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video:20180522中科院:中國大鯢研究獲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以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exemplifies the hidden extinction of cryptic species 為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車靜,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以及昆明動物所特聘研究員、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教授Robert Murphy領銜的國內外研究人員參與的合作成果。該研究基於基因組水平數據,揭示了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有可能為8個)組成,中國大鯢的保護面臨著重大調整,亟需進一步評估和改進。5月21日,中科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這一重要成果。

  張亞平在發布會上表示,中科院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的倡導和引領者,已在生物多樣性編目、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評估、生物多樣性信息庫的建設、生物安全和種質資源保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瀕危物種的保護方面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此次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歷時長、工作量大、野外科考艱苦,需要大團隊的協作,能堅持下來實屬不易。該研究工作系統、研究方法先進,創新性強,取得了令人意外的重要科學發現,對中國大鯢的保護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俗稱「娃娃魚」,為中國特有珍稀野生動物,也是世界現存兩棲類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體長可以達到2米。中國大鯢與日本大鯢及美洲大鯢,共同組成了兩棲類中的隱鰓鯢科(Cryptobrachidae),該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羅紀時代(160 Mya)。中國大鯢具有極高的進化獨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中佔據重要地位,堪稱「水中大熊貓」。

  中國大鯢曾廣泛分布於我國長江、黃河及珠江流域的17個省份。自20世紀50年代起,由於棲息地連續破壞以及80年代末左右開始的人為過度捕捉,中國大鯢的野生資源迅速減少,部分地方的野生種群甚至面臨滅絕。中國大鯢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CE),並收錄入CITES公約附錄I,在我國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中國大鯢的保護問題受到了國內外極大的關注。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中國大鯢的保護,在就地保護和人工增殖放流兩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1982年至今,全國已建立48個涉及保護中國大鯢的自然保護區(大部分為80年代後期以來建立),其中主要針對中國大鯢的保護區有33個(國家級3個),保護區佔地面積達17.10萬公頃。上世紀70年代,陽愛生等就開始了對中國大鯢人工養殖技術的探索。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實踐,中國大鯢的養殖技術目前已經非常成功。為了增加野生種群,政府組織了頻繁的放流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放流數量達到105918尾。與此同時,在巨大經濟利益驅動下,人工養殖市場繁榮發展,自90年代中期以來,一尾性成熟中國大鯢市值一度過萬元。大量野外種群被非法捕撈並被買賣進入養殖市場。這造成了目前中國大鯢保護的困境:在野外很難看到野生種群,養殖場內卻保存著成千上萬的個體。

  由於缺乏顯著的外部性狀差異,中國大鯢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個物種。目前我國實施的保護是基於「中國大鯢是一個物種」的保護措施和市場化的人工養殖、放流增殖,並未對不同地方的種群加以區別對待。Robert Murphy在此前的研究中,首次在遺傳學水平發現中國大鯢的黃山種群發生了獨特的分化。考慮到兩棲類的習性,容易隔離分化,而中國大鯢分布範圍廣泛,又經歷了較長的演化歷史,中國大鯢不同地方的種群是否存在顯著的分化?目前的保護策略是否得當、有效?

  為解答以上問題,更好地保護中國大鯢,2008年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張亞平和Robert Murphy帶領的團隊便開始了對中國大鯢的研究。經過近10年的考察和走訪,與國內外多個科研單位和林業部門合作,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到70個野生和1034個來自養殖場的中國大鯢樣品(多為皮膚脫落和口腔刮取組織樣品),進而對其野生和養殖種群遺傳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

  由於中國大鯢的基因組達到50G,研究組首次使用了簡化基因組的方法,在基因組水平對中國大鯢的野生種群開展了群體遺傳學分析。結合線粒體基因等的多項分析結果意外發現,中國大鯢並非單一物種,目前研究數據支持至少5個物種的劃分。這5個物種(包括陝西種、四川種、廣西種、貴州種、安徽種)分布地與水系分布緊密相關,大致對應黃河、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水系流域。各物種間分化時間保守估計約為4.71-10.25百萬年以前,屬於有較長分化歷史的典型物種。此外,在養殖場種群中還意外地發現了另外兩個獨特的支系,加之記錄的分布於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種群,推測中國大鯢有可能包括高達8個物種,但這一結論亟待進一步考察研究確定。在這樣一個備受關注且已有較多研究的大型兩棲類動物中突然發現如此多的隱存物種是令人震驚的,這得益於基因組等新技術的應用。

  該發現對於中國大鯢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物種是制定保護措施最基礎的分類單元。基於過去的分類知識和常規的做法,在保護區劃分、人工養殖、增殖放流等一系列的保護過程中,中國大鯢長期以來被當作一個物種對待,且沒有區分不同地理種群。這是無可指責的,但隱藏巨大的風險。若不及時調整,不僅有的物種不能得到保護,還很容易使小種群物種受到其它物種的基因侵蝕,甚至被取代,造成巨大遺傳資源損失甚至物種滅絕。在對養殖場隨機取樣分析中,該研究發現全國養殖場有78.82%的個體是「陝西種」。2013年至2016年期間,倫敦動物學會啟動了中國代表區域的中國大鯢野外及問卷調查工作(同期發表在Current Biology),昆明動物所承擔了獲得數據的遺傳學分析,發現在陝西、貴州和廣西野外捕捉的12個個體,其母系來源均為「陝西種」。此外,以貴州省為例,通過微衛星數據分析顯示,隨機取樣的100份養殖個體雖然有不同的母系來源,但是核基因水平已經混雜為一個物種。換言之,不當的保護還可能加速物種的滅絕。

  新技術方法的應用使人們對中國大鯢這一明星物種有了全新認識。在此基礎上,亟需對現有中國大鯢的保護策略和措施進行評估和改進。研究人員建議全面開展中國大鯢遺傳資源的調研和分析,對包括的不同物種進行種群大小、遺傳多樣性、分布地等系統的調查研究,正確認識每一個物種,並及時調整相應的保護策略和措施。特別對於小種群物種,急需優先保護。同時,應加強遺傳技術的應用,建立不同物種的技術標準,規範養殖市場;禁止未經遺傳核查的無序放流,在遺傳鑑定的基礎上,方可開展各物種原產地的繁殖放流。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不僅能有效保護中國大鯢各物種,還能為其它瀕危物種的保護作出示範。

  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顏芳為論文第一作者,車靜、張亞平、Robert Murphy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培育項目、國際人才計劃項目,英國倫敦動物學會Darwin Initiative項目,香港動物園基金,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

中國大鯢生活照(Robert Murphy攝)

  基於線粒體片段、簡化基因組SNP、微衛星數據獲得的中國大鯢系統發育關係和遺傳結構。A. 基於線粒體基因片段,構建的野生種群(A-E)及4個養殖個體(UI, U2)構建的系統發育關係。B. 野生種群的分布點;餅圖顏色對應圖A中線粒體支系;右下角為基於簡化基因組SNP數據的群體結構(最適K=5),顏色對應線粒體支系。C. 養殖種群的樣品採集點;餅圖顏色對應A中線粒體支系;右下角為基於微衛星數據的群體結構(最適K=1,這裡顯示第二最適K=3)。

相關焦點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而以往研究提出的保護策略大多針對特定蘇鐵物種或類群,尚缺乏對已報導的中國的蘇鐵屬物種提出系統性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比較和保護建議。
  •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儘管當前,青海、寧夏、甘肅、陝西等地都已經廣泛開展了秦艽的人工栽培,並且取得一定進展[7-8],滿足了部分市場需求,但由於野生秦艽質量好,開採成本低等特點,每年仍有大量野生資源遭到破壞,因而造成其資源日益減少和遺傳多樣性的降低[9]。目前,已有研究發現包括大豆、水稻等廣泛種植的作物在內,栽培種的遺傳多樣性顯著低於野生種[10-11]。
  • Nature Biotechnology:科學家解密大豆遺傳多樣性及重要農藝性狀基因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諾禾致源合作在野生作物資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率先構建和分析了一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組,為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啟示。該研究成果於2014年9月14日發表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 中國娃娃魚極危!研究者4年僅發現24隻野生大鯢,曾賣出萬元高價
    新發現:中國娃娃魚至少有5個物種中國大鯢所處的危險境地,還遠遠不止數量上的稀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等研究人員耗費近十年研究發現,中國大鯢並不只是一個物種。在十年間,他們在全國範圍內收集了70個野生和1034個來自養殖場的中國大鯢樣本,對野生和養殖種群遺傳結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中國大鯢至少存在五個物種,甚至有可能有8個物種。
  • 野生植物保護|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保護遺傳多樣性至關重要遺傳多樣性是物種適應環境變化的前提條件,其多樣性水平決定了物種長期的生存能力和進化潛力。物種的遺傳多樣性越高,其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就越強。遺傳多樣性的喪失往往是不可逆的,一旦遭到破壞幾乎無法恢復,保護遺傳多樣性對物種的長期生存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植物由於固著生長,且生境被破壞無法自由遷移,只能被動地響應環境變化,因此保護遺傳多樣性對保護瀕危植物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蘭科植物作為植物保護的旗艦類群,其遺傳多樣性研究工作一直受到關注。
  • 專訪「中國大鯢人工繁殖第一人」陽愛生:大鯢的價值應該被看到
    中國大鯢,是中國特產的一種珍貴野生動物,因叫聲酷似小孩兒啼哭,俗稱「娃娃魚」,但它卻並非魚類,而是體形最大的一種兩棲動物。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約3.5億年,是比恐龍還早的「地球紀念物」和極其珍貴的「活化石」,被列入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中國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
  • 專家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國智慧
    本文將在回顧過去10年國際社會在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進展的同時,介紹中國的行動與相關理念。另根據各國提交的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情況國家報告分析,各國總的進展程度尚不足以實現「愛知目標」,其中:34%的國家目標有望實現;51%的國家目標取得了進展,但進展速度不足以實現目標;11%的國家目標沒有顯著進展,1%偏離目標。
  • 宜昌市開展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 大鯢放歸野外 頒發「資源保護...
    本網訊(記者宋志豪,通訊員吳勇、李鳳英)5月21日,市生態環境局、湖北五峰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五峰鎮政府、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聯合開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26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宣傳活動。  當日下午,工作人員協同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志願者來到後河保護區,將3尾大鯢放歸自然。
  • 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獲進展
    11月22日,國際權威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刊出了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 禁止亂採濫挖 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植物由於固著生長,且生境被破壞無法自由遷移,只能被動地響應環境變化,因此保護遺傳多樣性對保護瀕危植物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蘭科植物作為植物保護的旗艦類群,其遺傳多樣性研究工作一直受到關注。 今年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石斛屬(42種)、蘭屬(15種)、兜蘭屬(15種)是蘭科植物(104種)中被收錄物種數量最多的3個屬,也是遺傳多樣性研究的熱點類群。 對鐵皮石斛野生居群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發現,其遺傳多樣性高,說明其自身可能並不存在瀕危的遺傳基礎,人為毀滅性採集和生境的破壞才是其瀕危的主要原因。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研究揭示了植物早期胚胎染色質狀態重編程的嶄新分子機制,闡述了胚胎中的基因激活如何傳遞到發育後期的表觀遺傳機理,是開花調控分子與遺傳機制的重要突破。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為其在作物花期調控的生產應用提供了新的作用靶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實驗室參與了該項研究。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和科技部的資助。
  • 林草科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瀕危植物調查-湖北篇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國家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和國際竹類登錄中心的專家,對湖北省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神農架和三峽庫區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景觀多樣性,是全球 14 個具有國際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關鍵地區之一,且在中國 35 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內,同時還屬於 19 個特有植物多樣性熱點之一。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2020-04-22 華南植物園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  桫欏科植物是侏羅紀孑遺的樹狀蕨類,現存的桫欏科植物與其化石形態特徵幾無變化,因而也被稱為「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 中國農業大學周欣教授課題組在東方蜜蜂遺傳多樣性的形成和適應機制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周欣教授課題組聯合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和揚州大學等單位開展合作研究,通過大規模的群體基因組重測序和數據分析釐清了我國東方蜜蜂亞種級別的群體遺傳結構,重塑了該物種最年輕支系的演化和適應歷史。同時,該研究結合演化選擇分析和RNAi等實驗驗證方法,揭示了在大陸東方蜜蜂群體分化過程中與生境適應和採集分工相關的關鍵基因。
  • 首屆鄱陽湖及流域瀕危動物保護學術研討會在南昌召開
    為推動江西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創新研究,滿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1月8日,由省科學院和省生態學會共同主辦的首屆「鄱陽湖及流域瀕危動物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我院順利召開。宋德雄表示,做好鄱陽湖流域瀕危動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我省在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過程中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通過與會的專家學者和相關主管部門負責人的集思廣益,高質量的真知灼見,為鄱陽湖流域瀕危動物保護髮出強有力的聲音,為新時代我省綠色創新發展、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點燃智慧火花,凝聚強大力量。
  •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2016-05-12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人員仍不知道有多大比例的選擇性剪切事件可以導致蛋白質組的多樣性。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焦雨鈴研究組在全基因組水平通過分析與核糖體結合的mRNA來研究翻譯組的構成,並與總mRNA所代表的轉錄組進行了比較。
  • 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及進化機制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聊聊SSR•遺傳多樣性(二)
    因此對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物種或居群的進化歷史(起源的時間、地點、方式),也能為進一步分析其進化潛力和未來的命運提供重要的資料,尤其有助於物種稀有或瀕危原因及過程的探討。有助於推動保護生物學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之一就是保護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或進化潛力。只有掌握物種多樣性水平高低及群體的遺傳結構,才能制定有效的保護策略和措施。
  • 新疆野蘋果譜系地理和保護遺傳研究獲進展
    乾旱氣候對植物的分布、起源和演化有重要影響。新疆野蘋果是殘遺分布於亞洲中部山地闊葉野果林的建群種,是栽培蘋果的直接祖先來源,屬國家瀕危保護植物。然而,野蘋果現今片段化分布格局的成因尚不明確;跨國境的種群間遺傳譜系關係未見報導。
  • 李克強: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地方政績考核
    今天,我們召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主要任務是審議《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和《關於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的任務分工》(以下簡稱《任務分工》),研究部署近期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工作。下面,我講幾點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