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在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2020-08-16 山東教育新聞網

山東教育新聞網訊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in the intertidal environment」(《條斑紫菜基因組揭示潮間帶環境下多樣性的碳獲取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冬梅副教授、博士生于欣孜、徐奎鵬、畢桂琪、曹敏等為共同第一作者,茅雲翔教授(現工作單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和美國羅格斯大學Debashish Bhattachary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成果系統解讀了紅毛菜目代表性物種條斑紫菜的基因組特性,揭示了驅動紫菜異型世代適應生境的進化力量。

王冬梅等作者採用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構建了高質量的染色體級條斑紫菜基因組,組裝成三條染色體,基因組大小為108Mb,其中重複序列佔比48%,蛋白質編碼基因共12855個。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鑑定出條斑紫菜基因組中「基因拷貝數顯著增多」的基因家族。其中與抗氧化有關的基因家族,如SOD、LOX、TRX、TYR等,均呈現葉狀體世代特異性的表達活性,且在失水逆境下這些葉狀體特異基因具有顯著上調的轉錄特徵,表明抗氧化基因家族的擴張及共表達特徵是葉狀體世代適應極端環境的重要遺傳基礎。碳酸酐酶(CA)是藻類二氧化碳濃縮機制中的關鍵基因,條斑紫菜基因組中CA基因家族顯著擴張。作者根據各CA蛋白的亞細胞定位,在不同世代以及葉狀體失水逆境下的轉錄表達特徵,構建了紫菜二氧化碳濃縮機制模型,揭示紫菜葉狀體在幹露失水時利用空氣二氧化碳作為碳源的遺傳機制。同時,絲狀體世代也具有特異性表達的分泌性CA蛋白。作者通過同位素標記、酶活抑制實驗、生化酶活測定等,證實棲居於貝殼中的絲狀孢子體在細胞外CA作用下,將貝殼中的碳酸鈣轉化為碳酸氫根,可作為絲狀孢子體吸收利用的主要碳源之一。另外,研究還證明來自於細菌的基因水平轉移是條斑紫菜基因家族擴張的進化來源之一。

茅雲翔帶領的藻類遺傳學與育種團隊長期致力於經濟海藻遺傳學研究,在藻類重要經濟性狀定位技術,抗逆、抗病分子遺傳機制等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2019年團隊在生物進化領域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上發布重要經濟物種壇紫菜基因組,是國際上首個染色體級別經濟海藻基因組。本次發表條斑紫菜基因組研究成果是團隊在這一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進展,對於深入了解紅藻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基礎,指導紫菜優良品種選育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是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專項「深藍漁業」、農業部現代農業傑出人才培養計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項目等研究經費的資助下開展的。美國羅格斯大學Debashish Bhattacharya教授團隊、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付春祥研究員團隊、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共同參與了項目研究。

相關焦點

  • 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冬梅副教授、博士生于欣孜、徐奎鵬、畢桂琪、曹敏等為共同第一作者,茅雲翔教授(現工作單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和美國羅格斯大學Debashish Bhattachary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成果系統解讀了紅毛菜目代表性物種條斑紫菜的基因組特性,揭示了驅動紫菜異型世代適應生境的進化力量。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尚曉東團隊與復旦大學教授王桂華合作,在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並被選為亮點論文。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上述研究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同時暗示了人為幹擾活動對生物固氮產生抑制作用,研究結果有助於人們準確理解、評估、模擬和預測陸地生態系統氮收支、淨初級生產力和生態系統反饋。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崔永朋為第一作者,柳偉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水汙染物檢測傳感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1月17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明崗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材料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題為「Tuning interfacial energy barriers in heterojunctions for anti-interference sensing」(《調控異質結界面能壘實現抗幹擾傳感》)的研究成果。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茅雲翔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Debashish Bhattacharya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副教授王冬梅,博士生于欣孜、徐奎鵬、畢桂琪、曹敏等為第一作者
  • 《自然-生態與演化》報導我校超深淵生物適應機制研究重要進展
    西工大新聞網4月16日電(記者 趙媛媛)西北工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深入研究,釐清其分類地位,首次發現了獅子魚為適應超深淵而產生的形態變化,並在多組學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適應超深淵的遺傳基礎,解析了脊椎動物適應深海極端環境的機制,標誌著我國深海工程與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海洋大學張曉華教授團隊深淵微生物DMSP研究重要成果
    2020年9月16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張曉華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Bacteria are important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producers in marine aphotic and high-pressure environments」(細菌是深海無光和高壓環境下的重要
  • 河北工業大學在石墨—金剛石相變機制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河北工業大學在石墨—金剛石相變機制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8月4日,Nature出版集團的《Scientific Reports》雜誌刊發該校謝紅獻博士為第一作者的論文《Mechanism for direct graphite-to-diamond phase transition》(石墨—金剛石相變機制研究)。該研究為人工合成金剛石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可按人意願控制人造多晶金剛石晶粒的大小,以及單晶金剛石的合成。
  • 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揭曉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青島1月24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近日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海燕」水下滑翔機創造世界紀錄等入選。
  • 哈爾濱獸醫所在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9日訊(記者 常理)流感病毒不斷進化變異,對動物和人類健康構成持續威脅,隨時可能引發新的動物疫情暴發和公共衛生危機。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流感病毒的致病機制,發現病毒複製過程中與之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揭示其參與病毒複製周期調控的機制,為研製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以及幹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相互作用及環境適應性》)的研究論文。
  • 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薛亮副研究員與美國德拉瓦大學Wei-Jun Cai教授等合作,在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Climatic modulation of surface
  • 極端環境微生物生命特徵及環境適應機理項目取得系列成果
    研究極端環境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點及適應機理,對於揭示生物起源的奧秘和發展的規律、闡明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機制和動力、認識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與地球化學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將大大促進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在生物技術產業中的利用。
  • MP綜述植物適應極端環境過程中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
    該綜述系統總結了植物在適應相同極端環境過程中的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探討了基因組不同層次趨同進化的發生頻率,並為基因組趨同進化的研究提供了系統的總結和展望。,綜述了植物基因組在適應極端環境過程中的趨同進化研究。
  •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在三維拓撲絕緣體表面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劉海文、孫慶豐和謝心澄,與中心訪問學者蘇州大學江華,共同在三維拓撲絕緣體表面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7月24日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13, 04680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