」。她說,這些進展可能有助於了解生命的早期進化,甚至有可能幫助我們開發出新的抗生素。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該系統以較低強度的遠紅光外部照射作為控制手段,藉助於遠紅光本身的組織通透性優勢,克服了目前化學小分子調控以及藍光調控CRISPR-Cas9系統的缺點,具有遠程無痕、低本底洩露、低脫靶效應、低毒性等體內應用優勢,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特異性精準控制體內深層組織和器官的基因編輯。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新興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因其諸多優點而倍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