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2021-01-11 生物谷

 

脊椎動物繁殖模式主要分為兩種: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體產卵,隨後卵在外界環境中孵化至卵內胚胎完全發育而孵出幼體;而胎生繁殖模式則是母體將受精卵滯留在子宮或輸卵管內直至胚胎發育完全,由母體直接分娩產出。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根據胚胎發育的營養來源,可以分為卵性營養(Lecithotrophy)和胎性營養(Matrotrophy)兩種類型,卵性營養物種胚胎發育的營養來自卵黃,而胎性營養物種胚胎發育的營養由母體通過胎盤供應。卵生物種都屬於卵性營養,而胎生物種可據胚胎發育的營養來源劃分為卵性營養胎生和胎性營養胎生,不同胎生物種處於卵性-胎性營養連續譜的不同位點上。絕大多數爬行動物處於極端卵性營養一端,但極少數胎生石龍子胚胎發育顯著依賴胎性營養。哺乳動物中的真獸類處於極端胎性營養一端。

有鱗類爬行動物(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三分之二。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過去基於生理、組織形態等方面的研究發現,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相應的改變。然而,這些變化的遺傳機制尚屬空白。

要解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選好研究的模式系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領導的課題組在長期積累的研究基礎上,最終挑選了沙蜥屬物種作為研究對象。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的沙蜥屬所有物種,包括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面對高海拔低溫、低氧等惡劣環境,進化出了典型的胎生繁殖模式,而鄰近低海拔地區近緣物種,如荒漠沙蜥(P. przewalskii)等則具有卵生繁殖模式。其次,開展該項研究,還需要多方面的技術和專長。車靜聯合國內外6個研究組組成了聯合攻關團隊。

研究人員在建立荒漠沙蜥及青海沙蜥室內繁殖體系及明確物種不同繁殖時期性狀對比的基礎上,最終成功獲得兩物種主要繁殖差異時期輸卵管及子宮轉錄組樣品。與此同時,他們成功解析了青海沙蜥和荒漠沙蜥全基因組數據。在此基礎上,得以構建兩物種在不同發育時期母體輸卵管/子宮組織的基因表達譜,通過基因的進化分析和表達分析,鑑定出了控制諸如卵殼退化、延遲產卵等一系列性狀的關鍵候選基因/通路。此外,通過與有鱗類中的麻蜥屬(Eremias)、蜓蜥屬(Sphenomorphus)、滑蜥屬(Scincella)等其它胎生物種的趨同進化比較研究,得以從序列和表達調控兩個層面對胎生進化的遺傳機制及其相對貢獻進行了分析。

在卵殼退化方面,研究發現在荒漠沙蜥(卵生)卵殼腺形成時期(卵黃生成期,S1期),與輸卵管/子宮上皮分化、腺體發育等相關功能的基因呈現特異性高表達,而這些基因在青海沙蜥(胎生)的相應時期並沒有呈現相同的趨勢。如雌激素受體(ESR)介導的生長因子通路,此前報導與卵殼腺形成相關,且該通路中的部分基因在荒漠沙蜥S1期特異高表達,而在青海沙蜥中則呈現相反的表達模式。該結果表明,卵殼腺的退化可能是導致青海沙蜥卵殼退化的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研究還發現對應於荒漠沙蜥(卵生)的產卵期(S3期),青海沙蜥(胎生)在基因表達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比如,ESR以及其它一些生長因子受體(如GHR、IGF1R)在該時期的高表達可能對胎盤的發育起到了促進作用。而PTGS2基因(起促進子宮肌肉收縮作用)在S3期之後的下調以及ADRB2基因(具維持子宮肌肉靜默的作用)在整個妊娠期間的持續高表達可能促進了其產卵/仔時間的延遲。

最後,通過對不同胎生蜥蜴的趨同進化分析,發現4個基因(C7, NKTR, NBEAL2, PTX2)存在趨同的胺基酸替換。這些基因均與免疫相關,且其中兩個在胚胎附著(S3期)後表達下調,可能涉及母體對胚胎的免疫調節。然而,統計發現這種趨同進化的水平並不高於隨機情況下產生的胺基酸替換,同時基於胎生支系進化速率的分析也沒有得到趨同的信號。這一分析結果提示,胎生進化可能更多地受基因表達的調控,而非序列變異。

該研究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在線發表。昆明動物所博士研究生高偉、副研究員孫豔波、副研究員周煒幃以及助理研究員熊子軍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研究員車靜、張亞平,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計翔以及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David Hillis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先導項目(B)、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中科院西部之光及中科院國際訪問學者計劃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脊椎動物繁殖模式主要分為卵生和胎生兩種。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1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員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等的有鱗類爬行動物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至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2/3。但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遺傳機制研究尚屬空白。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2019-02-14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有鱗類爬行動物(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三分之二。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
  • 從卵生到胎生:生育為何越進化越費勁?
    因此,爬行動物的卵再也不用產在水中,在乾燥的陸地也能照常孵化出下一代動物。可以說,羊膜卵的出現為脊椎動物登陸生活和繁殖後代創造了必須的條件。它也被視為脊椎動物真正徵服陸地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鳥類仍是卵生的方式,但產的卵具有堅硬的外殼,能夠更好保護胚胎,大大提高了存活率。類似地,卵生動物的產卵時也進化出了一定的保護機制。比如, 蟾蜍卵表面有膠性蛋白可防止水分丟失,以及產生了有轉化熱能的黑色素。
  • 兼具胎生和卵生的動物是什麼?專家:見證了進化
    動物品種千千萬,可以將其劃分為兩類——胎生和卵生。一般來說,一種動物只具備一種繁衍方式,比如說狗和貓為胎生、烏龜和蜥蜴為卵生,人類為胎生。那麼到底是否存在兼具胎生和卵生的動物呢,今天專家帶你揭開背後的真相,我們一起見證進化。人們認為胎生和卵生是生物的繁殖方式,三趾石龍子的出現標誌著生物的繁殖方式即將進化,奇蹟即將出現。
  • 既可胎生,又可卵生的蜥蜴
    讓科學家驚奇的是,他們發現的這種平咽蜥屬蜥蜴,在安第斯山脈的高山地區和山下都有分布,但是在高山的「居民」以直接生幼崽的方式繁衍後代,搬到山下的「居民」卻以產卵的方式產出後代!為什麼同一種蜥蜴的繁殖方式會如此不同呢?輕鬆切換繁殖模式科學家對這種蜥蜴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這種蜥蜴的奇怪生育方式與安第斯山脈有一定的關係。
  • 這種動物體形和魚一樣,卻是爬行動物,生殖方式既是卵生也是胎生
    不知道魚龍為何物的朋友,初次看到魚龍的照片,肯定會認為它是某一種魚,因為這種動物和魚實在太像了,先看圖片:然而魚龍其實是一種爬行動物,是由陸地上又重新回到海裡生活的動物,在漫長的時間進化中又變回了魚的樣子,其體型特徵既像鯊魚又像劍魚,也有點兒像海豚
  • 胎生、卵生哪種方式更適應自然界的進化?
    這裡且不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老梗問題,有沒有發現,動物除了蛋生卵生以外還有胎生的方式,包括我們人類,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是胎生。  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外獨立發育的過程叫卵生。一般的鳥類、爬蟲類、大部分的魚類和昆蟲幾乎都是卵生動物。  如:雞、鴨、魚、青蛙、烏龜、蝴蝶等都是卵生動物。
  • 進化史的奇蹟:三趾石龍子,一種「卵生和胎生並存」的生物
    近期,一個科學家團隊在對澳大利亞的三趾石龍子進行觀察和調研時,發現其中有一隻三趾石龍子在生孩子時,既生出了幼兒又生出了蛋。這件事令科學家們興奮不已,因為這是極其罕見的生物進化。學過生物學的人可能知道,地球上生物繁衍後代的方式無非有兩種:一種是胎生,另外一種是卵生。
  • 地球上最全能的物種,能胎生又能卵生,種族擴大有望了!
    地球上最全能的物種,能胎生又能卵生,種族擴大有望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大多奉行有性繁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卵生,另一種是胎生,目的都是為了繁育下一代。一般來說,鳥類、爬蟲類等動物都屬於卵生類,哺乳動物是胎生類。雖然方式有差異,但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將後代延續下去。
  • 科學家最新研究揭曉人類為何不卵生繁育後代
    女性懷孕生育後代不同於鴨嘴獸卵生繁殖,這種方式可以保護人類的大腦,有助於形成複雜的神經系統。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揭曉為什麼人類不會卵生繁育後代。他們發現數百萬年前一種遠古DNA殘片從周圍基因中「跳躍」出來,導致需要產卵生育過程的機制關閉。其它器官中的數千個基因移動,並在子宮中激活,從而使胎兒孕育成形,這將有助於改變人類遠古哺乳動物祖先的生物進化。
  • 科學好故事|卵生還是胎生?生殖方式的演化故事
    卵生和胎生之間有著嚴格的生殖二分法,這其中有什麼原始的原因嗎?胎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為什麼會演化出胎生?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正在對這些問題展開探索,試圖了解有性生殖的巨大複雜性和可變性。他們的研究對象就包括一種既能卵生又能胎生的蜥蜴。
  • 胎生還是卵生?它既能下蛋還能產仔,人類將見證進化過程!
    胎生還是卵生?它既能下蛋還能產仔,人類將見證進化過程!地球上生活著無數的物種,無數的生命在地球上孕育。雖然有這麼多的物種,但是孕育後代的方式幾乎都是固定的,哺乳動物,卵生動物,殼生動物等等。比較常見的卵生動物就是爬行類,比如青蛙,除此之外,鳥類和大部分的昆蟲都是卵生動物。哺乳動物又叫做胎生動物,陸地上大多數都是哺乳動物,在海洋裡,最出名的哺乳動物就是鯨魚,除此之外還有海豚等等。
  • 美科學家發現兩個基因使動物從卵生進化為胎生
    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發現,有兩個基因可能對於動物祖先進化出胎生所必需的器官至關重要。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報導,這兩個基因稱為「HoxA-11」和「HoxA-13」,研究發現它們導致雌性動物發育出子宮、胎盤等胎生器官。Hox基因是一組決定生物基本身體結構的基因。
  • 科學網—發現胎生遠古爬行動物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合肥工業大學劉俊及同事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具懷孕的爬行動物的化石,該化石距今約有這一發現表明這種與恐龍、鳥類和鱷魚同屬一組的主龍形下綱爬行動物會產下活幼崽,而非產卵。此前,人們從未發現過胎生的主龍形下綱動物。相關成果2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胎生曾在許多種動物中獨立演化出來,但現代鳥類和鱷目動物都是通過產卵繁殖的,表明在這一世系中或許存在著阻礙胎生的生物學限制因素。
  • 生育方式為何有胎生卵生?如果你是卵生會怎樣?
    單性也可以繁衍,或者像植物一樣,根莖分支就可以繁殖,為什麼要兩性繁衍呢?產生雌雄兩性已經是一個謎,就算有了雌雄兩性,為何有身體強弱差別?而幾乎大部分都是雄強雌弱,難道各種動物都是同一個方向進化?顯然不是這樣,動物體內DNA已經確定了這個特質,那麼這個特質是誰設立的?
  • 2.45億年化石證明鳥類祖先竟是胎生不用下蛋
    (供圖/楊定華、劉俊)網易科技訊2月21日消息,一隻2.45億年前懷孕的爬行動物推翻了鳥類是卵生動物這一長期以來持有的理論。一隻被稱為恐龍頭的長脖子海洋物種的化石在中國被發現,令人稱奇的是恐龍頭媽媽竟懷有胎兒!有懷疑稱小恐龍頭可能是被大恐龍頭吞食的。
  • 合肥工大發現胎生遠古爬行動物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 合肥工業大學劉俊及同事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具懷孕的爬行動物的化石,該化石距今約有2.45億年歷史。這一發現表明這種與恐龍、鳥類和鱷魚同屬一組的主龍形下綱爬行動物會產下活幼崽,而非產卵。此前,人們從未發現過胎生的主龍形下綱動物。相關成果2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胎生曾在許多種動物中獨立演化出來,但現代鳥類和鱷目動物都是通過產卵繁殖的,表明在這一世系中或許存在著阻礙胎生的生物學限制因素。
  • 胎生卵生同時進行,全球最古怪物種,一次產下一個活胎和三枚蛋
    ,要麼卵生,一般來說,哺乳動物基本都是胎生,比如猴,狗,貓,豬等動物,人類也是其中之一,胎生代表物種進化得比較高級,哺乳動物之外物種基本都為卵生,比如雞,鴨,蛇,鳥等動物。但在這個地域遼闊的地球上,可以說是無奇不有,發表在《分子生物學》雜誌一項研究表示,他們發現了一種最古怪物種,即可以胎生也可以卵生,它甚至可以胎生和卵生同時進行,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生子和產卵,科學家發現
  • 遠古盾皮魚,兩性繁殖的「締造者」它是第一個兩性繁殖的魚類
    諾貝爾獎獲得者、澳大利亞科學家約翰·埃克爾在他的《大腦的進化》一書中提到,大腦從魚腦進化到爬行動物大腦,再到哺乳動物大腦,最後進化到人腦。如果我們刨析人腦,可以清晰地看到類魚、類爬行動物、類哺乳動物的結構在人腦中涇渭分明。其實,從魚到人的進化是一個綜合的進化,包括人的外貌、體型,甚至是生殖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生殖方式的進化,就不會有人類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