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14 新華網客戶端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劇烈變化。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荊芥亞科及筋骨草亞科在該科中的系統位置及與柚木亞科、豆腐柴亞科等其他亞科的親緣關係仍未得到解決。

       「為深入探討唇形科的起源、性狀演化、歷史生物地理學及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構建唇形科穩固的系統發育關係迫在眉睫。」昆明植物研究所趙飛博士介紹,在此科學問題的驅動下,昆明植物研究所、江西農業大學唇形科研究團隊聯合中國、伊朗、美國、澳大利亞、挪威、奧地利、土耳其等八國的唇形科分類學者,對唇形科開展了全球範圍的廣泛取樣。歷經四年時間,獲得了79屬175個代表類群的葉綠體全基因組序列,取樣覆蓋了目前已界定的12個亞科。

       基於79個蛋白質編碼基因重建了唇形科系統發育框架,研究團隊驗證了12個亞科的單系性,明確了荊芥亞科、筋骨草亞科與其近緣類群的系統發育關係,提出了唇形科12個亞科22個族的新分類系統,其中本研究建立了三個新族。同時,還對各亞科和各族的分類歷史、地理分布、形態特徵、屬種多樣性等內容進行了全面闡述和系統總結。

       此項研究成果於1月8日以「基於系統發育組學新的唇形科群落分類」為題,發表在生物學著名期刊《BMC生物學》上。這也是該刊上接受發表的第一篇分類學論文,主編及審稿人對研究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項「裡程碑」式的工作。

 

相關焦點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 生物醫藥 - 中國高新網 - 中國...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該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應用廣泛,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自20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Verbenaceae)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較大變化。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
  • 唇形科研究提出12個亞科和22個族新分類系統
    唇形科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 230 餘屬 7000 餘種,中國是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獲悉,我國科研團隊聯合多國唇形科分類學者,歷經四年時間對唇形科開展了全球範圍的廣泛取樣,獲得了 79 屬 175 個代表類群的葉綠體全基因組序列,取樣覆蓋了目前已界定的 12 個亞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生物學》(BMC Biology)雜誌。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
  • 唇形科植物科研體系與辰山植物園共成長
    、保育和研究成為上海辰山植物園重要且具特色的領域。這裡有一支專業的引種收集和園藝支撐團隊負責唇形科植物的野外調查、收集和保育,由陳曉亞院士和Cathie Martin院士分別領銜的科研團隊針對鼠尾草屬和黃芩屬藥用植物的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以及藥用活性成分的合成和調控展開研究。
  • 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獲進展
    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是一類十分重要的藥用和觀賞資源植物。其化學成分,尤其是萜類化學成分及其成藥性研究一直是國際上天然產物化學和新藥研發等相關領域的熱點。
  • 「裸子植物——買麻藤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由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武漢植物園、植物研究所,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等10餘家國內外知名院所聯合開展的「裸子植物——買麻藤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 李興旺/李國亮在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取得新進展
    三維基因組學是基因組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之一。目前,以人類細胞系和動物細胞為研究對象,生物學家已經開發了很多高通量的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其中一些技術體系已經成功應用於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李興旺教授和李國亮教授課題組致力於三維基因組學和表觀基因組學研究。
  • 唇形科植物——茺蔚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藥用植物圖鑑,ID:yaoyongzhiwutuji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茺蔚子ChongweiziLEONURI FRUCTUS【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 Leonurus japonicus
  • 科研進展|薄唇蕨屬植物的系統進化與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客觀地認識並定義自然界的物種並非易事,分類研究過程中物種名稱的變化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分分合合」正體現出分類學者為給物種正確命名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為了定義自然的物種,分類學者們整合了命名法規、形態學、解剖學、細胞學和化學分類學等諸多研究方法。而分子系統學的興起給分類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經典分類的研究手段相結合,標誌著分類學新時代的來臨。
  • 廣東潮州發現唇形科植物新種「互葉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人員在廣東潮州發現一種植物,並將其引種到華南植物園栽培,經過培育得以開花和結果。通過綜合形態特徵,結合分子實驗證據,確定這是唇形科蕕屬的新種,並命名為「互葉蕕」。唇形科為世界性分布,全世界約有220餘屬,3500餘種,我國有99屬800餘種。蕕屬植物全世界目前有7種,我國均有分布。根據資料記載,廣東分部蕕屬僅一個種。互葉蕕在廣東的發現,使得廣東蕕屬植物達到2種,世界上蕕屬物種達到8種。
  • 雲南大學植物標本館科教融合工作取得新進展
    雲南大學植物標本館歷史悠久、館藏豐富、特色鮮明,目前共收藏有高等植物標本近25萬份,是收集、保藏和研究雲南省植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對植物學教學和科研,以及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
  • 湖南:唇形科植物「喜雨草」消失近百年後重現
    1918年8月,奧地利傳教士、植物學家韓馬迪(Handel-Mazzetti),在湖南西南部的武岡雲山,發現了一種新的唇形科植物,他將其命名為「Ombrocharis dulcis」(後被譯為「喜雨草」),並於1936年作為一個新屬、新種發表在《中國植物志要》。之後的歲月裡,這種柔弱的草,卻在人們視線裡消失,蹤跡全無。美麗的「喜雨草」,難道滅絕了嗎?
  • 韓方普研究組在植物著絲粒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這些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困惑,重排後包含兩個或是多個著絲粒區域的染色體和不包含著絲粒的染色體片段是如何穩定維持下來的,這是基因組進化以及染色體核型多態性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也是Barbara McClintock染色體研究一直沒有解決的謎題(Birchler and Han.2018, Plant Cell)。
  • 郎明林課題組在植物有機硒富集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學院郎明林課題組目前在富硒植物MeSeCys累積機制方面取得重要新進展。人類目前有機硒的獲取主要來源於植物,而在植物中負責無機硒轉化為有機硒的關鍵酶是甲基硒代半胱氨酸轉移酶(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 SMT )。但大多數普通植物和作物均缺乏有效的無機硒向有機硒特別是MeSeCys的轉化能力。
  • 唇形科植物——薄荷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藥用植物圖鑑,ID:yaoyongzhiwutuji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薄荷BoheMENTHAE HAPLOCALYCIS HERBA【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 唇形科植物——益母草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藥用植物圖鑑,ID:yaoyongzhiwutuji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益母草YimucaoLEONURI HERBA【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 園林植物的分類(一)
    園林植物的分類和命名園林植物分類:園林植物種類繁多,不論從研究和認識的角度,還是從生產和消費的角度,都需要對這麼對的種類進行歸納分類。人們根據植物進化規律和親緣關係,將劇透相似的形態構造、有一定生物學特性和分布區的個體總和定為「種」,相近似的種歸納為一屬,相近似的屬歸納為一科,由此建立了分類系統。常用的單位為界、門、綱、目、科、屬、種,並可根據實際需要,再加劃中間的單位,如亞門、亞綱、亞科、亞屬、變種、變型等。界是最高級的單位,種是最基本的單位。
  • 中科院在南陵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專家在南陵縣第四紀洞穴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9月9日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第四紀聯合會亞太地區地層委員會主席、安徽繁昌人字洞遺址科考首席科學家金昌柱教授率領的考古團隊,在南陵縣煙墩鎮
  • 唇形科植物——半枝蓮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藥用植物圖鑑,ID:yaoyongzhiwutuji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半枝蓮BanzhilianSCUTELLARIAE BARBATAE HERBA【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Scutellaria
  • 唇形科植物——紫蘇梗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藥用植物圖鑑,ID:yaoyongzhiwutuji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紫蘇梗ZisugengPERILLAE CAULIS【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