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op Journal | 劉志勇課題組發掘出小麥抗白粉病新基因Pm64

2020-10-07 小麥研究者

第五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入選論文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劉志勇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農業大學孫其信教授團隊合作在The Crop Journal第7卷第6期發表了題為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Pm64 derived from wild emmer (Triticum turgidum var.dicoccoides) is tightly linked in repulsion with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Yr5」 的論文,報導了從野生二粒小麥中發掘出的小麥抗白粉病新基因Pm64,建立了與其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並確定了其與抗條銹病基因Yr5的遺傳關係。研究結果不僅有助於圖位克隆該抗白粉病基因,更為通過遺傳重組創製Pm64Yr5緊密連鎖的兼抗白粉病和條銹病新種質和兼抗小麥新品種培育提供了理論依據。

條銹病和白粉病是小麥重要的病害,在一個品種中聚合多個抗病基因可培育兼抗和多抗小麥品種。作者利用中國農業大學楊作民教授創製的野生二粒小麥與普通小麥雜交和連續回交後代導入系WE35與攜帶抗條銹病基因Yr5的品系S2199構建分離群體,同時對兩種病害抗性基因進行了研究。其中WE35品系苗期和成株期分別表現對小麥白粉病菌系E09中等和高度的抵抗,但對條鏽菌小種CYR32高感;而S2199對白粉病菌系E09高度感染,但對條鏽菌小種CYR32高抗(圖1)。

圖 1 小麥品系WE35和S2199 接種白粉病菌系E09和條銹病菌小種CYR32後15天的表型

作者首先通過遺傳分析證明WE35對白粉病的抗性受一個抗白粉病新基因Pm64控制,與抗條銹病基因Yr5呈互斥緊密連鎖,並通過分子標記將其定位於小麥2BL染色體Bin 2BL4-0.50–0.89區段。之後利用普通小麥中國春和野生二粒小麥Zavitan該基因組區段的序列信息進一步開發分子標記,將Pm64定位於分子標記WGGBH1364WGGBH612之間0.55 cM的遺傳區間,對應於15 Mb的基因組區段,含有7個預測的NBS-LRR和21個Ser/Thr蛋白激酶編碼基因,為Pm64基因的精細定位和圖位克隆奠定了基礎。

研究發現抗白粉病基因Pm64與抗條銹病基因Yr5呈緊密互斥連鎖,在644個F2單株的分離群體中未檢測到Pm64Yr5發生重組,這可能與該基因組區段基因密度偏低,重組交換率低有關;也可能是Pm64Yr5物理距離非常近,二者在小的分離群體中難以檢測到重組;另外也可能是由於Pm64來自野生二粒小麥,Yr5來自斯卑爾脫小麥,在2BL的該基因組區段基因組序列差異較大,遺傳重組受到抑制有關。目前課題組已經通過增大分離群體,藉助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篩選該基因組區域的重組個體,輔助以白粉病和條銹病菌人工接種苗期和田間成株期鑑定,創製出了Pm64Yr5發生重組且呈緊密連鎖的兼抗白粉病和條銹病新種質(圖2)。

圖2 Pm64Yr5基因緊密連鎖兼抗白粉病和條銹病新種質的抗性表現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專項(2017YFD0101004)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項目(KFJ-STS-ZDTP-024)支持。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

小麥族多組學網站:http://202.194.139.32

投稿、合作等郵箱:13148474750@163.com

微信群: 加群點擊小麥研究聯盟交流群

雜誌影響因子查詢:點擊查詢

相關焦點

  • 劉志勇團隊與李洪傑團隊合作連續克隆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就在這期間我們國家小麥抗病遺傳研究上連續出現幾個重要進展!令人振奮!今天,我們推送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劉志勇課題組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洪傑課題組等單位合作克隆的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Pm5e和Pm41。具體內容如下,敬請賞析。1.研究背景小麥白粉病是廣泛流行的真菌性病害,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小麥白粉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小麥生產的重要病害之一。推廣抗病品種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育種上主要利用全生育期抗性及成株期抗性基因。
  • 中外科學家找到小麥抗「黃疸病」新基因
    新華社成都9月25日電(吳曉穎 張俊賢)中外科學家聯手從小麥祖先物種之一的節節麥中找到了抗條銹病的新基因YrAS2388,並將該基因導入到普通小麥。這為有效防治被稱為「黃疸病」的小麥條銹病提供了新途徑。
  • [重磅] Nature|一作解讀|10+小麥基因組項目:揭示全球小麥當代育種材料豐富的變異
    我們10+基因組的多個課題組還注釋了小麥的其它基因家族,比如與小麥品質相關的高分子量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基因等, 結果與討論在若干companion文章中,並未包含在這次發表的《自然》主刊文章中。應用10+基因組序列單倍型輔助克隆/鎖定抗病蟲基因我們開發了單倍型可視化工具。並且利用該工具進行單倍型分析, 快速鎖定了一個抗小麥橙色花蠓蟲OWBM (圖3a), Sitodiplosis mosellana Géhin的Sm1基因。該蟲害主要發生在歐洲, 北美, 西亞和遠東。基因Sm1是唯一一個已知的抗OWBM基因。
  • 小麥白粉病來襲,國光好技術幫您!
    近段時間,小麥白粉病在河南周口、新鄉、漯河等小麥產區大面積發生,部分田塊白粉病危害嚴重;如何綜合防治小麥白粉病,減輕白粉病對小麥的危害?小麥白粉病適合發生的溫度為15~20℃,低於10℃發病緩慢;研究表明,秋冬季及早春氣溫偏高,小麥生長後期氣溫偏低,對病害的流行有利,反之則不利於白粉病的發生[1];麥田鬱閉、溼度較大,偏施氮肥等會加重小麥白粉病的發生。
  • PLOS GENETICS | 河北農大王海燕教授團隊在小麥病程相關蛋白抗葉銹病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0年7月13日,PLOS GENETICS在線發表了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王海燕教授課題組題為「TaTLP1 interacts with TaPR1 to contribute to wheat defense
  • IJMS:全基因組水平解析小麥抗葉銹病Lr47基因轉錄調控網絡
    由小麥葉鏽菌(Puccinia triticina,Pt)引起的小麥葉銹病,是影響全球小麥生產的重要真菌病害。該病害造成的產量損失從7%到20%不等,而流行年份可高達50%。合理利用小麥抗葉銹病(Lr)基因仍是防治該病害最為有效的途徑。
  • 農科院科研團隊揭示小麥品種基因組演變規律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育種技術正在從「技術加經驗」的育種模式,轉向基於基因測序的新型育種模式。近日,中國農科院相關課題組發現,小麥育種中,三個亞基因組間存在顯著的育種選擇非對稱性。該現象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發現。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植物》上。
  •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
    圖1.本研究中的小麥樣品的地理分布該研究發現來自小麥近緣種的複合基因滲入貢獻了小麥基因組的4%~32%,極大地增加了小麥的遺傳多樣性,使其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圖2)。同時,該研究還發現不同倍性、不同地域的小麥屬品種,甚至整個禾本科作物,已經在長期的人工選擇過程中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產生了趨同進化的特徵,在平行的選擇事件中,共同受到選擇的基因相對於隨機條件下產生了2~16倍的富集,部分同源基因反覆經歷獨立的人工選擇,成為小麥在不同環境下塑造重要農藝性狀、保持產量穩定的關鍵(圖3)。
  • PBJ|TaD27-B基因控制小麥分櫱數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由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決定。分櫱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畝穗數並進而影響產量。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中,獨腳金內酯(SLs)作為一類植物激素可以抑制側枝的生長。然而,在小麥中,SLs的生物合成和轉運中的調節基因以及這些基因是否參與小麥分櫱知之甚少。
  • 一個位於1BL染色體上的小麥分櫱數新主效位點的鑑定和驗證
    除此之外,據我所知,小麥科研方面的公眾號還有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劉志勇老師課題組的公眾號「小麥基因組與遺傳育種」以及河北農大王逍冬老師主辦的「小麥時代WheatTimes」。也歡迎大家一併關注。如果其他小麥課題組也有公眾號,歡迎大家推薦給我們。我們收集後再推薦給大家。
  • 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日前,《科學》雜誌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團隊科研發現,他們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機制;攜帶該基因的種質材料被多家單位用於小麥育種,表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9月9日,《中國科學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報導了山東農業大學最新科研進展,學校農學院吳佳潔團隊十年磨劍,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並對其影響小麥條銹病抗性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成果到底有多「贊」:(中國科學報記者 李晨 通訊員 王靜)9月6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一個新的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國際編號Yr28)。該基因由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吳佳潔團隊與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劉登才團隊、美國愛達荷大學教授付道林團隊等共同克隆成功。
  • 一作解讀|Give me five-以TaCYP81Ds為例,重要基因的串聯重複影響...
    根據「中國春」參考基因組數據統計,8592個基因家族發生了擴增;通過聚類分析,這些擴增的基因家族中,與環境脅迫響應相關(尤其是「鹽脅迫響應」和「冷脅迫響應」)的類群顯著富集( IWGSC, 2018),暗示小麥基因組的這種特質有利於其環境適應性。小麥基因組中存在的大量重複基因,無疑是一個「基因寶藏」-利用這個寶藏,發掘小麥中有用、「有特色」的抗逆基因,將為小麥的抗逆改良提供更多、更直接的資源。
  • 小麥主要病害的診斷與防治
    同時可增加小麥抗倒春寒、抗倒伏、抗乾熱風的能力。    2.小麥葉銹病    症狀:葉銹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但也能侵害葉鞘,很少發生莖稈或穗部。發病初期,受害葉片出現圓形或近圓形紅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一般在葉片正面不規則散生,極少能穿透葉片,待表皮破裂後,散出黃褐色粉狀物。即夏孢子。後期在葉背面和葉鞘上長出黑色闊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埋於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 Plant Journal|機器學習用於小麥抽穗檢測
    (普通小麥)和其他穀物中,單位面積的穗數是決定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參數的自動評價可能有助於小麥表型分型和監測的進展。 田間小麥穗計數沒有統一的規程,而且計數時間長。提出了一種基於機器學習技術的小麥抽穗自動計數系統,該系統基於從無人機上獲取的 RGB (紅、綠、藍)圖像。 在2017-2018作物季節,對12個冬小麥品種進行了三種氮素處理的試驗研究。 該系統採用頻率濾波、分割和特徵提取等方法,結合不同的分類技術,對顯微圖像中的小麥穗進行識別。
  •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55:57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Curt A.
  • 宋衛寧教授團隊承擔並完成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中7DL...
    原因就是小麥基因組體量龐大,是人類基因組的5倍,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同時又是作為典型的異源多倍體基因組,重複序列極高。  為了實現獲得麵包小麥的高質量基因組序列願景,2005年開始,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將普通小麥品系「中國春」的21條染色體進行了分離,並構建了相應的細菌人工染色體文庫,後續的物理圖譜構建、細菌人工染色體測序和序列的組裝與分析則由聯盟各成員分擔。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9期: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為玉米、水稻抗病育種提供有效途徑近日,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取得重大研究上海交大2019級博士生發現基因編輯新切割方式2019年10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比較生物醫學中心吳強課題組在基因編輯領域又取得新進展,並在國際著名OA學術期刊《細胞發現》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了SpCas9新的切割方式,並首次提出SpCas9沒有外切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