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團隊在蜂蜜抗逆能力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2020-08-26 山東教育新聞網

近日,《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教授胥保華、郭興啟團隊最新成果。他們比較了中華蜜蜂和義大利蜜蜂抵禦草甘膦脅迫的分子機制。結果發現,相較於義大利蜜蜂,中華蜜蜂能以更小的適應成本來抵禦草甘膦脅迫。8月11日,《中國科學報》在重要版面對該成果進行了報導。

詳情如下:

山東農業大學胥保華、郭興啟教授團隊日前揭示中華蜜蜂、義大利蜜蜂抗逆能力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連續兩次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據胥保華介紹,蜜蜂作為重要的授粉昆蟲,為許多農作物及野生植物提供授粉服務,對農業及生態具有巨大的貢獻。然而,近年來由於受各種環境脅迫(農藥、病蟲害、極端天氣等)的影響,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蜜蜂數量銳減。不同種類的蜜蜂抵抗外界環境脅迫的能力不同,這直接影響它們的生存和種群繁衍。中華蜜蜂是我國特有的蜜蜂品種,千萬年來與中華大地上的被子植物協同進化,具有耐寒、抗病、善於利用零星蜜源等優點;義大利蜜蜂是世界上廣泛飼養的西方蜜蜂品種,具有能維持大群、產蜜量高等特點,引入我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兩種蜜蜂抗逆能力的比較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研究蜜蜂對非生物環境因素(農藥、重金屬、冷熱應激、紫外線等)脅迫的應答機制,發掘相關重要功能基因,可為蜜蜂抗逆遺傳改良提供種性基礎和基因資源。

考慮到農藥(包括除草劑)的大規模使用嚴重威脅蜜蜂的健康和生存,最常用的除草劑是草甘膦,胥保華、郭興啟教授團隊運用轉錄組學、代謝組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手段,研究了中華蜜蜂和義大利蜜蜂抵抗草甘膦脅迫的異同。

草甘膦在分子水平上影響蜜蜂生存的模式圖

該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草甘膦通過影響蜜蜂體內關鍵基因和代謝產物,損害蜜蜂的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影響蜜蜂體內胺基酸代謝和碳水化合物代謝,進而對蜜蜂的健康和生存產生不利影響。他們還發現蜜蜂通過上調多個涉及免疫、農藥解毒和抗藥性基因的表達,例如抗菌肽、表皮蛋白和細胞色素P450家族,調節排毒和免疫系統來抵抗草甘膦脅迫。此外,在草甘膦脅迫下,中華蜜蜂較義大利蜜蜂具有更多的差異表達基因及代謝產物,可以調節較多數量的免疫、解毒和抗藥性基因的表達。同時,相比於義大利蜜蜂,中華蜜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以更小的適應成本來抵禦草甘膦脅迫。

另外,在多種環境脅迫條件中,熱激脅迫嚴重影響蜜蜂的生長、發育和存活。胥保華、郭興啟團隊還通過研究解析了熱激蛋白亞家族DnaJ參與中華蜜蜂熱激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他們通過轉錄組數據篩選到熱激脅迫響應基因家族DnaJ,繼而發現沉默DnaJA1、DnaB12和DnaJC8通過影響蜜蜂的抗氧化系統來降低蜜蜂在熱激脅迫條件的存活率,這三個基因的誘導表達有助於提高蜜蜂在熱激脅迫條件下的存活率。

相關焦點

  • 近期,山東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植物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近日,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蘋果側根形成、植物生長發育、蘋果響應乾旱脅迫等調控機制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的研究論文,解析了蘋果側根形成調控分子生物學新機制,認為蘋果SUMO E3連接酶MdSIZ1可以促進側根形成。
  • 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甜菜鹼積累轉錄調控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nsive MYC2-BADH-lik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module in Poncirus trifoliata contributes to cold tolerance by modulation of glycine betaine biosynthesis」為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柑橘抗逆團隊的研究論文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刊登了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題為「An emerging role for cyclic di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 and nanoRNase activities inMycoplasma bovis: Securing survival in
  • 科學網—朱健康:期待中國植物抗逆研究實現突破
    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學家朱健康應邀作了《DNA去甲基化在擬南芥中的研究》的報告。 會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朱健康表示,植物抗逆境的遺傳機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科學問題,雖然許多科學家已進行了研究,但植物抗逆的表觀遺傳問題還沒有弄清楚。「我對此很有興趣。我的實驗室一半內容研究表觀遺傳,一半內容作逆境研究。大部分課題是在研究植物抗鹽抗旱抗冷抗熱的機理。」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9月3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最新科研成果。該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基因產物通過調控細胞壁重要組分木質素合成而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資源和有效途徑。
  • 我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近日在國際植物領域頂級期刊據悉,這是我省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據了解,穀子通常是5月播種,10月收穫,一年一季,生長周期要5個月左右。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近日在國際植物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1區Top期刊,SCI影響因子13.256)發表論文。這是山西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 山西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近日在國際植物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1區Top期刊,SCI影響因子13.256)發表論文。據悉,這是我省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據了解,穀子通常是5月播種,10月收穫,一年一季,生長周期要5個月左右。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近日在國際植物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1區Top期刊,SCI影響因子13.256)發表論文。這是山西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 瀋陽農業大學孫紅梅團隊在百合穩定高效遺傳轉化領域取得新進展
    百合的遺傳轉化是國際性難題,極大限制了百合領域基礎研究的深入和分子設計育種的開展。近期,瀋陽農業大學孫紅梅教授率領的百合創新團隊在百合遺傳轉化領域取得了新進展,通過對轉化過程中重懸液和共培養培養基的pH
  • 科學家們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感染者的長期免疫反應doi:10.1111/jcpt.12450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西貝洛塔斯聯邦大學(Universidade Federal de Pelotas)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許多HIV感染患者都會對抗逆轉錄病毒療法
  • 中國科學家在「菠蘿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央廣網福州11月3日消息(記者葛朝興)記者今天(3日)從福建農林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校牽頭的科研團隊在「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研究由福建農林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臺灣大學等17個研究機構共同完成。
  • 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團隊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研究細胞凋亡的一個重要模式生物是秀麗線蟲(Caenorhabditiselegans),MIT的BobHorvitz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因為通過遺傳學揭示egl-1、ced-9、ced-4和ced-3構成的程序性細胞死亡的線性調控通路而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
  • 我國光受體蛋白研究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福州10月21日電(記者劉娟)10月21日,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科學》在線發表福建農林大學林辰濤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擬南芥藍光受體蛋白——隱花色素2的光激活與失活機制」,標誌著我國在光受體蛋白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 中國海洋大學在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山東教育新聞網訊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in the intertidal environment」(《
  • 同濟大學李安虎教授課題組在三維成像領域的研究有新突破
    同濟大學李安虎教授課題組在三維成像領域的研究有新突破 成果發表在光學期刊《Optics Letters》 來源: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時間:2020-07-06  瀏覽:
  • 山東農業大學段巧紅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進而完成雙受精過程。但是花粉管與胚珠如何相互作用以保證這個過程的精確進行,還有很多未知。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山東農業大學「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
    山東農業大學不做「快餐」、「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寂寞堅守迎來累累碩果□ 本報記者 王桂利 本報通訊員 翟榮惠 王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山東農業大學與國際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來了一次全方位的「親密接觸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花生栽培生理團隊獲評「青春擔當好團隊」:青春...
    農業科研條件艱苦、周期長,只有一代一代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青春接力、創新攻堅,才能推動我們的農業發展不斷向前。萬書波紮根花生領域科研創新近40年,他最關心的,不是自己已經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團隊青年力量的成長。目前,省農業科學院花生栽培團隊16人中,9人有博士學位,11人為副高級以上職稱,40周歲以下成員佔團隊的50%,40-45周歲成員佔團隊的18.8%。
  • 白樺抗逆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全球乾旱化程度日益加重,因此,研究植物對乾旱脅迫的響應機制和找到抗旱關鍵基因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道遠團隊與東北林業大學教授王玉成團隊合作,發現BpHOX2調控白樺抗滲透脅迫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