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發現蟑螂單性繁殖的小秘密

2021-01-16 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東京3月14日電(記者華義)蟑螂繁殖能力強眾所周知,可你知道嗎,蟑螂竟能從兩性繁殖切換到單性繁殖。日本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有3只以上雌蟑螂的話,就可以通過單性繁殖長期維持一個只有雌蟑螂的群體。

  北海道大學日前發布了這一研究成果。該校一個研究小組比較研究了不同生存環境下蟑螂的繁殖情況,有的是單只雌蟑螂生存,有的雌蟑螂是和人工改造的無生殖能力的雄蟑螂共存,還有的是多隻雌蟑螂共存。

  研究結果發現,和前兩種情況相比,當3只以上的雌蟑螂共存時,它們的卵鞘(內部保存有卵)能夠更快形成,一起生存的雌蟑螂越多越容易促進卵鞘的形成,單性繁殖的後代也全部是雌蟑螂,這個依靠單性繁殖的群體可以維持多年。研究還發現,和其他雌性接觸以及感受其他雌性發出的化學物質,對於促進雌性蟑螂卵鞘的形成非常重要。

  單性繁殖在其他一些雌雄交尾的有性生殖動物中也常見,例如魚類、兩棲類和爬蟲類動物當中都有這種現象。從兩性繁殖切換到單性繁殖,被認為是一些動物種群在特殊環境下繁殖壯大的「秘密武器」。這一研究主要揭示了蟑螂是在何種條件下會啟動這種繁殖模式切換機制的。

  研究小組認為,蟑螂是我們身邊的常見害蟲,從生理學上重新審視它們的繁殖模式非常重要。這一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動物學通訊》雜誌網絡版上。

相關焦點

  • ​日本:蟑螂單性繁殖的小秘密被發現
    蟑螂繁殖能力強眾所周知,可你知道嗎,蟑螂竟能從兩性繁殖切換到單性繁殖。
  • 蟑螂因何能迅速繁殖?
    □域外傳真 ■摘自《科技日報》蟑螂繁殖能力強眾所周知,可你知道嗎,蟑螂竟能從兩性繁殖切換到單性繁殖。據《每日新聞》報導,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團隊日前公布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分布在日本的美洲大蠊(蟑螂的一種)只要有3隻以上的雌性,就可在不與雄性交配的情況下進行單性生殖。由此能夠推測,可以進行單性繁殖的其它蟑螂可能也具有相同習性。目前在驅除蟑螂方面,有一種方法是利用雌性蟑螂荷爾蒙吸引雄性蟑螂,之後將其殺死。
  • 單性繁殖也健康—新聞—科學網
    亞馬遜帆鰭鱸是一種無性繁殖的魚類,但擁有良好的基因組健康狀況。
  • 蟑螂不交配也能產生下一代
    蟑螂繁殖能力強眾所周知,可你知道嗎,蟑螂竟能從兩性繁殖切換到單性繁殖。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團隊3月13日公布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分布在日本的美洲大蠊只要有3隻以上的雌性,就可在不與雄性交配的情況下進行單性生殖。由此推測,可以進行單性繁殖的其它蟑螂可能也具有相同習性。
  • 雌鯊魚單性繁殖生多子 日本水族館找來專家解密
    海外網9月25日電幾年前,日本富山縣魚津市的魚津水族館發現了一件怪事:在一個只有雌性鯊魚的水箱中,竟然陸續出現了幾條小鯊魚。為此,水族館方面最近找到了專家前來解密,結果也讓人頗為震驚。(此次發現的單性繁殖小鯊魚。
  • 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番茄單性結實性狀的分子機理
    單性結實(parthenocarpy)是指子房不經過受精作用而形成不含種子果實的現象。
  • 人類的單性繁殖能實現嗎?
    中國有學者以基因剪輯技術,成功使兩隻同性老鼠誕下健康的小老鼠,證明哺乳動物都有可能「單性生殖」。「單性生殖」在自然界其實一直存在,例如個別品種如蜥蜴、鯊魚和蜜蜂等,它們卵子就算沒有受精,仍然可以誕下新生命。但是對於比較高等的哺乳動物,大自然始終要求兩性結合。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哺乳類必須雙性繁殖的呢?這些因素又是否可以被人為推翻呢?
  • 蟑螂因何能在地球生存數億年?關鍵時刻不交配也能產生下一代
    蟑螂繁殖能力強眾所周知,可你知道嗎,蟑螂竟能從兩性繁殖切換到單性繁殖。據《每日新聞》報導,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團隊3月13日公布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分布在日本的美洲大蠊(蟑螂的一種)只要有3隻以上的雌性,就可在不與雄性交配的情況下進行單性生殖
  • 把三隻母蟑螂關在一起:畫面太殘暴了
    生命力超強的蟑螂,熱水燙不死、丟到馬桶衝不掉。而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團隊近來更有驚人發現。研究人員表示,美洲母蟑螂具有無性生殖能力,若把三隻放在同一空間生活,產卵速度卻比單身蟑螂快3天,平均10天就能形成卵鞘。
  • 發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的條紋斑竹鯊
    (神秘的地球報導)據騰訊科學(悠悠/編譯):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雌性鯊魚周圍沒有雄性進行交配時,它們會使用自己的看家本領――單性生殖,單性生殖又稱為孤雌生殖,之前科學家認為這將進入一個進化死胡同,意味著單性生殖的後代無法生育。然而,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條紋斑竹鯊具有奇蹟生育能力,遠超出之前的預期,目前發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的條紋斑竹鯊。
  • 單性繁殖等於基因組退化嗎?罕見魚類基因組揭示生存「秘訣」
    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11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稱,德國及美國科學家對一種單性繁殖的魚類的基因組測序,揭示了其令人驚嘆的生存狀況。該發現出人意外,因為單性繁殖一直被認為會導致基因組退化。能夠單性繁殖的火雞許多物種中都存在單性生殖現象。但理論預測顯示,單性繁殖存在諸多劣勢,比如有害變異逐漸積累導致基因組退化並最終導致物種滅絕。
  • 科學家首次發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的條紋斑竹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雌性鯊魚周圍沒有雄性進行交配時,它們會使用自己的看家本領——單性生殖,單性生殖又稱為孤雌生殖,之前科學家認為這將進入一個進化死胡同,意味著單性生殖的後代無法生育。然而,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條紋斑竹鯊具有奇蹟生育能力,遠超出之前的預期,目前首次發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的條紋斑竹鯊。
  • 蟑螂一般喜歡藏在什麼地方?
    蟑螂一般喜歡藏在什麼地方?還有蟑螂一般什麼時候繁殖,又一般在什麼地方?蟑螂是從哪裡出現在高樓的它最喜歡多縫的地方。蟑螂喜歡在溫暖、潮溼、有食物和多縫洞的隱蔽地方躲藏、生活。蟑螂的繁殖是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相結合。
  • 因為人類,鯊魚開始放棄交配,選擇單性繁殖,但更大的災難出現了
    那3隻母鯊在野外被捕捉時都未達到性成熟,而依照先前的研究顯示,儲存於母體內的精子最長只能存活5個月。 小鯊魚體內其體內完全沒有來自父親的DNA,單性生殖是「最可能成立」的解釋。而那隻幼鯊不僅沒遺傳到來自父親的基因變異體,就連母親的基因也有許多未傳承給它,研究團隊計算後發現,幼鯊只遺傳了母親一半左右的基因變異體。
  • 因為人類,一些鯊魚放棄交配,選擇單性繁殖,但更大的災難出現了
    在人類的大肆捕獵下,雙髻鯊為了延續族群,被迫放棄了交配,選擇單性繁殖,科學家對亨利朵利動物園裡一頭來自Henry Doorly動物園的錘頭鯊進行了DNA分析。這頭鯊魚出生於2001年,當時在它出生的那個水池裡只有三頭雌性鯊魚。
  • 罕見亞馬遜單性繁殖魚
    本周《自然-生態與演化》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Clonal polymorphism and high heterozygosity in the
  • 日本蟑螂「移民」美國發生變異 可在雪中生存
    環球網報導,據美國科學網站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公布的報告顯示,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羅格斯大學的研究者於今年冬季在紐約公園內發現了一種疑為突然異變品種的蟑螂,起繁殖形態以及外形均與日本大和蟑螂極其相似。
  • 家裡發現1隻蟑螂,等於還有10000隻?
    是因為還掌握了各種技能2、繁殖能力強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家裡發現一隻蟑螂這話還真不是謠言蟑螂喜歡在陰暗、潮溼、安靜的縫隙裡宅著如果有蟑螂離開巢穴在外溜達大概率是因為......小蟑螂兩個月後就能像媽媽一樣繁殖後代那麼一年後這窩蟑螂的數量別說上萬
  • 進化論的觀點:傳統車企難以自拔,皆因陷入「單性繁殖」的怪圈?
    現代商業社會中不乏諸多高深的管理學理論,然而偶然之間發現,所謂高深理論的背後卻都遵循著最樸素的自然法則。 筆者在此僅以引用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一個當下傳統車企尤其是部分邊緣化車企所普遍存在的現象,不足之處歡迎拍磚! 在自然界,有一種奇特的現象:生命起源之初的生物大都是單性繁殖,而現如今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基本上都是兩性繁殖。
  • 瀕臨滅絕的鋸鰩可在野外環境下進行單性生殖
    目前,研究人員對野生鋸鰩進行DNA指紋分析,結果顯示3%是單性生殖,這是首次證實野生環境中脊椎動物存在單性生殖現象。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瀕危滅絕的雌性鋸鰩能夠在野生環境中實現孤雌生殖。  這項研究標誌著首次在正常野生性繁殖脊椎動物群體中發現「單性生殖」後代,之前有證據表明,脊椎動物有時通過「單性生殖」繁殖後代,這種現象主要來自隔絕的飼養動物,例如:鳥類、爬行動物和鯊魚。