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2021-01-09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分子生態學亮點網站每月從Molecular Ecology和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期刊發表的文章中篩選1篇文章作為亮點文章(Spotlight)對公眾和媒體進行推薦和深入報導。柄海鞘基因組的文章被分子生態學網站選為2020年9月唯一亮點文章進行了專門推薦、作者採訪和報導。

柄海鞘成體(李響 攝)

  海鞘是被囊動物的典型代表,在進化地位上屬於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之間的過渡物種,因其環境適應能力強而在全球廣泛分布。柄海鞘(Styela clava)是中國北方近岸的優勢海鞘物種,在年均水溫-2℃至23℃海域均可生存,並能高密度繁殖。柄海鞘作為汙損生物同時也被全球入侵生物資料庫(GISD)收錄為重要的入侵物種。長期以來,海鞘作為發育生物學的重要模式動物被廣泛研究,而其環境適應的遺傳基礎卻一直未得到充分揭示。2020年9月,董波團隊在Molecular Ecology Recourses上正式發表了題為「Genomic basis of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in the leathery sea squirt (Styela clava)」(「柄海鞘環境適應的基因組基礎」)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利用Pacbio測序技術結合Hi-C技術成功繪製了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精細圖譜,獲得柄海鞘基因組大小為340Mb,組裝出與染色體數目對應的16條連鎖群,編碼17428個基因。通過比較分析發現,柄海鞘具有與其他已測序海鞘接近的基因數目,但轉座子類型差異顯著。

  基因家族擴張與收縮分析暗示不同海鞘具有不同的環境適應分子基礎。研究人員分析發現,柄海鞘熱休克蛋白70家族呈現明顯擴張,並通過水平基因轉移方式獲得冷休克蛋白基因,這些基因能夠分別響應溫度的升降變化,使其具有廣泛的溫度適應能力。半乳聚糖合成關鍵酶的缺失使得其被囊因缺乏半乳聚糖摻入而更加堅硬,形成對內部器官的保護屏障。柄海鞘獨特的抗菌肽和擴張的補體系統也有助於增強其環境適應能力。此外,海鞘具有典型的變態發育過程,柄海鞘可在數十分鐘內完成尾部退縮,如此迅速地完成附著和變態過程是柄海鞘適應環境實現入侵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員針對柄海鞘幼體的快速變態機制也進行了解析,發現甲狀腺受體和視黃酸介導的分子通路和參與該過程的調控。柄海鞘擴張的補體系統在尾部退縮過程中同樣高表達,暗示其參與尾部收縮過程的組織重建。

柄海鞘背囊成分及幼體變態通路解析

  此外,海鞘富含大量活性豐富的天然產物,與海綿和珊瑚並列為三類最重要的海洋天然產物來源。多樣的天然產物活性功能是固著生物增強其環境適應的重要手段,然而基因組比對分析並未發現海鞘本身包含眾多特殊的代謝途徑,研究人員推測其共生微生物類群是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的重要來源。

  為系統研究海鞘天然產物來源及海鞘與微生物間的協同進化關係,研究人員通過16SrRNA基因和宏基因組測序,對其腸道微生物的群落結構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發現海鞘雖然屬濾食性動物,但其腸道具有明顯區別於周圍海水環境的微生物組成,黃色單胞菌、根瘤菌、軍團菌及擬桿菌在腸道內含物中顯著富集,並隨季節發生豐度變化,飢餓處理後其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水平呈明顯下降趨勢。

  隨後,基於質譜的代謝組學分析在真海鞘自身組織與腸道內含物中共鑑定到37538種代謝物,其中1157種代謝物可通過基於代謝反應網絡的遞歸算法(MetDNA)得到注釋。進一步分析發現,海鞘組織與腸道內含物的代謝物類型與豐度具有較高互補性,大量代謝物在腸道內含物中特異性富集。在得到注釋的代謝物中,色素(蝦青素、葉黃素等)、多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等)、植物激素(水楊酸等)、短肽等特異性在腸道內含物中富集,並與特定微生物類型具有較高豐度相關性。飢餓處理後,以上多種代謝物反而豐度上調,推測其參與了飢餓脅迫後的代謝補償和促進炎症等抗逆反應。以上研究為了解海鞘天然產物的來源及海鞘與其共生微生物協同進化以增強其環境適應能力提供了重要參考。

海鞘腸道微生物與宿主代謝產物呈現互補關係

  以上研究成果的發表為理解海鞘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科學參考。文章評審期間,國際同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項工作非常有意思,很可能產生重要影響......它必將成為被囊動物領域所有專家的必讀文章」(「In conclusion, I really enjoyed this clarified version. The work is still of great interest and likely of great impact too. Once the text will be fully clarified, it will certainly become a must read for all the community」)。

  隗健凱博士為上述成果論文的第一作者,董波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海洋生命學院王師教授團隊,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常耀光教授對柄海鞘基因組文章有重要貢獻;香港中文大學陳子桂教授在海鞘腸道微生物文章中有重要貢獻;董波團隊其它成員參與了項目研究工作;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經費資助。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在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冬梅副教授、博士生于欣孜、徐奎鵬、畢桂琪、曹敏等為共同第一作者,茅雲翔教授(現工作單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和美國羅格斯大學Debashish Bhattachary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成果系統解讀了紅毛菜目代表性物種條斑紫菜的基因組特性,揭示了驅動紫菜異型世代適應生境的進化力量。
  • 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冬梅副教授、博士生于欣孜、徐奎鵬、畢桂琪、曹敏等為共同第一作者,茅雲翔教授(現工作單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和美國羅格斯大學Debashish Bhattachary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成果系統解讀了紅毛菜目代表性物種條斑紫菜的基因組特性,揭示了驅動紫菜異型世代適應生境的進化力量。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動物所等揭示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 研究解析蘋果遺傳進化機制
    近期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和澳大利亞澳洲大學的研究人員展開合作,在蘋果屬植物多倍體化遺傳與進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論文「Molecular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遺傳進化機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在反芻動物瘤胃進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並以「Modes of genetic該論文第一署名單位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博士研究生潘香羽、蔡鈺東、博士後李宗軍、碩士研究生王妮妮、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博士後陳賢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Rasmus Heller助理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我校姜雨教授和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王文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反芻動物因其獨特的前胃發酵系統和反芻行為而得名,其瘤胃是前胃發酵系統的主要器官。
  • 中國海洋大學原生動物學團隊在四膜蟲研究中獲得新發現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宋微波院士團隊內高珊教授所領銜的研究組以單細胞模式生物嗜熱四膜蟲為研究對象,新近揭示了真核生物一種獨特的DNAN6-腺嘌呤甲基化酶(Adenine Methy ltransferase 1,AMT1),並對其功能和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成果發表在該研究領域著名刊物《Nucleic Acids
  • 中國海大進化所國家基金大豐收!14個項目獲批(附列表)! | 高風副教授獲國家「優青」資助 龍紅岸教授獲「國際合作交流」項目資助
    高鳳老師,2007年本科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同年作為推免生師從於宋微波院士(碩博連讀),2014年獲博士學位,期間(2011至2013)受「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於美國史密斯學院Laura Katz教授團隊學習,主攻纖毛蟲原生動物的基因進化。
  • 祖先的遺傳記憶可以幫助生物重新適應環境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有機體在其祖先的家園中具有長期的「記憶」,有助於他們適應環境變化。這項研究涉及在青藏高原和鄰近的低地地區飼養雞。在密西根大學生物學家及其中國同事的一系列實驗中,研究人員在青藏高原海拔近11,000英尺的高海拔地區以及中國四川省附近的低地進行了孵化和飼養。在高原上孵化了一些低地雞的卵,在海拔2200英尺的地方孵化了一些高海拔的卵。目的是評估兩種類型的表型變化(即對生物體可觀察到的物理特徵或性狀的變化)對環境適應過程的相對貢獻。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揭示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進化機制
    早期關於高原鰍屬魚類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提出,高原鰍這一類群的起源、進化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此前已有研究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來探討高原土著動物的適應性進化,但至今尚未有從線粒體基因組視角來闡釋高原鰍屬魚類這一類群對高海拔環境適應的遺傳機制。日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何舜平團隊揭示了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其高海拔適應性進化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科學報告》。
  • 《自然-生態與演化》報導我校超深淵生物適應機制研究重要進展
    西工大新聞網4月16日電(記者 趙媛媛)西北工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深入研究,釐清其分類地位,首次發現了獅子魚為適應超深淵而產生的形態變化,並在多組學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適應超深淵的遺傳基礎,解析了脊椎動物適應深海極端環境的機制,標誌著我國深海工程與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
    2020年7月13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張玉忠教授團隊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相關專家團隊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native
  • 【項目案例】MBE|石山葉猴基因組揭示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志瑾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張立業、動物研究所與安徽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生閆忠澤、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任志傑為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員、劉志瑾副研究員和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Christian Roos博士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百邁客生物科技作為合作單位共同參與研究。
  • 研究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過去基於生理、組織形態等方面的研究發現,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相應的改變。然而,這些變化的遺傳機制尚屬空白。
  • 「偽裝者」枯葉蛺蝶的遺傳分子機制破解
    但長期以來,人們對形成這種偽裝的遺傳分子基礎卻幾乎一無所知。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枯葉蛺蝶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破解了一系列難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學燕介紹,動物生存競爭中,一些物種可通過隱匿、偽裝或擬態,使其與所生存的環境相似,或模擬環境中的某些物體或其他物種,從而保護自己。
  • 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淵環境?看看以下研究成果
    然而,在這些惡劣環境中生命仍然蓬勃發展。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超深淵探險活動發現了數百種棲息物種,包括微生物、原生生物、蠕蟲、多孔動物、軟體動物、棘皮類、甲殼類、刺胞動物及魚類。最常見的深淵脊椎動物是獅子魚,棲息廣泛,從潮間帶到深度超過8,100米海區均有獅子魚分布,此外,最近研究表明,獅子魚是深海帶食物網中的頂級捕食者,並主導深海帶魚類組成。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
    海洋生命學院、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張玉忠教授團隊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相關專家團隊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native photosynthetic machinery」(《光合裝置的天然結構狀態
  • 「項目案例」MBE|石山葉猴基因組揭示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志瑾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張立業、動物研究所與安徽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生閆忠澤、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任志傑為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員、劉志瑾副研究員和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Christian Roos博士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百邁客生物科技作為合作單位共同參與研究。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