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進展」植物免疫團隊在病菌調控植物免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06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12月5日,植物保護學院植物免疫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An effector protein of the wheat stripe rust fungus targets chloroplasts and suppresses chloroplast function》的研究論文。許強博士為第一作者,康振生院士和王曉傑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陝西省科技創新團隊和旱作國重實驗室自由探索等項目的資助。

由條鏽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致的小麥條銹病是影響小麥生產安全的重大生物災害,對小麥生產具有毀滅性危害,一般年份導致小麥減產10~30%,嚴重時甚至絕收。條鏽菌頻繁變異導致小麥品種抗性不斷「喪失」是病害頻繁爆發流行的根本原因,是銹病防控中的國際性難題。因而,揭示病原菌致病性變異的基礎,對開發條銹病持續有效防控的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小麥條鏽菌為活體營養專性寄生真菌,不能在體外人工培養,缺乏遺傳轉化體系,難以通過遺傳學方法研究病菌的致病機理。為深入揭示條鏽菌致病性變異的分子基礎,該團隊率先在國際上完成了條鏽菌基因組測序(Zhe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進而通過3年的努力,完成了條鏽菌唯一侵染結構吸器的分離、病菌不同發育階段的轉錄組分析和條鏽菌毒性效應子(Effectors)的大規模篩選鑑定研究(Xu et al.,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19)。本研究報導的是一個條鏽菌吸器階段特異誘導表達的效應子Pst_12806,其編碼蛋白含有葉綠體導肽,依賴該導肽進入寄主植物的葉綠體中,幹擾光合系統中細胞色素cb6f蛋白亞基TaISP(Iron-Sulfur protein)的功能,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減弱由葉綠體介導的活性氧積累以及抗性相關基因的表達,促進條鏽菌的侵染定殖。研究首次報導了病原真菌通過攻擊植物的葉綠體調控植物免疫的致病機理,揭示了活體營養型寄生真菌侵染致病的新途徑。

相關焦點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專輯」將回顧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我國在生命科學各領域所取得的重要進展和突出成就,展望未來發展趨勢。武漢大學的團隊發現, NLR蛋白Bph14通過與轉錄因子WRKY46/72互作, 激活對昆蟲的免疫反應. 我國學者在NLR編碼基因的表觀調控、RNA剪切、蛋白穩定性調控以及亞細胞定位等多個方面也取得了進展. 香港浸會大學的研究組發現, NUDT6是NLR蛋白SNC1新的負調控因子.
  • 上海生科院在作物免疫和抗病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成功克隆了廣譜抗病調控基因EBR1(Enhanced Blight and Blast Resistance 1),並揭示了水稻E3-BAG蛋白模塊調控免疫動態平衡與廣譜抗病的分子機理。  植物生理與病理過程有很多細胞死亡,尤其是植物免疫失控會產生自身免疫反應,但相關的調控機理並不清楚。
  • 2018年我國在植物抗病與信號轉導領域取得了哪些進展?
    近日,植物學報發布了主編評述 「2018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該文對2018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了概括性評述, 旨在全面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的發展前沿和熱點, 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 鈣離子通道OSCA1.3調控植物氣孔免疫
    鈣離子通道OSCA1.3調控植物氣孔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5:14:30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Cyril Zipfel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ACS)出版的農業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研究結果為殼聚糖、殼寡糖作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 J Immunol:天然免疫通路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陳新文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天然免疫通路調控中取得進展,發現了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重要信號分子MITA的首個剪接變體MRP,相關的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國際免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MITA是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一個重要信號分子,在I型幹擾素的誘導產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16年十大進展公布
    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5項科學進展入選,分別是:基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精子tsRNAs可作為記憶載體介導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MECP2轉基因猴的類自閉症行為表徵與種系傳遞、伊波拉病毒入侵機制研究。
  • 人體免疫VS植物免疫
    植物體的免疫系統不同於人類但也很強大,當植物受到外界刺激或處於逆境條件時,能夠通過調節自身的防衛和代謝系統產生免疫反應,植物的這種防禦反應或免疫抗性反應,可以使植物延遲或減輕病害的發生和發展,植物免疫誘抗劑對農作物病蟲害卻沒有直接的殺滅作用,而是由外源生物或分子通過誘導或激活植物所產生的抗性物質,對某些病原物產生抗性或抑制病菌的生長。
  • 【光明日報】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J HAZARD MATER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雅林教授現代藥物研發團隊在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北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張雅林教授現代藥物研發團隊在Journal of Hazardous
  • 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在新技術開發、醫學新突破和生物經濟發展等方面有貢獻  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 北京林業大學綜述細胞膜轉運調控植物免疫的機制!
    這些途徑改變了細胞和生理過程,包括膜變形、膜轉運事件、內膜組織和細胞骨架重排。植物已經進化出一種複雜的免疫系統,能夠感知和對抗病原微生物。細胞膜運輸通過向質膜(PM)或其他膜內隔室傳遞防禦相關蛋白在這場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膜運輸過程中,PM和內膜系統的脂質成分不斷發生重排,這可能是蛋白質分選和運輸機制的平臺,決定了細胞內囊泡或蛋白質的命運。
  • 主編評述 | 2019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
    2019年中國植物科學家在國際綜合性學術期刊及植物科學主流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大幅增加, 在光生物學、植物抗逆和分子進化等若干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 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植物抗病小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該文評述了2019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以期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及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輝煌成果。
  • 漆小泉、黃三文主持撰寫「我國植物代謝領域重要進展」長篇中文綜述
    該文詳細評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科學家在基礎代謝、青蒿素等植物活性天然產物的挖掘、植物代謝途徑的解析及其生物學功能、植物活性成分的代謝工程及生物合成、代謝網絡及其功能等植物代謝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 這些優秀成果促進了我國植物代謝領域的迅速發展, 提升了我國植物代謝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為取得更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礎
  • NPR1調控植物免疫反應過程中的細胞存活
    NPR1調控植物免疫反應過程中的細胞存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8 16:45:19 美國杜克大學Xinnian Dong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科研新進展】(120)單衛星教授團隊發現新型內源分泌肽激發植物的...
    近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農學院單衛星教授團隊題為《The novel peptide NbPPI1 identified from Nicotiana benthamiana triggers immune responses and enhances resistance against
  • 深圳先進院腫瘤免疫抑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蛋白與細胞藥物研究中心研究員萬曉春及其研究團隊在腫瘤免疫抑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MDSCs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抑制機體的獲得性和天然抗腫瘤免疫,使腫瘤細胞逃避機體的免疫監視和攻擊,促進腫瘤發生發展。因此靶向阻斷MDSCs逆轉腫瘤微環境免疫抑制狀態的治療策略是增強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的關鍵手段。 腫瘤壞死因子-α誘導蛋白8樣2(TIPE2)是一類專業的磷脂醯肌醇第二信使轉運蛋白,特異性地表達於白細胞並調控其遷移過程中的極化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