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GENETICS | 河北農大王海燕教授團隊在小麥病程相關蛋白抗葉銹病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0-07-17 小麥研究者

2020年7月13日,PLOS GENETICS在線發表了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王海燕教授課題組題為「TaTLP1 interacts with TaPR1 to contribute to wheat defense responses to leaf rust fungu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小麥病程相關蛋白TaPR1和TaTLP1的相互作用,並明確二者的互作增強了小麥對葉鏽菌的抗性。

PLOS GENETICS | 河北農大王海燕教授團隊在小麥病程相關蛋白抗葉銹病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病程相關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 PR)在植物系統獲得性抗性(SAR)中起著關鍵作用,到目前為止,共從植物中鑑定出17個PR蛋白家族,對多種病原菌起到抗性作用。在眾多PR家族成員中,PR1、PR2和PR5是植物抗病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它們通常編碼一些抗菌蛋白,當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脅迫刺激時,它們的表達水平迅速增加,在整個植物系統中大量積累,是植物SAR的重要成分和植物產生抗病反應的標誌。然而,PR蛋白生化活性和抗小麥葉銹病機制尚不清楚。

本課題組在前期明確了TaPR1TaTLP1參與小麥抗葉銹病防禦反應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了TaPR1和TaTLP1互作的分子機理及互作意義。本研究藉助GFP-Trap和質譜分析(MS)技術發現TaPR1和TaTLP1二者相互作用,利用qPCR技術檢測二者同時被葉鏽菌誘導高表達,且表達模式相同;利用酵母雙雜交技術(Y2H)、雙分子螢光互補(BiFC)、共定位(co-localization)和共免疫沉澱技術(CoIP)進一步證實了TaTLP1與TaPR1之間的互作關係。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TaPR1胺基酸缺失突變體,將TaPR1的互作關鍵位點鎖定在了碳末端第113到第164個胺基酸之間。分別利用體外抑菌實驗和基因共沉默技術(VIGS)證明TaTLP1和TaPR1的互作對抑制鏽菌的生長和侵染起到了加性作用,說明TaPR1-TaTLP1相互作用正調控小麥對葉鏽菌的抗性。文章首次報導了TaPR1和TaTLP1之間的互作,既為TaPR1和TaTLP1的抗鏽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PR蛋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PLOS GENETICS | 河北農大王海燕教授團隊在小麥病程相關蛋白抗葉銹病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河北農業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王菲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王海燕教授和劉大群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genetics/article?id=10.1371/journal.pgen.1008713

參考文獻:

(1) Liang F, Du X, Zhang J, Li X, Wang F, Wang H, Liu D. Wheat TaLr35PR2gene is required forLr35-mediated adult plant resistance against leaf rust fungus. Functional Plant Biology, 2020, 47(1): 26-37.

(2) Zhang J, Wang F, Liang F, Zhang Y, Ma L, Wang H, Liu 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 pathogenesis-related thaumatin-like protein gene TaLr35PR5from wheat induced by leaf rust fungus. BMC Plant Biology, 2018, 18: 76.

(3) Gao L, Wang S, Li X, Wang H, Liu D. Express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 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 gene, TcLr19PR1, involved in wheat resistance against leaf rust fungu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2015, 33(4): 797-805.

(4) Zhang Y, Yan H, Wei X, Zhang J, Wang H, Liu D. Expression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pathogen-induced thaumatin-like gene in wheat conferring enhanced resistance to Puccinia triticina[J]. Journal of plant interactions, 2017, 12(1): 332-339.

PLOS GENETICS | 河北農大王海燕教授團隊在小麥病程相關蛋白抗葉銹病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相關焦點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9月9日,《中國科學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報導了山東農業大學最新科研進展,學校農學院吳佳潔團隊十年磨劍,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並對其影響小麥條銹病抗性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成果到底有多「贊」:(中國科學報記者 李晨 通訊員 王靜)9月6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一個新的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國際編號Yr28)。該基因由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吳佳潔團隊與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劉登才團隊、美國愛達荷大學教授付道林團隊等共同克隆成功。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記者日前從山東農業大學獲悉,山東農業大學吳佳潔團隊與四川農業大學劉登才團隊、美國愛達荷大學付道林團隊等合作,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國際編號Yr28),從而為預防該病害流行提供了新的「基因疫苗」。9月上旬,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相關成果。
  • 一作解讀|NPR1在小麥中通過NB-NPR1融合蛋白的新作用模式調控對銹病的防禦反應
    編者按:最近,我們國家小麥抗病遺傳研究上連續出現幾個重要進展!令人振奮!今天,我們推送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院士、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黃俐教授和澳大利亞CSIRO的 Evans Lagudah院士三個團隊等單位合作揭示NPR1基因對銹病防禦反應的新模式。特邀請一作王曉靜博士進行解讀,具體內容如下,敬請賞析。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近日,「專輯」文章之一,由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周儉民研究員、王源超教授等多位知名學者聯合撰寫的「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在線出版。該研究成果是國際植物免疫學研究領域25年來重要的裡程碑式進展, 也是我國科學家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成果, 對未來高效和合理利用植物NLR蛋白, 進而改良植物抗病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科研新進展」植物免疫團隊在病菌調控植物免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12月5日,植物保護學院植物免疫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An effector protein of the wheat stripe rust fungus targets chloroplasts and suppresses
  • IJMS:全基因組水平解析小麥抗葉銹病Lr47基因轉錄調控網絡
    由小麥葉鏽菌(Puccinia triticina,Pt)引起的小麥葉銹病,是影響全球小麥生產的重要真菌病害。該病害造成的產量損失從7%到20%不等,而流行年份可高達50%。合理利用小麥抗葉銹病(Lr)基因仍是防治該病害最為有效的途徑。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ACS)出版的農業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研究結果為殼聚糖、殼寡糖作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 The Crop Journal | 劉志勇課題組發掘出小麥抗白粉病新基因Pm64
    第五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入選論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劉志勇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農業大學孫其信教授團隊合作在The Crop Journal第7卷第6期發表了題為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Pm64 derived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玉米南方銹病抗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Gene in Maize」的研究論文,精細定位了一個對玉米南方銹病高抗的主效基因RppM。  玉米南方銹病是由多堆柄鏽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一種危害極大的氣傳性真菌病害,發病範圍廣。該病害爆發可導致減產20~30%,嚴重可高達80%以上。近年來,國內外在南方銹病方面開展了不少研究工作,包括組織病理學、基因定位及抗性相關基因功能分析等。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同時,研究團隊將該控制理論及算法成功應用到「平移振蕩器旋轉執行器」實際系統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該項成果標誌著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在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了世界前列。
  • 河北大學在色譜分離分析新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整體柱製備常用的離子液體結構歸納 記者11月22日從河北大學獲悉,該大學喬曉強教授團隊在色譜分離分析新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基於離子液體的整體色譜柱:研究概況及其應用於高效色譜分離和富集」(Ionic liquids-based monolithic columns: Recent advancem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 high-efficiency separation and enrichment)的綜述,近日在國際分析化學期刊《分析化學趨勢》(TrAC-Trends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cell cul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然而由於支原體密碼子偏愛性、大部分基因為未知基因、遺傳操作工具少、小動物模型缺乏等原因,其代謝和致病機制雖然一直是醫學和獸醫領域關注的熱點,但研究進展緩慢。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老年痴呆症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在科學基金的資助下,我國學者通過源頭創新、國際合作、學術交流、平臺建設等多種形式,在老年痴呆症的發病機制研究、早期診斷標誌物篩選、治療新策略探索及大資料庫共享平臺建立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培養了一批致力於老年痴呆症研究的傑出科技人才和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為進一步深入合作,攜手在老年痴呆症研究領域攻堅克難奠定了穩固基礎。
  • 東北師範大學分子表觀遺傳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我校分子表觀遺傳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在植物多倍體、表觀遺傳變異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  在植物多倍體研究領域,實驗室與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Diter von Wettstein教授實驗室、威斯康星大學蔣繼明教授實驗室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教授實驗室合作,發現非整倍體在新形成異源六倍體小麥中具有普遍性,並具有不同於已報導的植物多倍體的特殊現象和特有規律。
  • 劉志勇團隊與李洪傑團隊合作連續克隆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就在這期間我們國家小麥抗病遺傳研究上連續出現幾個重要進展!令人振奮!今天,我們推送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劉志勇課題組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洪傑課題組等單位合作克隆的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Pm5e和Pm41。具體內容如下,敬請賞析。1.研究背景小麥白粉病是廣泛流行的真菌性病害,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 中外科學家找到小麥抗「黃疸病」新基因
    新華社成都9月25日電(吳曉穎 張俊賢)中外科學家聯手從小麥祖先物種之一的節節麥中找到了抗條銹病的新基因YrAS2388,並將該基因導入到普通小麥。這為有效防治被稱為「黃疸病」的小麥條銹病提供了新途徑。
  • 劉兆鵬教授課題組在抗腫瘤多藥耐藥和高水溶性微管蛋白抑制劑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藥學院劉兆鵬教授課題組在抗腫瘤多藥耐藥和高水溶性微管蛋白抑制劑發現方面取得進展,在國際藥物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發表了題為「SAR Investigation and Discovery of Water-Soluble 1-Methyl-1,4-dihydroindeno[1,2-c]pyrazoles as Po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