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盾皮魚,兩性繁殖的「締造者」它是第一個兩性繁殖的魚類

2020-10-09 宇宙小百科

諾貝爾獎獲得者、澳大利亞科學家約翰·埃克爾在他的《大腦的進化》一書中提到,大腦從魚腦進化到爬行動物大腦,再到哺乳動物大腦,最後進化到人腦。如果我們刨析人腦,可以清晰地看到類魚、類爬行動物、類哺乳動物的結構在人腦中涇渭分明。

其實,從魚到人的進化是一個綜合的進化,包括人的外貌、體型,甚至是生殖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生殖方式的進化,就不會有人類的進化。

盾皮魚發明了兩性交媾

今天,人類的生殖必須與精子和卵子結合,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必須依靠兩性生殖器官的交配。儘管性行為有太多的任務和複雜的內容,如性生活的樂趣,和奇怪的性行為,但有性生殖的發明者是魚,確切地說,是盾皮魚中的小肢魚

盾皮魚是最原始的有頜動物。人發展為上下頜的面容也是從盾皮魚(也被稱為初始全頜魚)。

那是4.4億至3.6億年前的事。現在,人們所熟知的面部骨骼大多稱為「面孔」,從遠古時期化石的上下顎可以找到相應的骨骼。但是後來,遠洋生物進化出了一種今天人類遵循的繁殖行為——兩性交配。大約3.8億年前,小肢魚發明了今天既讓人幸福和痴迷,又使人面紅耳赤的兩性性行為。

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古生物學教授約翰·朗(John Lang)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證實了這一發現。他們對生活在蘇格蘭、愛沙尼亞和中國的小肢魚進行了長期研究。此前,他們一直無法了解這條長約8釐米的魚的某些器官的功能。

當他們研究這些化石的外觀時,他們發現其中一些化石,在腹部身體外殼末端有一對奇怪的側枝。這種側枝結構與以前發現的魚鰭足非常相似,但它不是傳統的魚鰭。一般來說,魚按鰭的位置可分為背鰭、臀鰭、尾鰭、胸鰭和腹鰭。它們具有促進、平衡和引導魚類活動的多種功能。

小肢魚的側支鰭足不同,現在,研究者們了解到這種鰭足是雄性軟骨魚腹鰭變異為適應體內受精的交叉點。約翰·朗等人認為,側枝鰭腳是小肢魚雄性外生殖器的骨架部分,雄性的L形鰭腳是一個「繁殖工具」,而雌性小肢魚的化石沒有這種側枝,而是有一對骨板,相當於雌魚的「交配槽」,用來託住雄性魚的生殖器官進行交配。

然而,雄性小肢魚的外生殖器向側面延伸,幾乎與身體成90度角,似乎很難與雌性交配。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小肢魚在交配時與雌雄一致,它們關節堅硬的胸鰭互相抱著,雄性將「交配過程」延伸到雌性身體的側面至底部,雌性則被雌性的「交配槽」困住,完成交配行為。

這樣,雄性就可以進入雌性體內,以有針對性和定量的方式將精子輸送給雌性。今天,有人說性行為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雖然在性學家和生理學家看來,這並不完全正確,但從進化的源頭來看,其中有些是正確的。因為,人類最早的祖先就已經使人有了這種本能,否則,人類就不會進化到今天。

小肢魚為何要兩性繁殖?

為什麼小肢魚用這種性器官交配的方式繁殖?研究人員也許無法解釋當今人類性行為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但可以用繁殖的效率來解釋。

因此,有必要區分當今魚類的三種繁殖方式:卵生、卵胎生和胎生

卵生是指雌魚直接在水中產卵,雄魚跟進,將精子排到卵子上受精,受精卵在水中發育,孵化出幼魚。這種方法主要用於魚類的繁殖和繁殖。雌性產卵直接放置在環境中,不受保護,會被其他水生生物吞食。其次,雄魚在雌魚產卵後排出精子,並使卵受精,對卵子受精類似廣種薄收一樣。它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就像用彈片射擊鳥一樣,很有效,但效率不高。

以這種方法繁衍後代,雌魚就要排出大量的卵子。例如,鯉魚和鯽魚每年產幾十萬個卵,而翻車魚最多能產卵3億個。因此卵形魚類受精率低,但產卵量大。

胎生是指魚的卵在雌性體內受精。受精卵在生殖道發育,與母體幾乎沒有營養聯繫。在發育過程中,胚胎所需的營養完全由卵子本身提供,因此,它是體內受精和體內不完全生長的一種形式。孔雀魚、劍尾魚、鯽魚和一些鯊魚都是卵生的。雌性魚發情後腹部逐漸擴大,出現黑色胎斑。此時,雄魚會繼續追逐雌魚,然後將雜交劑插入雌魚的洩殖腔中排出精子,進行體內受精。

顯然,卵胎生分娩比卵生更有效、更安全,而且也更先進。受精率和成活率較高。它也遺傳自小肢魚。

胎生是雄性魚類在體內使雌性魚類受精,受精卵也在體內發育成熟。受精卵形成的胚體與母體有血液循環關係。它的營養不僅來自卵黃,還需要母體的供給。它是一種體內受精和體內生長的繁殖方式。只有少數魚類,如灰星鯊和真鯊,是胎生的。在繁殖季節,雄魚通過交配器將精子排放到雌魚的排氣孔,然後精子和卵子在雌性體內結合,受精卵形成胚胎。發育中的胚胎和母魚通過血液循環獲得營養,母親生小魚的地方也發生了變化,形成了類似哺乳動物的胎盤狀結構,但仍有很大差異,故稱之為假胎生,以顯示與哺乳動物真胎生的區別。

這種情況類似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的胎生,顯然是從小肢魚遺傳來的。由於胎生魚的後代受到高度保護,這樣生產的後代只有少數,一般只有少數,最多也不超過10隻,但高效節能。

所謂高效率,當然是從人口再生產的努力與收益的比率來計算的。魚類的產卵需要種類繁多的魚類,所以付出更多,收穫更少,因為後代無法得到保護。胎生不僅能保護後代,而且成活率高,父母付出的成本和精力也很低。

更為怪異的魚類交配

然而,為什麼只有少數魚類遺傳了雌雄同體的體內交配,而大多數魚類還沒有進化成這種繁殖方式,為何人類從小肢魚繼承了兩性交媾繁衍的方式呢?

這兩個問題雖然不容易回答,但也有進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上都說明了交配的必然性和安全性。就偶然性而言,進化的另一個事實可以部分解釋。雖然倭黑猩猩在性行為上與人類相似,但只有非洲南方古猿進化成人類,而其他靈長類動物,如猴子、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並沒有進化成人類,今天它們無法進化成人類。這就是機會。

其他魚類特有的性行為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小肢魚用兩性交媾來繁殖後代。

發表在《動物分類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越南湄公河流域有一種非常奇怪的魚,喉交魚,它們的生殖器是在頭上。這種小魚是已知的精器魚科22種和屬之一。這種魚的生殖系統都長在嘴巴上面。因此,它們的交配成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喉交魚的雄性將生殖器放入雌性嘴邊的生殖系統開口以完成受精。

位於華盛頓特區,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林妮·帕倫蒂解釋說,這種奇特的交配過程是精器魚科魚類的一個特徵。一般來說,魚的交配過程通常很短,幾乎是瞬間的。然而,精器魚科魚類的情況並非如此,它們的生殖器官會長時間保持在一起。這似乎有點像今天人類和哺乳動物之間的交配,追求更長的交配時間來享受「性幸福」。

當然,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精器魚科的生殖器長在頭上的進化並不是因為「性幸福」,而是類似於小肢魚的生殖器進化,它們很多的有相似性。這種魚的祖先允許雄性在體內使雌性受精,就像小肢魚一樣,後來它們進化出頭部生殖器的怪異形狀,就像小肢魚的雄性具有L形連合。

然而,一個更合理的解釋是,頭對頭交配是一種更有效的交配方式,確保所有的卵儘可能多地受精。

喉交魚和其他精器魚科魚類一樣,這種魚的身體長度通常在2.5釐米左右,身體幾乎是透明的。這一新種首次發現於越南湄公河流域的淺水區,這是精器魚科通常生存的環境。這種魚類也有很強的適應性,它們逐漸適應現代生態環境。現在,研究人員在一些公路涵洞中發現了它們的蹤跡。

相關焦點

  • 請問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兩性繁殖會不會變成無性繁殖了?
    一些科學家正在研製「人造子宮」,未來的目的是使人類受精卵完全在體外發育,幫助無生育能力的人群實現做父母的願望,但是大概率還是無法脫離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無性繁殖就是單個生物個體,不分公母,就一種性別,能夠通過出芽、孢子等形式將自己的染色體組完整地傳遞下去,而人類在進化史中就一直是良性繁殖,這在現代人類出現前就已經是確定的事情,雖然目前人類男性的Y染色體正在逐漸縮短,但未來可能出現一種新的人類性別決定方式,那繼承現代人類的生殖方式,未來人類還是需要兩性繁殖。
  • 追本溯源,地球上第一個人類是怎麼產生、繁殖後代的?
    並不可能出現單體繁殖的情況,但是某些特殊的動物卻能單性繁殖,比如有永生能力的燈塔水母,亞馬遜雨林中特殊的雌性螞蟻群體,這兩者都是通過單性繁殖。就僅僅人類而言,所有的人類都必須有雌性與雄性共同參與才能夠繁衍後代。
  • 世界首例「兩性鯊魚」被廈門漁民捕獲
    起初,它被認為是一隻雄性鯊魚,後經廈門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鯊魚的每一個生殖器都已經完全形成,它既有雄性生殖器官也有雌生殖器官。世界首例「兩性鯊魚」被廈門漁民捕獲研究人員稱,雖然許多魚類有能力改變性別,但鯊魚在出生前會形成永久性的雄性或雌性器官
  • 雌雄同體的動物怎麼交配繁殖?想知道這個,還得從人類兩性出發
    因為這種關係,想要研究雌雄同體,我們必須先在高等動物上,著手觀察兩性的問題,依次觀察下等動物。追究到極點,就算只在高等動物上,也可以找到一點兩性同體的影子,人類也不能被排除在外面。這就引發出了這些問題:雌雄同體究竟是什麼?世界上有哪些雌雄同體的動物?雌雄同體的動物如何繁殖後代?為什麼會有雌雄同體的動物?
  • 敢於魚類的生長繁殖、繁殖方式、繁殖習性,你都了解過嗎?
    魚類的繁殖掌握魚類的繁殖規律,對飼養觀賞魚有重要的實際意義。魚類中的絕大多數是雌維異體,只有少數種類雌雄同體,既有卵巢,又有睪丸,但是這一類魚往往卵巢和睪丸泮不同時性成熟,所以多數也不是自體進行受精,而是形成生殖群體,先成熟睪丸的擔任「雄體群」,先成熟卵巢的擔任「雌體群」,輪流進行。
  • 蟑螂因何能迅速繁殖?
    □域外傳真 ■摘自《科技日報》蟑螂繁殖能力強眾所周知,可你知道嗎,蟑螂竟能從兩性繁殖切換到單性繁殖。由此能夠推測,可以進行單性繁殖的其它蟑螂可能也具有相同習性。目前在驅除蟑螂方面,有一種方法是利用雌性蟑螂荷爾蒙吸引雄性蟑螂,之後將其殺死。該團隊的研究結果則表明,要想徹底驅除美洲大蠊,則需要對雌雄兩性進行徹底清除。
  • 日本研究發現蟑螂單性繁殖的小秘密
    新華社東京3月14日電(記者華義)蟑螂繁殖能力強眾所周知,可你知道嗎,蟑螂竟能從兩性繁殖切換到單性繁殖。日本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有3只以上雌蟑螂的話,就可以通過單性繁殖長期維持一個只有雌蟑螂的群體。   北海道大學日前發布了這一研究成果。
  • ​日本:蟑螂單性繁殖的小秘密被發現
    蟑螂繁殖能力強眾所周知,可你知道嗎,蟑螂竟能從兩性繁殖切換到單性繁殖。
  • 這種魚擁有兩性器官,雌雄同體才是真霸主!
    臺灣南部海域一位漁民捕撈上來了一條極為特殊的鯊魚,被捕的寬尾斜齒鯊(Spadenoseshark)只有1.6英尺(0.5米)長,0.4公斤(0.79磅),最初是這條鯊魚看起來只是一條成年雄性鯊魚,可是隨後有人發現,它不是個男的!啊不對!它不只是個男的!它是一條雌雄同體的鯊魚!其實在魚類身上,時男時女,既當爹又當媽的雌雄互變已經是司空見慣了。
  • 自然界中的動物只有雌雄兩性嗎?錯,這些動物甚至沒有性別
    雖然這些雌雄同體的動物自身就有兩性的生殖器官,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雌雄同體動物都可以自己繁殖,比如蚯蚓。蚯蚓是一種常見的雌雄同體動物,但是,它的雌性生殖器官與雄性生殖器官的距離較遠,無法自己繁殖後代。所以蚯蚓是也是通過交配來完成生殖的。總之,雌雄同體的動物並不屬於雌性或者是雄性動物,它們亦雌亦雄。
  • 動物不能近親繁殖,為什麼兩性植物就可以?
    但為什麼兩性植物就很少存在這種問題呢?原來,成熟的花粉粒傳到柱頭上以後,很快就開始了相互識別作用。
  • 原始有頜魚:盾皮魚
    原始有頜魚類,身披骨甲,是魚類中內容比較龐雜的一大類群。節甲目、胴甲目是盾皮魚類的兩大組成部分。最早的盾皮魚化石,發現於晚志留世,興盛於泥盆紀,並在泥盆紀末期全部趨於絕滅。胴甲魚目中的溝鱗魚是全世界廣布的一個屬。盾皮魚類數量多,分布幾乎遍及全球,而生存期限又相對較短,堅硬的骨甲易於保存成化石,因而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層意義。
  • 英語學習音頻:兩性進化戰
    但交配同時還涉及兩性間激烈的競爭。因為雌性都會本能地嘗試,讓後代得以存活並繁衍後代,但兩性實現目的的方法全然不同,事實上有些方法會對異性的遺傳物質產生危害。因此它們的最佳交配策略就是大量繁殖:繁殖出的後代越多,部分後代繁榮的可能性就越大。對大部分雄性而言這種策略就不管用了,因為卵子的數量往往有限,而且她們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後代。
  • 盾皮魚,頭戴盔甲的一種特殊的魚!
    盾皮魚是一種已完全絕滅魚類,是魚類中內容比較龐雜的一大類群。生活在距今3.8億年前的晚志留紀至泥盆紀,生活了大概有7000萬年之久,在泥盆紀的時候數量之大,可能是我等想像不到的。而且這種魚最為出眾的地方就在於它頭部的骨甲,堅硬如同盔甲,成為它的一種特色之處。
  • 《當代生物學》:雌雄兩性命中需要不同飲食
    進行該項研究的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大學和梅西大學的科學家,他們發現,性別是決定一種飲食是否適合促進長壽和繁殖成功的重要角色。研究人員認為,在進化的「性別大戰」中,有益於雄性或雌性的特徵要在異性身上得到表達,代價是很大的。這種矛盾或許對人類的飲食、衰老和繁衍有啟發意義。
  • 雌雄兩性果蠅都需要某個基因,但是用處不同,這樣基因如何進化?
    但是在很多種情況下,差異存在於雌雄兩性間——這讓新的物種形成變得幾乎不可能(除非你能幹掉種群中所有的雄性,詳見沒有雄性,靠無性繁殖「統治世界」,這種小龍蝦做到了!)。於是,進化的結果為,對雌性有利的基因與對雄性有害的基因鬥爭(反之亦然),最終達到了一種平衡。
  • 有的生物有13種性別 人為何分出了男女兩性?
    為什麼大多數生物都選擇了兩性的繁殖方式?   為什麼性別一般只有雌性和雄性兩種?早在1958年,對現代達爾文主義的創立有重大貢獻的生物學家羅納德·費舍爾在他的著作《自然選擇的遺傳學理論》中,就明確提出了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在此後40多年的時間內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 這些動物的繁殖方式奇特,甚至有些需要「粑粑」來孵化?
    不過動物界的繁殖方式就多變了,可不是單純的兩性繁殖,這些動物的繁殖方式就很奇特,甚至有些需要「粑粑」來孵化?1、章魚的「葡萄串」護仔章魚能夠在複雜的海洋環境中生存,肯定有它的獨特之處,章魚雖然沒有堅硬的外殼保護自己,但是柔軟的身體讓它可以進入到很小的洞穴之中,為此在產卵的季節,章魚的仔仔們會像葡萄一樣的串在一起,而章魚為了保護這些仔仔會停止覓食,就守在仔仔們身邊哪兒也不去。
  • 這些熱帶魚的繁殖方式你知道嗎,他們的飼養方法你清楚嗎?
    五彩曼龍8月齡後性成熟,一年可多次繁殖。兩性相似,相比較雄魚竹鰭和臀鰭末端尖而長,雌魚圓。雄魚色彩鮮豔,雌魚稍淡,體較粗壯。繁殖水溫26度左右,產箱要寬大,放K浮草後把配對親魚移入。雄魚吐泡營巢後,出現豔麗的「婚色」閃閃發亮,雌魚也變得比平時美麗。然後雄魚引雌魚產卵並射精。受精卵浮在泡巢中。母魚每次產卵800粒左右,產卵結束即把母魚移出,由雄魚守卵。
  • 動物兩性誕生是先有雌性還是先有雄性,動物學家已找到答案
    從生物進化至今,生物圈中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有無性繁殖、有性繁殖等形式。單單就人類個體而言,如果僅僅只有雄性是無法誕生後代的,必須依靠雌性的幫助。那回到生物進化的最開端,動物的兩性是先有雌性還是雄性呢?首先,生物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就是單細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