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該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應用廣泛,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自20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Verbenaceae)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較大變化。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
-
唇形科研究提出12個亞科和22個族新分類系統
唇形科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 230 餘屬 7000 餘種,中國是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獲悉,我國科研團隊聯合多國唇形科分類學者,歷經四年時間對唇形科開展了全球範圍的廣泛取樣,獲得了 79 屬 175 個代表類群的葉綠體全基因組序列,取樣覆蓋了目前已界定的 12 個亞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生物學》(BMC Biology)雜誌。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
-
2016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
「2016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 為了體現評選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將所有候選項目提交相關領域的10名院士進行專家函審,根據項目是否具有技術創新性突出、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顯著、推動行業科技進步作用明顯等標準進行不記名投票;最終確定本年度的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
2020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揭曉活動以網絡直播形式舉辦。其中17個候選項目從推薦申報中脫穎而出進入公眾投票環節,得到6萬餘名廣大同行的熱情參與;為了體現評選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將所有候選項目提交相關領域的院士進行函審,按技術創新性突出、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顯著、推動行業科技進步作用明顯等標準進行無記名投票,最終由終審專家團評審產生本年度的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
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在桐廬發布
今天(1月12日),在浙江桐廬富春山健康城,富春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行業年度報告會暨2018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發布會成功舉辦,500位醫藥大咖齊聚桐廬,向業界及全社會展示了2018年度我國醫藥生物技的新進展、新成就。2018年1月桐廬被評為「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永久會址。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史(1)
(摘自《中國植物志》第1卷,是在崔鴻賓生前寫成的《中國植物志》三十年編研史、戴倫凱的《中國植物志》編研史和夏振岱的《中國植物志》編研史的基礎上,由陳心啟執筆寫成。)最早到野外採集標本的是鍾觀光,他在全國十幾個省區,共採集了10多萬號標本。隨後秦仁昌、陳煥鏞、錢崇澍、劉慎諤等也在華南、東北、華東、華中、華北、西南、西北等省區採集了大量植物標本。隨著植物分類學研究取得進展和植物標本的大量採集,胡先驌等曾渴望能著手編寫《中國植物志》。胡先驌的博士論文就是《中國種子植物科屬志》。這是當時研究中國植物的最基礎的參考資料。
-
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獲進展
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是一類十分重要的藥用和觀賞資源植物。其化學成分,尤其是萜類化學成分及其成藥性研究一直是國際上天然產物化學和新藥研發等相關領域的熱點。
-
2019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
這項由合肥天麥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研發的項目一經發布,便博得了陣陣掌聲。 1月11日,「2019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揭曉活動在我縣舉行。經推薦申報、項目初審、公眾評選、院士函審、專家終審等環節,共有20個候選項目從推薦申報中脫穎而出進入公眾投票環節,得到24萬餘名廣大同行的熱情參與。
-
唇形科植物科研體系與辰山植物園共成長
、保育和研究成為上海辰山植物園重要且具特色的領域。這裡有一支專業的引種收集和園藝支撐團隊負責唇形科植物的野外調查、收集和保育,由陳曉亞院士和Cathie Martin院士分別領銜的科研團隊針對鼠尾草屬和黃芩屬藥用植物的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以及藥用活性成分的合成和調控展開研究。
-
中國植物分類學著作——《中國高等植物》出版
《中國高等植物》植物分類學知識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為滿足林業、農業、畜牧業、中醫藥、環境保護、植物學科研和教育等部門廣大科技人員,特別是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者的迫切需要,一部14卷冊的《中國高等植物》於2012年10月全部出版。該著作的編研於1997年1月作為中科院重點項目而立項。
-
科研進展|薄唇蕨屬植物的系統進化與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客觀地認識並定義自然界的物種並非易事,分類研究過程中物種名稱的變化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分分合合」正體現出分類學者為給物種正確命名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為了定義自然的物種,分類學者們整合了命名法規、形態學、解剖學、細胞學和化學分類學等諸多研究方法。而分子系統學的興起給分類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經典分類的研究手段相結合,標誌著分類學新時代的來臨。
-
湖南:唇形科植物「喜雨草」消失近百年後重現
1918年8月,奧地利傳教士、植物學家韓馬迪(Handel-Mazzetti),在湖南西南部的武岡雲山,發現了一種新的唇形科植物,他將其命名為「Ombrocharis dulcis」(後被譯為「喜雨草」),並於1936年作為一個新屬、新種發表在《中國植物志要》。之後的歲月裡,這種柔弱的草,卻在人們視線裡消失,蹤跡全無。美麗的「喜雨草」,難道滅絕了嗎?
-
中科院在南陵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專家在南陵縣第四紀洞穴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9月9日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第四紀聯合會亞太地區地層委員會主席、安徽繁昌人字洞遺址科考首席科學家金昌柱教授率領的考古團隊,在南陵縣煙墩鎮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擔子地衣是由擔子菌與共生藻互惠共生而形成的一類特殊地衣,它在共生菌與共生藻分離培養、篩選生物活性成分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video:20180522中科院:中國大鯢研究獲重要進展] 張亞平在發布會上表示,中科院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的倡導和引領者,已在生物多樣性編目、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評估、生物多樣性信息庫的建設、生物安全和種質資源保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瀕危物種的保護方面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此次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歷時長、工作量大、野外科考艱苦,需要大團隊的協作,能堅持下來實屬不易。
-
中科院在南陵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
、國際第四紀聯合會亞太地區地層委員會主席、安徽繁昌人字洞遺址科考首席科學家金昌柱教授率領的考古團隊,在南陵縣煙墩鎮靄裡村陳衝進行了幾天的考古調查和試掘,在洞穴堆積物中發現了十餘種脊椎動物化石,依據地層和動物化石的組合性質,其時代可能為距今1-5萬前的晚更新世,標誌著中科院在南陵縣的洞穴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
-
「人工血液」入選年度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軍事醫學科學院野戰輸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