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周欣教授課題組在東方蜜蜂遺傳多樣性的形成和適應機制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2020-12-23 中國農業大學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周欣教授課題組聯合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和揚州大學等單位開展合作研究,通過大規模的群體基因組重測序和數據分析釐清了我國東方蜜蜂亞種級別的群體遺傳結構,重塑了該物種最年輕支系的演化和適應歷史。同時,該研究結合演化選擇分析和RNAi等實驗驗證方法,揭示了在大陸東方蜜蜂群體分化過程中與生境適應和採集分工相關的關鍵基因。針對關鍵基因Lkr的進一步研究提示:基於工蜂採集花粉/花蜜的分工調節可能是蜜蜂適應各種新生境中氣候和植物物候變化的重要機制。該成果以「Gene reuse facilitates rapid radiation and independent adaptation to diverse habitats in the Asian honeybee」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

蜜蜂是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傳粉者,為90%以上的主要農作物類型傳粉。然而,全球生境變化和農耕方式的改變使蜜蜂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脅。據估計,在全球蜜蜂種群數量驟減的大格局下,東方蜜蜂(Apis cerana,在我國分布的種群俗稱為「中華蜜蜂」或「中蜂」)的分布範圍和種群數量在百年間分別減少了75%和80%以上。因此,了解蜜蜂如何適應生境變化對保護這一重要傳粉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已有研究表明,真社會性蜜蜂能夠在蜂群水平上調節花粉和花蜜的採集傾向,以適應不同生境的氣候和花期變化。例如,溫帶和高山地區的蜜蜂顯示出很強採蜜和儲蜜能力,以供蜂群度過寒冬;而熱帶地區常年開花,並且蜂群常年繁殖,因此蜂群需要採集較多的花粉,而其採蜜能力相對較弱。對應的,蜂群可以通過調整採集蜂分工的比例,滿足蜂群對不同營養成分的階段性需求。而新生工蜂對不同濃度糖的反應敏感度決定了其未來的採集傾向。然而,目前關於蜜蜂採集分工決定機制的研究較少,針對東方蜜蜂的研究尚為空白。


圖 1 我國分布的東方蜜蜂種群由7個遺傳獨立的演化單元組成,其中6個周邊種群大約在10萬年前分別獨立從共同的中部祖先種群中分化而來,形成了獨特的「離心式」成種模型。

研究者對分布在中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343個大陸東方蜜蜂代表個體進行了全面的取樣和基因組分析,產生了數百萬個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種群遺傳分析顯示,我國現有的東方蜜蜂種群由7個獨立的遺傳單元組成,包括中部、東北、青海、阿壩、波密、海南、臺灣。其中,6個周邊種群都是從共同的中部祖先種群中獨立衍生出來的後裔種群。而上述7個分化單元在遺傳差異程度上已經達到了西方蜜蜂的亞種水平。該研究還揭示:基因的重複選擇在東方蜜蜂演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特別是與生境適應相關的基因在這一系列相互獨立的種群分化事件中受到重複的自然選擇作用。其中與糖敏感度相關的白細胞激肽受體基因(Leukokinin receptor, Lkr)在幾乎所有獨立分化出來的周邊種群中都受到了選擇作用,提示了該基因在蜜蜂生境適應中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 2 在東方蜜蜂獨立分化的過程中,大量基因受到平行的自然選擇,很多基因與生境適應相關。其中最典型的Lkr基因在幾乎所有的周邊種群中都受到選擇,提示其在蜜蜂演化和適應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研究者進一步對Lkr基因在不同組織和不同分工的採集蜂中的表達模式進行了探究,並進行了RNA幹擾下的喙伸反應實驗。結果顯示Lkr表達水平可以直接調節採集蜂的糖敏感度,並與其採粉、採蜜分工高度相關。這些結果提示:在東方蜜蜂種群擴張過程中,與調節採集分工相關的基因受到重複選擇,該機制是其適應多樣生境下不同開花物候的重要策略。這些研究結果為理解我國東方蜜蜂的演化歷史和適應機制提供了科學依據,並為我國東方蜜蜂種群遺傳結構的劃分以及制定我國本土蜜蜂物種的保護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預期未來圍繞採集蜂分工機制所開展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將有望更高效地發揮蜜蜂的傳粉功能和提高其蜂蜜生產能力。

圖 3 Lkr基因在採集蜂的腦部和觸角顯著高表達。RNAi實驗證明,該基因的表達直接決定了工蜂對糖的敏感度,從而影響了採集蜂的採集分工傾向。

本研究由中國農業大學、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揚州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通訊作者為周欣、牛慶生、吉挺。論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國農業大學的博士後紀永坤,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李興安博士和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唐浚博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美國肯塔基大學的周序國博士和楊百翰大學的Paul Frandsen博士等也參與了該項研究。

本研究得到科技部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東部傳粉昆蟲資源調查與評估(2018FY100403)、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項目,以及中國農業大學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等基金的支持。

來源 | 植物保護學院

責編 | 楊禕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在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冬梅副教授、博士生于欣孜、徐奎鵬、畢桂琪、曹敏等為共同第一作者,茅雲翔教授(現工作單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和美國羅格斯大學Debashish Bhattachary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成果系統解讀了紅毛菜目代表性物種條斑紫菜的基因組特性,揭示了驅動紫菜異型世代適應生境的進化力量。
  • The Plant Cell |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Transcriptional
  • 青島農業大學張忠華教授研究成果在《The Plant Cell》發布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張忠華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孫進京副研究員進行合作,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首次發現黃瓜中全雌基因(Female)是獲得新功能的基因ACS1G,並深入研究了其作用機制,提出了黃瓜雌花和雄花多樣性發育的分子模型。
  • 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冬梅副教授、博士生于欣孜、徐奎鵬、畢桂琪、曹敏等為共同第一作者,茅雲翔教授(現工作單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和美國羅格斯大學Debashish Bhattachary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成果系統解讀了紅毛菜目代表性物種條斑紫菜的基因組特性,揭示了驅動紫菜異型世代適應生境的進化力量。
  • 中國海洋大學張曉華教授團隊深淵微生物DMSP研究重要成果
    2020年9月16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張曉華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Bacteria are important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producers in marine aphotic and high-pressure environments」(細菌是深海無光和高壓環境下的重要
  • 亞洲貓科動物演化和遺傳多樣性形成的重要機制
    羅述金研究組於2014年4月8日在《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發表題為「Sympatric Asian Felid Phylogeography Reveals a Major Indochinese-Sundaic Divergence」的論文,以全新的觀點闡釋了在第四紀冰河時期環境氣候變化影響下東南亞同域分布貓科動物的生物譜系地理學格局,揭示了亞洲貓科動物演化和遺傳多樣性形成的重要機制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山東農業大學團隊在蜂蜜抗逆能力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近日,《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教授胥保華、郭興啟團隊最新成果。他們比較了中華蜜蜂和義大利蜜蜂抵禦草甘膦脅迫的分子機制。結果發現,相較於義大利蜜蜂,中華蜜蜂能以更小的適應成本來抵禦草甘膦脅迫。8月11日,《中國科學報》在重要版面對該成果進行了報導。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全面繁榮,農民生活顯著改善。這其中,農業科技的貢獻居功至偉。這一年,雖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但農業科學家並未停下研究的步伐。他們用卓越的研究和執著的精神為農業、農村、農民帶去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南京農業大學揭示梨果實石細胞形成轉錄調控機制
    regulates lignification in fruit stone cells of pear (Pyrus bretschneideri)」的研究論文,進一步揭示了梨果實石細胞形成的轉錄調控機制。
  • 中國農大陳益芳課題組在磷穩態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18年3月23日,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益芳教授為通訊作者的題為「The Ubiquitin E3 Ligase PRU1 Regulates WRKY6 Degradation to Modulate Phosphate
  • 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以及昆明動物所特聘研究員、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教授Robert Murphy領銜的國內外研究人員參與的合作成果。該研究基於基因組水平數據,揭示了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有可能為8個)組成,中國大鯢的保護面臨著重大調整,亟需進一步評估和改進。5月21日,中科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這一重要成果。
  • ...家在水牛基因取得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
    貴州白水牛和普通水牛(梁正文拍攝)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專家委員會遺傳資源顧問、來自國際家畜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韓建林教授分享了一則最新研究成果——他與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張毅副教授課題組一道,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 近期,山東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植物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近日,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蘋果側根形成、植物生長發育、蘋果響應乾旱脅迫等調控機制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博士研究生張春玲為論文第一作者,郝玉金教授和李媛媛副教授為通訊作者。前人的研究認為,SIZ1是一種SUMO E3連接酶,然而對其在調節蘋果側根形成中的作用並不清楚。郝玉金教授團隊在研究中通過酵母雙雜交(Y2H)篩選發現,生長素應答因子MdARF8為SUMO偶聯酶E2 MdSCE1的蛋白互作伴侶,證實MdARF8和MdSCE1之間存在相互作用。
  • 蘭州大學「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取得重要突破
    中新網甘肅新聞3月29日電 據蘭州大學官網披露,3月26日,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苟小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 group of receptor kinases are essential for CLAVATA signalling to maintain stem
  • 沈偉教授課題組在《PLOS BIOLOGY》發表論文解析原始卵泡形成機制
    沈偉教授課題組在《PLOS BIOLOGY》發表論文解析原始卵泡形成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殖科學研究院沈偉教授課題組在自然指數期刊、一區TOP期刊《PLOS BIOLOGY》上發表有關卵巢原始卵泡組裝的遺傳調節機制的研究論文。
  •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11月2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了甜瓜馴化和重要農藝性狀形成機制的研究成果。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刊登了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題為「An emerging role for cyclic di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 and nanoRNase activities inMycoplasma bovis: Securing survival in
  • 中國農業大學團隊在抗菌藥物耐受性形成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7月28日,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沈建忠院士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IF=15.804)發表題為「Sublethal levels of antibiotics promote bacterial persistence in epithelial cells 」的研究論文。
  •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5月10日,我校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康九紅教授課題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影響因子為23.394),論文題目為 「A Linc1405/Eomes Complex Promotes Cardiac Mesoderm Specification and Cardiogen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